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58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吉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卷、卷两部分。将第、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 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A. 礼崩乐坏影响社会习俗的变迁B. 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交流C. 战争频仍导致青铜器功能转变D. 专制主义越来越趋向于独裁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以青铜礼器作为

2、随葬品是周礼规定下西周中原文化的重要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南方的越族墓葬中出现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明显也是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从越人的墓葬中出土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不能证明礼崩乐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青铜器功能的变迁,排除C;材料内容与手工业形态无关,排除D。故选B。2. 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A. 世族世官制的形成B.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 监察制度的理性化D. 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3、答案】D【解析】【详解】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上计”等官员的选拔及监督、考核与赏罚制度,说明当时政治设计的制度化,故选D;任命制和俸禄制打破了世族世官制,排除A;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度,B项中“加强”表述错误,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

4、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4.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

5、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5.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

6、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6. 考古学家发现,古希腊的早期建筑多为城堡与宫殿;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反映了古希腊A. 重视建筑的实用性B. 民主政治高

7、度成熟C. 公民意识不断增强D.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能提高公民的公共意识,为其参与城邦事务提供便利,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用性,排除A项;高度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城市建筑与城市经济繁荣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D项。7. 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这说明万民法A. 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B. 难以调节家庭关系C. 不适用于本邦公民纠纷

8、D. 源于民族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万民法吸收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因素,同时更多的关注经济领域的内容,对于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涉及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建立后,经济发展,经济纠纷增多,因此万民法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A正确;万民法并不关注婚姻、家庭等领域,因此不能证明万民法难以调节家庭关系,排除B;万民法适用于整个帝国,排除C;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并不一定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D。8. 近代早期英国书报审查制度产生于都铎王朝君权极为强大的时期,历经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完善、英国大革命时期的转折,最终在1695年,英国永久性地废除了书报审

9、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一举措产生的政治影响是A. 为议会政治完善提供了条件B. 实现了英国社会的自由平等C. 推动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D. 最早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永久性废除了书报审查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言论出版自由”,这有利于议员在议会中的合法的参政议政,故选A;英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自由平等,排除B;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于17世纪,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且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排除C;材料不能说明“最早”的限定,事实上,古希腊就有言论自由的观念,排除D。9. 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

10、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A. 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 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立法C. 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D. 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可知材料体现了在树立一个权威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制衡的特点,D项反映总统具有缔结条约的权力,但其缔约权力又受国会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体现总统的权力而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不符合题意,排除。10.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

11、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D.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可知这表明法国为巩固共和政体建立保障。这从侧面反映出法国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特征;B选项错误,法国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D选项

12、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 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A.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B.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C.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D.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强调普法战争“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见普法战争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

13、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排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排除。所以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12. 道光问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耆英答曰:“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这反映了A. 道光帝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B. 清朝官员囿于天朝上国观念C. 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D.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夷兵、夷将”等关键词可知,清朝官员对西方

14、国家存在一种轻视的态度,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B选项符合题意。从道光和耆英可知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愚昧无知的问题,说明道光帝并未认识到英国国力强盛,A选项排除。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军力强盛是中国战败的条件之一,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3.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 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 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 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当

15、时清朝百姓对日本侵略中国无动于衷,置身之外,甚至为日本侵略服务,这直接体现了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一些百姓对日本侵略中国麻木与对日本是否有正确认识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国人对日本侵略的麻木,中国百姓生存堪忧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D选项错误,制度的落后是中国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材料直接体现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

16、. 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国情B. 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 强调了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 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天朝田亩制度,A项内容不是“社会革命”的表现;题干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可见太平军实施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政策B项正确;“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可以排除C项;题干没有说该制度是战争的必然选择,排除D项。15.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 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

17、之路C.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用暴力方式推翻旧政权,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与材料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不符,故C错误;英国的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8、。16. 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A. 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B.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C.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D. 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学生和思想界领袖猛烈抨击传统伦理教条,希望建设新中国的想法与五四运动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有直接联系。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

19、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传统伦理道德,但这明显不是民族救亡的正确道路,民族救亡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五四运动后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指导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排除。【点睛】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五四运动后相关史实的辨析,考查考生解读、提炼题干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7. 日军侵占上海后,企图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国军队后路,然后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国民党军事当局积极应战,这次应战 ()A 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B.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C. 失败

20、后日军进行长达六周的屠杀D. 失败后的中国抗战入了相持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日军侵占上海后,企图攻占浦口以截断中国军队后路,然后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可知为日本占领南京,期间日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故C项正确;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故B项错误;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错误。故选C。18. 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隆重举行,到会代表542人,其中民主人士有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 体现了鲜明的社

21、会主义原则B.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C.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D. 适应了华北地区基本解放的新形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到会代表以及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看出,民主人士占有一定比例,表明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正确;社会主义政权由无产阶级掌握,A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

22、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 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B.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C. 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D. 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答案】D【解析】【详解】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甄别和澄清了杂七杂八的社会主义学说,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合作性,故A不符合题意;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就在于工人运动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而变得有科学性,故B项没有将恩格斯的话说透,不符合题意。虽然共产党宣言发表了,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C不符合题意。20. 考茨基把十

23、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由此可知,考茨基认为A.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不成熟B. 无产阶级应该采取和平方式夺权C. 暴力夺权迟滞了俄国革命的进程D. 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针【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早产”可知,考茨基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不成熟,A项正确。题中并未提及“和平方式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B、D两项排除;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革命的进程,排除C。21.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

24、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 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 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 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 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中国处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材料“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故B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撤并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无关,故C错误;1954年中国没有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且依法治国的方略与地方

25、行政机构的撤并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22. 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B. 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 “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告台湾

26、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92年时两会就达到“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所以选D。23. 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A. 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B. 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C. 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答

27、案】C【解析】【详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报告中,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故C正确;A项中“已经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题干只涉及尼克松个人的坚持,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无法体现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排除D。24.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

28、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不符合史实,所以B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D两项错误。【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

29、化趋势【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25. 1

30、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决定向海外派兵的PKO决议。此后,日本先后派遣自卫队参加了在柬埔寨、卢旺达和莫桑比克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这说明日本A. 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B. 追随美国进行外交活动C. 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创造条件D. 军备力量已经空前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根据题干“以联合国名义进行的维和行动”,说明不是联合国派出去的维和部队,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美国,排除B;D项结论仅从题干信息无从得出,排除;C项表述准确,符合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31、地位史实,正确。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状况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名师点睛】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西德)经济发展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全力进行经济建设;2.美国的经济扶植;3.利用高科技成就发展新兴工业;4.发展外向型经济;5.积极发展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6.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

32、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意义

33、: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解析】(1)由材料“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和“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可归纳为: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善于吸取前代教训有利于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4、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27. 下面两段材料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

35、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费正清剑桥晚清史根据材料,概括两人得出各自结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一观点进行说明(要求:解读两项或重点解读一项;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史实准确)【答案】观点一: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观点二: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

36、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要紧扣“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所以解答时,一是可以赞同徐中约的观点,根据材料“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可知,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二是可以赞同费正清的观点,根据材料“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知,费正清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归纳,第二次

37、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28. 材料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运动。18世纪晚期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出现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变革的论战。其中,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议会改革运动几经波折,但中心始终在北、中部工业区。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1832年辉格党政府

38、的改革方案提出后,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白热化。5月中旬,全国召开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份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一步,为以后更全面的改革打下基础。中下层人民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出现,武装起义的计划被制定出来。议会下院对可能出现的托利党政府坚决反对。这让人想起17世纪的革命。托利党不得不退让。1832年6月7日,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背景:中下层民众对

39、政治上无权感到不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议会改革运动高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等。(答出3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意义: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使政府决策日益符合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开启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先例;为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解析】【详解】(1)背景:由材料“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可知,社会中下层民众对政治上无权感到不满;由材料“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

40、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壮大,他们要求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权利;由材料“5月中旬,全国召开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分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可归纳为议会改革运动高涨;由材料“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可归纳为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2)意义:由材料中的结果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诉求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使政府决策日益符合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奠定了基础,同时改革还避免了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有利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开启了英国政治制度改革先例,这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