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考生平稳回归全国卷 语文不刁钻数学平和“加油!击一下掌吧!”昨日,一年一度的全国普通高考拉开帷幕我省有36.14万考生奔向高考战场,其中武汉考生5.17万人。据省考试院介绍,高考首日秩序正常平稳度过,未出现作弊情况。昨日早上7:05,江岸区武汉二中考点,第一个考生到达,随后考生陆陆续续地进入考点。上午9时,考点大门关闭,记者看到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迟到的考生。几位送考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今天考试,昨晚有点紧张,晚上基本上没有睡觉,早早就起来了。”在武汉六中考点,上午语文科目结束后,大多数考生轻松走出考场,均表示今年试卷相对较简单。但作文给的是漫画作文,让人感觉有点变化,因为以前在这块练习得少
2、,这样的题下笔容易,得高分难。下午数学科目考完,大多考生脸上很平静。“爸爸,我做数学题的时候差点飞起来了,太简单了。”武汉二中考点一名男生看到父亲直接迎了上去。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考生,8名考生觉得数学计算量很大,有人表示没有做完。历经12年自主命题后,我省普通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今年首次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所有科目全部实行网上阅卷。此外,考场纪律今年更严。据考试院介绍,今年我省高考防舞弊措施再升级,除了每年使用的金属探测器,对进入考场的考生进行全方位安全检测外,部分地区还试点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验证考生。考试院介绍,昨日高考第一天平稳度过,未出现作弊情况。语文没有刁钻题 考
3、查思辨能力金报讯(记者董园园)在武汉二中考点,大多数考生轻松走出考场,均表示今年全国语文试卷相比以往的湖北省试卷可能稍难,但并不是无从下手,还是很有信心。有考生介绍,今年没有刁钻的题目出现,“阅读中有一篇是陈忠实的传记,平时看过,文言文中也没有生僻字”。武汉六中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张娟老师评价,今年是湖北省自2019年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回归全国卷。湖北省自主命题偏重于语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全国卷则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和现实性,各有特点。考虑到很多省市自主命题多年后再次回归全国卷,今年的考题在去年的基础上力求稳中求变,很多题型沿袭去年的模式,而且阅读选做题实用类的文章和文学类的文章,难度差距缩小。
4、我们的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这些题型都训练过。但作文是稳中求变的“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平时能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见解的学生就比较有优势。数学计算量较大 题目偏平和昨日下午5时,数学科目结束,不少考生步出考场时显得较平静。“整体计算量很大”,“跟去年试题相比,今年比较平和”,“最后一道大题估计能得一半的分”在武汉二中考点,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考生,6位理科考生表示数学不太难,2位文科生说有点难度。一考生告诉记者,数学选择题和填空题都很简单,也没有偏题、难题和怪题。武汉六中高三数学备课组长张霞老师表示,今年全国卷试题很是平和,题目设置和平时预想的差不多,理科数学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突出
5、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考生计算认真一点,基本上可以正常发挥水平。压轴题依然是考导数的应用,考生很熟悉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也很容易找到切入点,考生得部分分容易,得全分稍有难度。张霞老师表示,与理科数学比较而言,文科数学有点难度;填空题和选择题比较简单,但解答题中的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可能会成为某些学生的绊脚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
6、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
7、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