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一考纲考点解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注意高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调整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二知识梳理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背景原因:文革结束,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左倾错误。但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坚持“左倾”的错误)。(2)性质: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左”倾错误。(4)结果和意义: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
2、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在北京召开)(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经济上: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3、路和改革开放的起点。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以文件形式再次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3 改革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进行) (1)改革内容和实质: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2)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开始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内容:核心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撤人民公社,建乡镇政府;撤生产大队,建
4、村民委员会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注:人民公社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1983年,存在了25年。(4)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984年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改革方面:由平均分配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5、制的建立 (1)建立市场经济的原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背景:(4)过程: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三重点难点知识突破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
6、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结果: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3)性质:思想解放运动(4)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5)重要决策: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
7、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原先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结构和人民公社制度(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其方法和步骤为:第一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第二步,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这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经步骤,也是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重要一步。这样就把改革农村的生产关系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结
8、合起来,其结果既解放了生产力,又引导农村逐步地走向现代化;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未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着眼点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其内容有:所有制结构上,主要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上,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企业;流通体制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
9、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中国人民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有计划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有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打破了人们对市场与计划方面固有观念的思想束缚。 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制度不同。中
10、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欧美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国家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由国家计划分配 市场经济:市场自主配置资源,但由于市场自身的局限性,还需国家进行宏观调控4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课时训练12一选择题1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11、的社论中提出:“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09江苏南京质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3(2009汕头)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
12、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5 (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
13、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 ) A马克思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B党领导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011年四川省文综1
14、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9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10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
15、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11.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思想的转变 C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D企业产权的转变 二材料问答题12:(改编题)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从图中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
16、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13(2010年四川模拟)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各国现代化道路既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17、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二中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
18、的特点是什么?(3)材料一二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4) 材料三中说的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指什么?二战后,苏联为解决僵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与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相比,中国有哪些成功举措?从中苏经济改革中你可得出什么启示?参考答案第12课15 CCCCC 611DCABAA12:(1)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种地不赚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以权力干预农民经营自主权;在城镇化发展中,强行多占农民耕地;频
19、繁调整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不利于投入增加。(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若回答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可)13、(1)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2)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3)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4)指的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成功做法: 在农村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城市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启示: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能操之过急;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