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生 物(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1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
2、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密,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化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答案】A【解析】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花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
3、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D错误。2下图为某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5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一定为稳定型B19101920年间,种群的增长方式属于逻辑斯谛增长C1950年,种群的个体数已达最小值D19501970年间,此种群个体数增加【答案】B【解析】1950年,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应该是衰退型,A错误;19101920年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差值几乎相等,所以种群的增长方式属于逻辑斯谛增长,B正确;1970年,种群的个体数达最小值,C错误;19501970年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此种
4、群个体数在减少,D错误。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答案】C【解析】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调查种群密度都只是估算而不能准确反映准确的种群密度,D错误。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
5、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1510200物种212533物种301386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C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答案】D【解析】表中信息仅反映出物种1、2、3的种群密度的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A错误;对于丛
6、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对于有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从地上部分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能用样方法,B错误;第1-5年,物种1是优势种,其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第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1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5近些年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煤矿建设。这虽然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一是造成了许多塌陷区,二是堆积了很多很大的矸石山。试想,若干
7、年过后这些塌陷区内和矸石山上将会分别出现A绿油油的庄稼和不毛之地B水草丛丛和片片地衣C池塘群落和森林群落D鱼鸭满塘和果树满山【答案】C【解析】因塌陷地区内有大量的水,故经过几十年的次生演替,许多塌陷地区将演替为池塘群落;因为矸石山上全是岩石,其上面会发生初生演替,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可以构成森林群落;故A、B、D错,选C。6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in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
8、02.00.400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因此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A项正确;因空间、资源有限,该区域豚草的种内斗争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越来越激烈,其种群数量最终将呈“S”型增长,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在2004年龙葵的数量开始消失, 据此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C项正确;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狗尾草的数量逐年减少,龙葵最终被淘汰,说明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
9、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项正确。7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长率不变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答案】C【解析】图A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A正确;图B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G点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8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
10、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B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C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D图示表明该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农户迁入南海某岛m年内,由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A正确;随环境阻力增加,曲线围绕n线波动,说明n线是该岛环境容纳量,B正确;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加剧了种内斗争,种群数量减少,但岛上水资源并不缺乏,C错误;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
11、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图甲可知,为实现可持续地对资源的利用,载畜量不应超过C点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答案】C【解析】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从图乙可知,E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12、;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t1t2之间,种群数量大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
13、者的差值逐级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错误,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11为除去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性蜘蛛后,对害虫和蜘蛛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B期间蜘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竞争【答案】B【解析】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则害虫数量减少,蜘
14、蛛由于食物的来源减少而导致其数量的增加变慢,甚至减少,A错误;B期间害虫数量减少,导致蜘蛛的食物不足,进而引起蜘蛛数量减少,B正确;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C错误;由题意“引入捕食性蜘蛛”可知:图中所示的害虫和蜘蛛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12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
15、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当db且d越小时,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D错误。13下图为某桑园为除去桑毛虫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引入暴猎蝽后,由于暴猎蝽侵占桑毛虫的生存空间
16、,导致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项正确;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桑毛虫数量少,因此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项正确,D项错误。1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C优势种 D营养结构【答案】A【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
17、正确;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B错误;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15下列属于群落研究水平的是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答案】B【解析】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错误;B. 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正确;C. 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16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藻类植物在海水中的分布如下表。下列相关
18、分析正确的是海水深度浅中深主要海藻门类绿藻门褐藻门红藻门A浅水层中的所有绿藻构成一个种群B海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降低种间竞争C影响海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所有藻类构成群落【答案】B【解析】绿藻门中不只有一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定义,A错误;藻类的分层分布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各种藻类对水体中无机盐等营养成分的利用及对光能的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间竞争的强度,B正确;影响不同水层中藻类的分布主要因素是光(光质),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穿透水体的能力不同-红光到蓝紫光穿透水体的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该海洋生态系统除啦藻类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17如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
19、布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曲线图中滞后性的特点判断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答案】D【解析】题图为高山上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而不是种间关系的曲线,不能判断出七者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的种群和群落不同,图中不能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动物的分布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有关,所以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D正确。18灰沼狸生活在南非,
20、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警告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组别受试者实验处理实验结果甲组前3天没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站岗频繁且时间长不喂食10个个体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乙组前3天参与站岗放哨的灰沼狸用25g熟蛋喂食10个个体站岗频繁且时间长不喂食10个个体站岗不频繁,且时间短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A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B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互利共生关系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D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
21、,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动物的声音、动作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A正确;站岗放哨者与取食者是同一种生物,而互利共生为种间关系,B错误;甲乙两组实验对比,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正确;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替为乔木阶段,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步提高B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C表中草本阶段的丰富度最高D该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答案】D【解析】该群落由草本阶段演
22、替为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步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仅仅在植物丰富的区域,B错误;分析表格可以知道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正确。2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
23、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共同进化,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C错误;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D错误。2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同D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答案】D【解析】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
24、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22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B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C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故A正确;动
25、物的垂直结构取决植物,而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故B正确;不同的种群中,性别比例不同,故C错误;火山爆发后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故D正确。23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群落类型树种数量平均胸径(cm)平均高度(m):撂荒7年的次生林228.76.3:25年的次生林8110.48.4:50年的次生林9611.89.2: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12813.710.5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
26、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C错误;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D正确。24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B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丁图表示在抗体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
27、、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答案】D【解析】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A正确。哺乳动物个体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但是离体细胞的温度只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从而酶的活性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B正确。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下降,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根据过程中
28、膜面积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及高尔基体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可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错误。25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C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答案】D【解析】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只有四大家鱼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
29、据图示可知,青鱼和草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鲢鱼和青鱼及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利用的食物和空间不同,故不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6(10分)下图为华科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_,表示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等,其数学模型:Nt=N0t中,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3)利用方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4)利用
30、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个。【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出生率或迁入率(2分) 年龄组成(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1)X100% (3)偏大(4)性别比例(5)减小误差 2107(2分)【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表示迁入率或出生
31、率,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表示年龄结构,表示性别比例,表示标记重捕法,表示样方法。(1)据图分析,图中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组成。(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t中,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1)100%。(3)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
32、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5)在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实验中,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重复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1650(220.110-3)10=2107个。27(10分)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面积为10m2的样
33、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 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_。 【答案】每空2分(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2)20 (3)B 食物和空间(或资源)有
34、限 【解析】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据图2分析,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特别注意题目n1、n2、n3、n4、n5是种群密度不是10m2种群数量,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
35、其平均值=(n1+n2+n3+n4+n5)/5。(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3)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t2时,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28(10分)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该碱
36、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酸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_(答两种)。(4)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査。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两种方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1)种群(1分) 水平(1分) (2)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3)捕食、竞
37、争 (4)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偏小【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种群;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
38、间,引人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浮游植物、水草等之间是竞争关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是捕食关系。(4)调查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29(10分)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图乙表示某区域不同年份甲树种与乙树种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
39、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_点左右,原因是_。(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从a年到e年,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_。【答案】每空2分(1)种群密度 (2)B 当种群数量为B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0e 群落的演替(或次生演替) 【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若图甲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鱼的数量可以在最短时间恢复。(3)从图乙分析,两树种在0e均处于竞争状态。从a年到e年,曲线显示该比值越来越小,说
40、明甲树种越来越少,乙树种越来越多,即乙逐渐成为优势树种,群落的这种变化叫做群落的(次生)演替。30(10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
41、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福寿螺的密度(2分)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分)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2分) 【解析】(1)根据题意,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因此自变量为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密度越高,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越低,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比较三种福寿螺种群密度下水花生的增长率,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越大,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越小,当用高密度福寿螺处理水花生种群时,水花生的种群密度增加很慢,最后达到最大数量基本不变,故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由于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后,狐尾草均保持较高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表明其生存能力较强,故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