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792年,英国借口给乾隆皇帝祝寿,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划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这些要求A. 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B. 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满足D.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得到满足【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在1792年,清朝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物产丰饶自居,并不关心通商,对“划一块地方或一个岛供英国商人的有伤国体的事自会拒绝。但
2、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些要求通过南京条约基本得到满足,故B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即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详解】2.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3、B. 割地赔款奠定侵华基础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 建立傀儡政府掠夺资源【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的“替代方案”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因此排除C、D选项。从材料来看,“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取消与朝鲜的藩属关系不足以灭亡中国,所以排除A选项,本题选择B选项。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灭亡中国这一点,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因此这一方案一定是对中国有致命打击并对日本十分有利的,由此可以排除无关选项,减少干扰。3.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
4、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C. 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 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为了控制清政府,防范 国人民反帝斗争,属于预防性的,故B项正确;A是赔偿性的,C属于惩罚性,D属于改善性,排除ACD。4.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 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 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C. 没有充分依靠广大人民D. 缺乏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答案】A【解析
5、】太平天国采用宗教、建设天国,是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能采用宗教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来发动群众。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太平军的主要成员是农民,排除C项。5. 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A. 打击帝国主义势力B.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D. 推动社会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从革命派被视为“乱臣贼子”到有人恢复帝制“天下共击之”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解放人民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帝国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故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到风俗习惯的
6、改变,故排除D。6. 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 “还我青岛”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因此“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正确;ABC项都不能完整体现,排除。7.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流传的历史时期是A. 辛亥革命时期B. 北伐战争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目,题目中给出了关键词句“打到列强,除军阀”“国民革
7、命”在回顾所学知识知道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且在1926年,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注意统治,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A项是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C项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D项是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8. “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 ” 周恩来总结的是A. 武昌起义的教训B.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C. 南昌起义的教训D. 秋收起义的教训【答案】C【解析】试题分
8、析:A项关于辛亥革命,较容易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教训是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与材料无关;D项秋收起义不存在材料中所述的错误;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遭优势敌人伏击,损失严重,说明应该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因此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南昌起义。9.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材料可以说明( )A. 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B. 日军占据战略优势C. 八路军在两个战场都曾作出重大贡献D. 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积极合作【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太原会战的布置上,除了国民党军队外,还包括了中共的军队,
9、表明在太原会战中国共联合抗战,D符合;材料表明,有中共的第18集团军参加会战,,故不能说是国民党全力承担,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日军的战略优势,也没有体现敌后战场的信息,故BC排除。【详解】10. 8月15日、9月2日(或9月3日)9月9日、10月25日,是抗战胜利之时4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其理由是这一天的前一日A.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B. 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C.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D. 被日本占领50年的台湾光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正
10、式签署投降书,选项C正确;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8月15日,排除A;1945年9月9日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选项B排除;台湾光复是在1945年10月25日,选项D排除。11. 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A.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B.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C.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D.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以大别山为目的,三点配合,成倒品字形势,将进攻的尖刀刺向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的军事态势,与“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的战略是相符的,D项正确;ABC分别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1、、渡江战役,排除ABC。12. 五四宪法的起草委员会由中共党员、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群众、专家学者的代表组成,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先后有一亿多各族群众、数百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讨论,总共收集整理了一百多万条修改意见。这体现的“宪法精神”主要是A. 法律至上B. 人民民主C. 人人平等D. 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先后有一亿多各族群众、数百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讨论”中可以看出,宪法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扬了民主,这体现出了人民民主的“宪法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的民主性,没有涉及到法律至上、人人平等,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宪法的内容,故D项排除。【点睛】
12、“先后有一亿多各族群众、数百万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讨论”是解题的关键。13. 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九年,香港归,九年,澳门回”。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A. 两、一、七、九B. 一、两、五、七C. 两、两、七、八D. 一、五、七、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方针的体现,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14.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
13、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A. 独立自主B. “另起炉灶”C. “一边倒”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这体现的就是新中国初期的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本题主要是要理解“另起炉灶”的概念。15. 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
14、个会议是指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D. 联合国千年大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可知,此次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故选B;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有英、法、美、苏、中五大国共同参加的国际会议,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都是联合国大会,而非只有亚非国家参加,故排除CD。16.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 “另起炉灶”、“分道扬
15、镳”、“播种友谊”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的外交成就是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这三大外交成就可以用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来概括,选项D正确;选项A中的另起炉灶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选项B中的再次较量不符合中美关系缓和,排除;选项C中的另起炉灶是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17.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雅典地理环境的
16、突出特征是多山少平原B. 特殊的自然环境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C.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着雅典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情况D. 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选项说法正确,雅典的地理特点就是少平原多山地;B选项说法正确,这种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情况,有利于民主政治;C选项说法错误,决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并不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这是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已;D选项说法正确,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选择C项。18. 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A. 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
17、自足的自然经济B. 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C.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D. 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是建立在适当的人口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是小国寡民,故答案为D。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19. 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在希腊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这里的“公民”是指A. 全体国民B. 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子C. 全体成年男子
18、D. 所有的男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史实的的能力。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享有公民权只是雅典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都没有公民权。所以A、C、D项错在“全体和所有”,均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制的局限性20.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 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B.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 英法两国都奉
19、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故B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故A错误;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过于绝对,在其它许多问题上,英法仍然追随美国,故C排除;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过于绝对,故D排除。21. 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A. 中国不支持
20、美国,也不支持苏联B. 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C. 中、美、苏要友好平等D. 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中国不与苏联、美国结盟,故本题选 D。A、B错在中国并不是对它们持不支持态度。C错误,因为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三者友好平等交往。22.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答案】C【解析】
21、A.项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建立外交是在1979年,A错误。B项,材料中说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因此B项错误。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中美两国社会性质不同,而且即使在后来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美之间只是不再对抗,双方关系还不会好到成为战略同盟的地步,因此D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尼克松说开始寻求中美不再是敌人的办法,这就说明了中美的关系和之前的对抗于封锁时期有重大的变化,因此选C。【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改善23.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
22、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A. 雅尔塔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万隆会议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它反映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这与1955年召开的亚非万隆会议相关,故本题选C。A、B、D与此不符。24.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 “另起炉灶”C. 求同存异D. “一边倒”【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制
23、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材料禁止外国轮船驶入中国内河正是清除外国在华特权的体现,所以A符合题意。B项强调的是重新与外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项主张在外交方面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D项强调在外交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统一战线。所以应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25.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A.
24、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 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 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理解运用层次,需要学生熟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绩,对材料做出解读,依据题意做出判断推理。题目信息“1955年”、“周恩来”、“国际会议”表明,这是万隆会议;“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 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就是“求同存异”,因此可推断答案为D。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26.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万隆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巴黎和
25、会D. 莫斯科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巴黎和会和莫斯科会议都不是新中国参加的,都是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参加的,所以排除CD两项。万隆会议与日内瓦会议都是新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但万隆会议是亚非的国际会议,并且其时间也晚于日内瓦会议,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27. 毛泽东曾说:“英国、法国、荷兰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里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中国重返联合国D. 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6、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所示的外交活动,均与美国无关,排除;A项所示外交活动,与题干“投中国的票”无关。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8. 2009年中美建交三十周年,奥巴马总统访华,并发表了一系列演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中美关系历尽曲折。其中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B.
27、 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要求C. 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中美关系的了解。回答此题时应从题干中“中美”双方来分析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制约苏联,结束越战。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两个的共同愿望。因此答案为B。29.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攻打中国,议会以2
28、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这表明A. 英王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实际行政权B. 英王可以最终决定是否对外宣战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但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国家大权由议会实际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会对侵华战争拨款进行投票表决通过后,由英王以国家元首名义对华宣战,体现了英王是虚位君主,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但议会掌握实际权力,议会不对英王负责。故BC两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
29、会的决议。故D项说法正确。30. “十九世纪西欧大陆宪法普遍表现为强大的王权与软弱的议会并存、中央集权的倾向明显、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相当的限制以及保护私有财产的坚定性。”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宪法是A.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 美国1787年宪法D. 1689年权利法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19世纪”可以排除C、D两项;材料反映是19世纪西欧大陆宪法具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二、材料题(31题14分,32题26分)31. 阅
30、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
31、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四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人民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
32、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材料四所反映的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3)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4)影响: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
33、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的角度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本题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3)本题根据材料三“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中国的成立的角度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再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34、制度等方面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本题据材料四“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回答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32.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
35、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材料四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万余人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
36、倒”的合理性。(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综合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外交成就及作用有哪些?【答案】(1)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美国扶蒋反共;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3)“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直接原因:中美关
37、系改善。(4)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5)不结盟政策成就:积极倡导和推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推动新型区域合作(参与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对和扼杀政策、美国扶蒋反共、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等方面回答外部因素;从中国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等方面回答内部因素。(2)根据材料“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38、。”“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可知,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和思想。(3)根据材料“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可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改善。(4)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外交从“一边倒”逐渐转变为与很多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建交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呈现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自己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5)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成就:根据材料“30年来,中国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4万余人次。”可知,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根据材料“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积极推动新型区域合作。作用: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积极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