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1通过教材及史料,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通过图片及所示信息,探究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等。2通过教材、图片及史料等,探究农村、城市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及特点;通过教材、图片及史料对比,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及对外开放的特点等。 知识点01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
2、,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微点拨】“两个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标志着“左”倾错误也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即学即练1】1978年12月邓小平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
3、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A“左”倾的错误思想亟待消除B中国打破了“两个凡是”束缚C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路线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答案】A【解析】邓小平认为中国干革命、搞建设需要一大批敢于打破旧思想、勇于创新、思想解放的闯将,说明当时中国“左”倾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急需解放思想,故选A;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束缚,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C;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排除D。(二)
4、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2、内容:(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3)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拓展补充】党的历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即学即练
5、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调整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党的十二大作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论断,实现了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判断和认识上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A缘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做出了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这一论断使得我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推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D项正确;这一转变是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的准确把握,而非中美关系的改善,排除A项;世界格局在这一时期依然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改革开放方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确立了,排除C项。故选D项。(三)
6、拨乱反正1、开展: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成果:(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2)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微点拨】拨乱反正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收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
7、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即学即练3】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到1983年7月,中共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部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ABCD【答案】A【解析】平反冤假错案,为干部平反昭雪,给家属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代,起到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的作用,故正确;1978198
8、3年的法制举措,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故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领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而平反冤假错案是政治领域,故错误;“拨乱反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四)十一届六中全会1、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2、成果: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来的历史。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时间:1982年底。3、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9、设的新规定。4、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知识点02 改革开放进程(一)改革开放的起步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拓展补充】建国后农村的土地制度演变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三大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提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即学即练4】以下两幅图片分别记录了1952年农民参加发地照典礼大会和1978年农民领取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合同的重要历
10、史事件,两则事件共同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土地经营方式的创新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中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因此,两则事件共同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D项正确
11、;1952年的中国还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没有创新土地经营方式和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排除BC项。故选D项。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综合试点。【拓展补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过程:1978年-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十四大,
1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影响: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得到发挥;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有效增强了中国经济总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存在相关配套措施改革相对滞后,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即学即练5】1979年6月25日,四川的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生产资料自行销售的广告,由国家计划年产量200台,增至4个月就承接国内外直接订货1400台,一下子由“吃不饱”变成“吃不了”。这说明了A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B目的是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C尝试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3、D国企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四川的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内第一份生产资料自行销售的广告”“增至4个月就承接国内外直接订货1400台”体现的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的江机床厂利用广告来推动自身产品的销售,说明的是尝试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拉开帷幕是为1984年,排除A项;材料中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企业活力,非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3、打开国门: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
14、城市。【拓展补充】经济特区1、经济特区的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2、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3、经济特区设在五个地方的原因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是著名的侨乡;离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台湾(厦门)较近;历史上与海外由密切交往密切【即学即练6】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发展贸易,繁荣经济而设置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在这一地区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优惠制度,是吸收外国投资、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新时期中国最早开放此种经济方式的地区在A上海B长江三角洲C深圳D环渤
15、海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及技术到本国进行生产,发展贸易,繁荣经济而设置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特别地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特区,而深圳是经济特区,C项正确;A是沿海开放城市,排除;BD是经济开发区,排除。故选C项。(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理论准备(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3)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1)中共十四大
16、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2年以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的推进(1)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拓展补充】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1、计划体制内
17、的改革(1978-1991),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目的是调整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2、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2),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开展的,就是国有企业转轨转制的过程,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第三个阶段是(2002-至今),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条件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公司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阶段。【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
18、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学即练7】人民日报官方文章中的词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在1992年前出现过8次,1993年以后消失了。这反映出A国家对报刊宣传加强了管控B商品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C经济体制改革出现重大突破D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的十四大和南方谈话使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即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过渡,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出现重大突破,C项正确;材料与国家对报刊的管控说法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商品经济至今活跃在历史舞台,排除B项;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仍
19、然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三)改革开放的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知识点03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内涵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实践:(1)1984年12月中国政府同英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20、行政区正式成立。(2)1987年4月,中国政府同葡萄牙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使双方人员往来。2、“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
21、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5、“习马会”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拓展补充】台湾问题的由来及阻碍统一的因素1、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问题,是由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导致的2、阻碍统一的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谋求所谓的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2、“
22、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和“去中国化”等行动。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即学即练8】台湾“外交部”2019年9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前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传出将与台湾断绝“邦交”一事予以确认,这也是本周第二个与台湾“断交”的国家,至此台湾的“邦交国”仅剩15个。这表明A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B“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强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D国际社会创造两岸关系和解机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国家宣布与台湾断交,体现出“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强,B项正确;台湾当局并不认可“一国两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一个中国”的国际认
23、同度增强,不能得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两岸关系和解,排除D项。故选B项。考法01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典例1】右图是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的题词。
24、邓小平的题词A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B证明了深圳特区的繁荣兴旺C明确了改革要从农村到城市D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从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由于受”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对外开放受到质疑,为此,邓小平为特区题词,发表讲话,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为对外开放明确了指导思想,所以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证明了深圳特区的繁荣兴旺”,所以B不符合题意;“明确了改革要从农村到城市”,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所以C不符合题意;1993年,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标志着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此题材料不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标志,所以D
25、不符合题意。考法02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障港、澳、台高度自治,繁荣稳定。(3)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重要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2)“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
26、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典例2】有学者指出,“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等于保留了我们通向世界的许多桥梁。可以通过这些桥梁,充分发挥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利用其出口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优势,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我国的商品可以通过这些桥梁走向世界的广阔市场,从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A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B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突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地位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国两制”利于保持香港的繁荣,香港作为重要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强调“一国两制”对于解决其它地区问题的示范作用,排除A项;C、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