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1503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课后限时作业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跟踪测评7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单元跟踪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知识点题号基本目标发展目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3、45、6、7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 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工业化发展,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A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2、,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的措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结束,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现象相反;D项是斯大林时期采取的措施。2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A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B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解析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在战争特殊情况下,有限的资源优先满足前线的需要,因此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

3、国家集中分配,故B项正确;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3苏俄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针对广大人民对当时政策的不满,1921年春,苏俄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全盘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B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故B项正确。4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

4、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进行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A解析按照材料意思,“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言下之意是要把富农阶层全部消灭,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全部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的部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不是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故B项错误;从广义上分析,富农也是农民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集体化的本质是公有化,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故D项错误。51936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规定:“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规定国民经济计

5、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人民之物质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决定及指导”下,苏联()A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迅速实现了工业化C体制日益僵化并走向解体D经济改革受到挫折B解析苏联于1920年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故排除A项;C、D两项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及以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选B项。6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

6、为其()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D解析由材料“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可判断出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中止了新经济政策,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没有涉及国内情况;C项表述错误,排除。7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

7、引外国资本D解析由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故D项正确。81965年苏联政府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A扩大了企业经营独立性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错误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A解析“政府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有利于增加企业的自主权,释放企业的活力,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主要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1965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

8、时期的改革也给予了企业部分自主权,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9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台工业管理体制,“建立长、中和短期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系,使企业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把企业的物质利益形成指标;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一举措()A打破了传统的斯大林模式B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自主性C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价值D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这一举措并未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也就没有打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这一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自主性”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

9、益和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可知,勃列日涅夫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价值,需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并不是材料所述措施的结果,故D项错误。10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段日子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的苏联 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根据这段材料,你可以判断出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C解析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可知不是斯大林时期,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是在农业领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以判断是在勃列日

10、涅夫执政时期,美苏争夺的焦点升级到太空,因此苏联在航天工业和军工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是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且最终苏联走向解体,苏联人民不会以此为豪,故D项错误。11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B解析“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

11、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据此可以排除A、C、D三项。故B项正确。12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 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改革未达到预期目标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到预期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戈尔巴

12、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故A项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破除,故C项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19661985年经济增长率(%)19661970年7.819711975年5.719761980年4.319811985年3.6材料二1977年部分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行业国家邮政电站煤炭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英国10010010010075法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材料三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戴高乐材料四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

13、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1998年中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材料一所示苏联19661985年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其特点是什么?(8分)(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0分)答案(1)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长期的对外争霸影响了经济的发展。(2)调整: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特点:国家加

14、强对经济的干预。(3)认识:任何一国的经济体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14(26分)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的俄罗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进入20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随后,斯大林及联共党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

15、劳动力的最大限度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请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26分)解析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跨出了俄罗斯近代工业化的重要一步;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俄罗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利弊得失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社会经济状况;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

16、业化,但是后期斯大林模式日趋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存在着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的状况。答案示例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允许以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存在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