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467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五 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考情分析】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高考试题多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因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备受高考重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高考命题多侧重考查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来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关注。考查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二战后美国经

2、济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和原因。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也占有一定的成份。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对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的考查。3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近年来对本专题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多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本专题高考还往往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是的“三农”问题。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来看,重视以下考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

3、林模式、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要注意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要注意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要注意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出现机遇更多些。热点问题要关注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为了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做的努力,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专题。核心知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出

4、现的原因及影响等等。从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多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考查,且综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考查。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从考查内容来看,要注重国际经济组织或相关文件、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等重点问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这一体系是美国经济对外扩张的一个部分,同时也要注意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是高考考查的两个重点问题,全球化的双重性作用尤其要注意。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比例较大,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热点问题要关注世界经

5、济的全球化与各国加强合作应对经济危机,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趋利除弊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改变落后面貌。【知识交汇】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和苏联“冷战”的开始。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2二者的实质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

6、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二、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

7、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三、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1第一阶段:(1)时间: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2)双方基本态势:既有缓和又有紧张。(3)表现:缓和方面:第一个事例是签定对奥地利和约。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方面:一是柏林墙事件。二是古巴导弹危机。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出现缓和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小,出现紧张是因为在争霸中双方存在利益冲突。第一阶段特征以缓和为主。这一

8、阶段赫鲁晓夫主动与西方合作来实现争霸的目的,是因为:美苏势力差距仅管缩小,但优势还在美国方面。所以苏联采取合作形式与美国争霸。(4)与中国关系:苏联:恶化。美国:遏制。2第二阶段:(1)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2)双方态势:苏进攻美防守(3)表现:苏联在欧洲采取缓和战略,而在亚洲以武力进攻。双方战略重点利益在欧洲。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与中国关系正常化。(4)与中国关系:苏联:威胁中国。美国:正常化。3第三个阶段(1)时间:80年代。(2)双方态势:美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3)表现:美国在争夺第三世界上打小规模战争与苏联竞争,因此很多别国内政问题因美苏双方的介入而国际化,难以解决,

9、如阿富汗问题,一打就是9年。在核战略方面美苏在质量上竞争,如“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此举意在拖垮苏联。苏联先是裁军,从阿富汗撤军,退出了其最传统的东欧地区。(4)与中国关系:苏联此后不断访华,中俄关系到今天一直保持良好;美国在争霸中取胜,以前通过中国抗衡苏联,现在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关键有一个台湾情节在其中。四、西欧、日本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差异1具体目的:西欧与日本一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仍坚持与美国一起对抗、遏制苏联。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2性质不同:西欧和日本

10、冲击两极格局是企图再现昔日的辉煌,追求大国、强国的地位;而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冲击进程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再到经济斗争。五、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

11、力量。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六、西欧和日本崛起原因的异同1相

12、同点:二战前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事业。2不同点: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七、列宁领导的新

13、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1相同点:(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不同点:(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

14、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八、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

15、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相似之处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之点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6、,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性质不同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实施成就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结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

17、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共同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

18、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十、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机遇:(1)俄国: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2)美国1933年新政;(3)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2特点:(1)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

19、民的市场交流。(2)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和盲目性,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3)中国: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结局:(1)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美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3)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4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20、的本质区别。十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滞胀走出衰退新经济时代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石油危机(直接)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21、时任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十二、罗斯福新政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影响)1含义: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2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4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

22、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2)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3)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与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

23、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只是巩固和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危害。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

24、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十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

25、高达72。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

26、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随着股份制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筹资渠道越来越多,股权越来越分散化和群众化。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中,传统的资本家个人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法人股或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资本组合方式和来源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权力重心在转移。个体资本家和个人持股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下降,而专业经营者或经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则不断上升,“委托制”或“代理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合作经济的

27、发展和变化。众所周知,合作经济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战后,这种与资本主义原则相背离、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合作经济又有了更大、更为广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商业、服务、旅游、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各种形式的合作制企业越来越多。职工所有制形式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职工所有制大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即主要是由本企业职工集资开办的企业;二是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或有职工资本参与的企业。对于“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西方国家往往称之为职工合作工厂,也有人称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种企业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一是通过职工集资组建的新企业;

28、二是职工出资购买原有企业。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财产或产权全部或大部分由本企业职工占有或控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工参股的增多,职工参股和行使股权的方式也在变化,所谓职工集体信托持股方式得到广泛发展。这种办法增强了职工股权的分量,由小股票持有者变成了集体性的大股东,从而提高了其在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但也应看到,职工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毕竟仍居从属地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资本为了本身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更加广泛的集资,或者是为了把负担转嫁给职工,或者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分化职工队伍,等等)而控制、操纵和特意安排的。(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

29、一步扩大和加深。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垄断财团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金融到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几乎所有行业。目前,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中小型企业仍大量存在,并与垄断组织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其资本特别是科技实力难以与大资本和大垄断组织抗衡,在经济生活中起不了主导作用。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战后,随着银行信用体系的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各种工商服务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庞杂的金融资本。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筹资证券化的趋势,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离不开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承销和商业银行的资信担保;企业发

30、行股票要由商业银行充当托管人和上市股票的过户代理人和登记人。这样,垄断金融组织就通过信贷、租赁和中介性业务,加强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此外,他们还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介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后,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和总量急剧膨胀,产业资本国际化作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带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使资本的国际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主要载体

31、的跨国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在迅猛扩大,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适应这种形势和需要而形成和运作的。(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赢得相对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除吸收和利用了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之外,还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32、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这主要包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行一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推行国有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力图在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代表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行

33、所谓的“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和“新治理”。通过8090年代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巩固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包括企业所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体制)更富有弹性,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竞争的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灵活。(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大增,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超过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二是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分布来看,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

34、三是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受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就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也有一些新变化:一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二是中间阶层出现新的分化。信息技术革命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白领失业浪潮”。战后,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向非西方国家扩张和渗透。美国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明确地说,“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的目的”。跨国公司是文化扩张的重要载体。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藤宣称,美国公司越来越成为

35、体现美国价值观和影响的棋手,商业外交应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优势,因为自由贸易为美国商人与外国商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能够造成扩大民主的压力。对于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巩固和扩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加剧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阶级以及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借口,肆意削减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减免资产者的税收,放松对资产阶级贪婪剥削与掠夺的约束与管制,从而加强了对工人阶级的奴役与统治,使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

36、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通过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交换,加强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与掠夺,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集团都企图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甚至想占据决定性的地位,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而不顾甚至不惜损害他国的利益,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集团及其国家追逐自身利益的矛盾;各国经济的有计划、有管理和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内部的有组织、有计划与全球生产、世界生产

37、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全球生产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全球消费市场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失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变化,则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所制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出现了资本社会

38、化和国际化的趋向,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还是职工参股经济的发展,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特性和统治地位。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主体、由垄断资本集团所控制、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经济制度。(2)剥削方式的变化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根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是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遭受深重灾难为前提的。他们所作的种种调整和改良,只不过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露的“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方式,转化为温和的、巧妙的、合法的和间接的剥削方式罢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奴役和剥削工人

39、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手段、方式的改进,不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降低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程度,反而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更加伪善、更加精巧、更加变本加厉。(3)生产力发展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和生产力确实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这些国家仍是科技进步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一切都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4)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提高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能力与水平,确实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

40、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危机。战后,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丰裕中的贫困”、结构性失业、无家可归、两极分化、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环境污染等严重社会问题,就是对西方国家自我调节能力的检验及其局限性的证明。十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发

41、展;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内容政治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等。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经济上“加速战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等;把联盟变成邦联。结果影响结果: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结果:取得一定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

42、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结果:失败。影响:导致政局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十四、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教训1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2内容和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

43、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放弃共产党领导,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3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

44、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十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生曲折的原因和认识1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原因(1)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时间很短,缺乏基本

45、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2)二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想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期能够达到的。(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其巩固与发展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4)社会主义体制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必须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2对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的认识(1)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这是世人公认的法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曲折也是正常的。(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46、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受挫,这一事实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成功。(3)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尚处于初创时期,还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十六、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

47、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3)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4)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5)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

48、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全球化特征1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各自成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两极冷战格局的结束带来较为缓和稳定的国际环境,这种趋势日益向着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

49、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又是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夜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3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于当今正在全力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风险

50、与问题。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十八、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全球一体化三者关系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西方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陷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说

51、,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万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二者在相当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十九、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 1原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

52、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2特点: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集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界贸易组织(WTO)是

53、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1建立过程: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1947年,联合国贸易及就业会议签署的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后来由于美国反对未能成立。1947年,美国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作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临时契约。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正式提出成立世贸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才正式决定成立世贸组织。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重要作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

54、进程。 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十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意义?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2意义: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

55、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56、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

57、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二十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形成原因:资本追求利润的最

58、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全球化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二十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

59、在哪些问题? 1主要表现: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2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存在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关注的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

60、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它国家倾卸。一些发达国家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二十四、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

61、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二十五、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1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

62、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2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二十六、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三大经济区域组织的区别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欧盟全是由发达国家组成。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政治组织。该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一致,已建成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欧

63、盟是世界上成立较早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其成员国共有15个。北欧自由贸易区成立比欧盟晚;成员国少,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相互间地位不平等,美国居主要地位。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组织,一些发达国家特别像美国也积极加入进来的原因是首先,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看到了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其次,美国也是想以此来牵制欧盟。亚太经济组织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其他经济集团相比,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亚太经合组织是由太平洋沿岸21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该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64、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但该组织没有组织机构,没有首脑,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前还不能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均可在内部自由流动。在21个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共有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6个国家,其中加拿大、美国、新西兰三国位于西半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又是世界著名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二十七、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比较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仍在进行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电力的广泛使

65、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和德国美国主要成就珍妮机、改良蒸汽机、汽船、火车发电机、电动机、电灯泡、电话、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卡尔本茨、爱迪生、莱特兄弟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电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66、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原子能影响总的影响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的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极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给各

67、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对世界格局影响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盟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对中国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

68、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第三次科技革

69、命中滞后的原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策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八、全面认识“冷战”的含义、表现和影响1含义

70、:“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敌对行动。2表现:(1)美国为首的“冷战”政策:舆论上:1946年丘吉尔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即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军事上: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

71、的对策: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 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经济领域的“冷战”。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

72、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

73、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十九、欧洲联合的原因和主要影响1原因:(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2)必要性: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因此西欧各国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

74、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3)可能性: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重要地位。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出宿怨,实现和解,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

7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2影响:(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76、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安全。三十、苏联解体的原因从1922年建立苏联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共存在了69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和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会匆匆发生剧变和解体了呢?(1)根本原因:苏联共产党几十年在领导革命与建设中没有解决好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苏联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得不到纠正。所谓体制的弊端就是高度集中的官僚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缺乏民主和法制,无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错误政策主要指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歧视主义,歧视中小民族,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主义和美苏争霸的政策,不仅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

77、誉,而且在争霸中耗费了国力,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难和苏联的衰退。(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开性”、“民族化”、“多元化”,将党的黑暗面顷刻之间暴露在人民群众面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使人民放弃了对党的信任,造成了人民群众思想混乱。“公开性”还鼓吹盲目赞赏与崇拜西方的一切,似乎西方存在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与合理的。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思想指导下,苏联社会,各种反马列主义、反苏维埃的思想言论四处泛滥,宣扬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价值观的言论充斥于新闻媒介,严重腐蚀着人民的思想与灵魂。(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

78、反共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三十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的影响(1)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缓和与和平、紧张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由于战后四十多年的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终止,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2)造成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两极格局瓦解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地区冲突的加剧和霸

79、权主义的横行,使天下并不太平。但是,这些冲突和动荡属于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3)出现“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大国和国家联盟为了填补两极格局瓦解后遗留下的格局空间,争取构筑新格局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纷纷制定和实施各自新的国际战略,并为此展开竞争和角逐,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形成的历史进程。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三十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1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遵循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的步骤。2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80、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4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大原则,从制度上保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贯彻执行。5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社会主义国家绝对不能执行称霸、争霸政策,而要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中国领导人向世界庄严许诺:“中国永远不称霸。”6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激发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必须以法制来保证民主,建设社会主义

81、法治国家。7在文化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文化的一元性和多样化相结合,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掌握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8在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三十二、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大战,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

82、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三十三、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

83、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状态;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在内的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欧洲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5对世界的影响:(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十四、两极格局解

84、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但仍继续存在。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它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2)中国应对的措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方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注意理清其基本线索: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

85、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2突出四个重点:“冷战”的原因、实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蓬勃发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作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原因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原因。3注意把握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从内容上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都是教学的重点。围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家综合实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等问题,都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本单

86、元的难点是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为什么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4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5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要注意认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学习本可与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相联系,进一步理解政

87、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6本专题中可学习用分类与比较法。只有通过分类和比较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本专题的内容,以便于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本专题。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要抓住一条线索:即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国效仿罗斯福新政。要抓住两个重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

8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2要注意联系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调整与改革进行复习和比较。3要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经济新政策等角度归纳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要突出一条主线: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三个重点:即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要注意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把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相比较,以加深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3联系时代背景,全面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当时的社会作用。要深刻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要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还要从微观里观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把握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以及演变,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要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各种经济现象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重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