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443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学业达标检测 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一课时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理必修1(中图版)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分异第一课时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2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解析:根据该植物地面高度较矮而根系非常发达,可知这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B图沙丘广布,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干旱的地区降水较少,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答案:1.B2.A3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存在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变化的现象,反映了

2、()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的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A B C D解析:植被破坏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C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0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也发生了变化。据材料完成下列45题。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5该材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3、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解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水位升高达175米,与上游方向的水位差减小,使得库区水流明显放缓,属于水文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某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答案:4.C5.D6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1)(3)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

4、地区,“牵一发”是指_。(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解析: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改变是由于地壳抬升引起的,海拔升高引起气候变化,气候进而又引起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变化。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越发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生活的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1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

5、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地表过程反应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则黄土高原不符合,石灰岩地区受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即选C。答案:C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变化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

6、素的变化。答案:C3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在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解析:我国西北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显著,流失侵蚀微弱。答案:B4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种地方建设防护林时提倡多树种搭配,主要是为了()A追求森林产品的多样化B美化林区环境C降低防护林工程成本D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树种增多,可以增加生态系统地稳定性。答案:D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消失了1 000多个。完成56题。5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长江洪涝灾害减少

7、B生物物种增加C加剧土壤盐碱化 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6遏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措施有()扩大水田面积退耕还湖 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禁止在长江采沙A B C D解析:湖泊面积减少会使得下游洪涝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环境容量减小。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答案:5.D6.B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完成79题。7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A B C D8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8、()A地形更崎岖 B气候更干旱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9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大量捕杀种群退化A B C 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气候更干旱,种群退化非人为原因。答案:7.A8.B9.A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10曲线、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11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

9、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0题,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因此从图中植被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角度讲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同纬度森林分布区较高,所以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热容量比森林小,蒸发强故线表示蒸发,故选B项。第11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结合题可知图中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风化壳厚度甲地

10、大于丁地、乙地大于丙地;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应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为温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为热带森林带;故选C项。 答案:10.B11.C1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填写图中代号代表的地理要素:_,_,_(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右图中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成因以及其甲、乙、丙三地中甲和丙气温较低的原因。(3)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_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第(1)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

11、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第(2)、(3)题,两题首先读图进行空间定位,确定为武夷山地区,等温线分布受地形和海陆位置影响。南方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与地形和气候有关。答案:(1)地形气候水文(2)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武夷山走向东北西南)影响。受地形影响图中甲气温较低;受海陆位置影响丙气温较低。(3)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夏秋多暴雨。13读下图,完成(1)(3)题。(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 D水

12、土流失加剧(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资源和_资源。(3)2010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上游_;中游_;下游_。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长江流域的2010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答案:(1)DBCA(2)水土地(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