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407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据记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A.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 B.神农氏成为农业的始祖C.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D.先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解析】选A。从题干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故选A。农业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神农氏,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没有提到生存环境,D错误。2.“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

2、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栽培谷物D.饲养动物【解析】选C。采集渔猎的活动并不符合“增殖天然的产品”,故A错误;磨制石器就是对石头进行打磨使之成为工具,并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这种产品增殖活动的特点,故B错误;栽培谷物即粮食作物的种植,符合材料中所描述“增殖产品”的特点,并且粮食作物的种植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也符合材料中“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C正确;饲养动物符合材料中所描述“增殖产品”的特点,但相比较并没有像粮食种植业那样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

3、重要,也就不能像粮食种植业那样产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排除D。3.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主义思潮兴盛B.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C.政治环境民主宽松D.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解析】选B。材料说明希腊人可以享受来自地中海、黑海及周围地区的特产,主要原因是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正确;材料与A、C、D无关,排除。4.下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完成工业革命主

4、要出口工业品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A.B.C.D.【解析】选D。从图示来看,当时欧洲同世界各地有直接的商业联系;联系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贸易状况可知,当时通过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玉米等作物通过不同路径传入亚洲;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题干时间“18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排除含有的A、B、C。5.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A.玉米和马铃薯B.小麦和水

5、稻C.马铃薯和小麦D.水稻和玉米【解析】选A。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主要是从1685-1790年,这一时期处于中国的清前中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传来的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使得人口温饱问题得以缓解,人口激增,因此本题选择A。B是中国传统的农作物,不是外来的;C中小麦不符合要求;D中水稻不符合要求。6.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解析】选C。题干中反映的是18世纪亚欧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商品交流的广泛,逐渐在改变着亚欧人民的生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A不是“根本上”的体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D中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7.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解析】选D。根据材料文字“洲际物种交流”“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

7、直接表现之一应该是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A、B、C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表述符合题意,正确。8.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是()A.新式农具与传统耕作制度难以融合B.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大量消耗购买力C.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D.传统观念造成农民的经营思想固化【解析】选A。中国传统耕作制度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新式农具不能适应小型生产单位的需要,导致两者结合

8、的“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故答案为A。B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农民是否选择新式农具没有关系,排除C;D不是根本原因。9.下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徽标,这一国际组织()A.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 B.是协调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国际组织C.是非洲国家之间形成的政治、经济联盟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题干图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徽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D。A、B、C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无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5分)10.(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宋时期,

9、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材料二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

10、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编自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15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

11、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可得南北物种交融,据材料一“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可得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据材料一“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可得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等。第(2)题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可得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据材料二“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

12、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可得品牌化的包装,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可得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等不同之处。答案:(1)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2)不同之处: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补偿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

13、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

14、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中国明清的影响。【解析】第(1)题生产模式:根据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等内容可知体现的是男耕女织,因此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产生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就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女汲涧中

15、水,男采山上薪”可知特点为男耕女织,有脆弱性,根据材料“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知特点为自给自足。结合所学的知识补充其他特点即可。第(3)题影响:根据材料“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可知影响为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可知影响为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根据材料“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可知影响为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根据材料“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可知影响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

16、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2)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3)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1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时期饮食文化特色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

17、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高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的“涮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论题,据材料“先秦时期

18、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贵族饮食外来食物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例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先秦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特征、秦汉时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隋唐社会阶层流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元明清时期蒙满民族气息和全球物种交流等方面予以阐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

19、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备选习题】1.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解析】选B。材料中“清朝中叶以后,马铃

20、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信息说明马铃薯已经成为民众主食,主要原因是清朝以后人口增加,食物减少,故B正确;A中等级观念淡化错误;C中贸易不属于国内贸易;D中崇尚西式生活不符合史实。2.美洲作物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

21、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解析】选C。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排除A;“美洲作物引种中国”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体现不出欧洲“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排除B;材料反映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3.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现场组织指导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收割、验收工作,此批次的超级杂交水稻承担着冲击大面积亩产900千克难关的重任。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早在过渡时期就取得重大突破B.中国水稻亩产900千克难关在1958年就已经攻克C.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D.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因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已经得到解决【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是在1973年取得突破的,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故A错误;“大跃进”时期各地大放“生产卫星”的情况不属实,故B错误;D没有把握对其功用认识的程度,错误;C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