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2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一、素养达标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2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
2、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B)A周王朝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解析诸侯国数目的大量减少,表明了兼并战争激烈,更凸显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可排除A项;C、D两项说法太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D)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解析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成语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发展无
3、关,排除A、B、C三项。4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A)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布币”吸收借鉴了农业工具而产生的,“刀币”吸收了渔猎工具而产生的,“圜钱”吸收了纺织工具而产生的,多种工具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果,说明先秦时期的各种货币的产生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A项;材料中各种货币形状的产生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
4、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所述及农具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已经普遍流行,并不是货币推广农具,排除D项。5(2020北京朝阳)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D)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无论是商鞅、邹忌,还是李悝、吴起,在变法法令中都重
5、视人才选拔与使用,D项正确;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措施,A项片面;材料没有涉及侧重重建伦理的措施,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变法旨在富国强兵,C项说法错误。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A)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A项符合题意。图中只有铁犁铧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纹饰只有陶缸上有,B、C、D三项均不符合三幅图的主题。7(2020天津河北区)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
6、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其代表人物是(D)A孟子B荀子C墨子D邹衍解析据所学可知,邹衍是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D项与题意相符;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A、B两项与题意不符;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项与题意不符。8(2020辽宁本溪)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C)A主张顺从自然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解析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崇尚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孔子主张“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二者都蕴含和谐理
7、念,C项正确;A项是道家观点,与题意不符;倡导战胜自然的是荀子观点,B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孔子观点,与题意不符。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述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答案道家的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
8、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二、能力提升10(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D)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符合
9、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项排除。11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C)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的奖励军功,即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该措施激发了士兵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所以
10、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故C项正确。A、B、D三项中的将领、武器和战略战术均非主要原因。12(2018全国卷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
11、,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1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D)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解析根据“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英分子认为无论为哪个诸侯国重用,都是为中华民族效力,具有民族共同体观念,故D项正确;A
12、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诸侯国以求得重用,无法体现“以国家统一为理想”“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排除B、C两项。14(2020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16)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
13、义。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 、贵“贤”,则主尊下安; 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