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跟踪检测1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推行均田制,所谓的“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少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故选B。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
2、映材料信息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解析:选D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的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项与题意相符。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4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
3、长制,它的实行()取代了宗主督护制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 BC D解析:选C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的选项排除,故选C项。5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解析:选D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
4、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BC D解析:选A解题的突破口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表述有误,包含的予以排除。故选A项。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
5、的封建化,材料中的“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故选C项。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8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解析:选B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三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三十岁
6、以上和三十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故此题选B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
7、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文轨未一”“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政治、经济、防御、文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和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可从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分析。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上考虑:迁都是为了
8、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上考虑: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考虑: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考虑: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96年,孝文
9、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第(2)问,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依据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论证材料观点的错误性即可。答案:(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国家的衰亡、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