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061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2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C国

2、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4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5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

3、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6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7“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8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

4、“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9“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

5、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10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年份棉织品棉花面粉交通器材机械191310.30.51.80.81.419361.53.80.55.66.4A轻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重工业发展迅速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厚德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着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12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6、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

7、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

8、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的。(3)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

9、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乾隆时代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咸丰时代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同治时代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

10、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

11、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商君书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

12、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2017-2018学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上)入学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需要掌握嫡长子继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解答】依据题干“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可

13、以看出西周仍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2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魏晋时期”【解答】根据题干材料“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

14、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考点】2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转此大法论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带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进行思考【解答】从“转此大法论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可以该工具是

15、非人力的灌溉工具筒车,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4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考点】29: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分析】主要考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历程和材料信息来共同分析【解答】A自然灾害的爆发并不能证明经济衰退B自然灾害的爆发客观上是天气因素,实际上也反映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但看不出土地政策的调整C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的

16、水灾明显增加,说明当时南方土地在大量的开发,结合史实,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自然灾害的频发与政府的管理失控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5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考点】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清朝前期人口逐渐增长,人均耕地在逐渐下降,说明人地矛盾尖锐,从侧面说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

17、确人口激增导致清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故A项错误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在减弱,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6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和理解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要求学生对孔子、王阳明等思想内容的熟练掌握【解答】

18、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己、自我节制的主张和要求,“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体现了君子正己的思想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同样体现了修身正己的思想C结合所学知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属于明代王阳明心学中“求理”的方法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体现了君子正己才能使百姓跟从的思想故选C7“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考点】P5:康有为和梁启

19、超民主思想【分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需要掌握康有为、林则徐、孙中山、陈独秀的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的分析理解,结合康有为、林则徐、孙中山、陈独秀的主张解答即可【解答】依据题干“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可知,该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陈独秀由主张民主共和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B8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

20、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考点】B7:新文化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解答】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当时的思想主流是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陈独秀主张

21、要“受科学的洗礼”“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即用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根据材料主旨及所学知识可排除A项,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针对当时新文化运动中“有两种不祥的声音:一是科学无用了,我们应该注重哲学;二是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而提出的,CD两项表述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均排除故选B9“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

22、生产所得以求互利【考点】IG: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解答】根据“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0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年份棉织品棉花面粉交通器材机械191310.30.51.80.81.419361.53.80.55.66.4A轻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重工业发展迅速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23、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偏于东南沿海,布局不合理【解答】从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可知,棉织品、棉花、面粉进口较少,表明当时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厚德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着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4、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解答】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在西方国家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19141924年间中国又兴起一轮投资实业的热潮,两次工业化浪潮均与外部国际环境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19141924年中国实业投资的发展是因为帝国主义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以及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共同作用,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并未

25、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及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排除故选B12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考点】MH: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掌握近代中国交通近代化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题干“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可知,说明中国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

26、相违背,应排除政局动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说明近代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只是过程艰难,故D项错误故选B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

27、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

28、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的。(3)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

29、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9S:抗日战争;P6: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分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解答】(1)根据材料“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可知“家国一体”,根据“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可知皇权至上;原因可结合中国古代政治传统、思想回答;根据材料二“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知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根据“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可知缺乏民族精神,孙中山的阐述可结合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回答(3)原

30、因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民族危机严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内涵结合“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回答(4)社会转型应从近代国家、民主国家的角度分析故答案为:(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护文化和

31、历史的延续性(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乾隆时代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咸丰时代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同治时代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

32、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考点】BA: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考查对“清末礼崩乐坏问题”的认识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外

33、交变化历程及其原因【解答】这是一种开放型问题,可以围绕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选取不同的论题进行论述,如论题1是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论题2是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论题3是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论述时结合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阶段特征,分析外交方式变化的原因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进行总结概述故答案为:论题: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举例: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乾隆时代,坚持马戛尔尼行跪拜礼以

34、及擅改外交文书,表明清政府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完全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藩属外交,进一步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背离了近代化的潮流同治时代,外国使节终于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反映了中国外交终于由宗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但是清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争论表明,保守愚昧势力仍然强大,近代化进程面临严重阻碍外交礼仪的争执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这一过程表明,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近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

35、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商君书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

36、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考点】K4:商鞅变法的内容;K5:商鞅变法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商鞅的法律观;商鞅推动法制实施的措施和效果;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内容以及影响【解答】(1)本小问的法律观,依据材料一“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可以得出以法治国;“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可以得出符合民众认知水平;“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可以得出因时而变(2)第一小问的实施,依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可以得出力求公平;严格执法第二小问的效果,依据材料二“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可以得出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本小问的价值,注意限定信息“社会转型的角度”,依据材料三,结合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概括即可故答案为:(1)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2)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