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83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2年高一历史试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与练 【重点讲解】 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这种政策既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1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2、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

3、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限制商业的规模和影响;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手工业部门和商业种类实行官营制度,独占专利,不许商人染指;对民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重税;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 4影响: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一是要客观地

4、一分为二地分析,二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1)积极意义: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是人民赖以生存,人口得以增加,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是一切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在封建社会的前期阶段尤为突出。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5、,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它将农业和工商业完全对立起来,强化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技的进步,使中国逐渐丧失领先世界的地位,并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

6、,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

7、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难点分析】 浅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评价及其启示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汉唐的辉煌,也有明清的血泪。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打开对外交流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唐时,中国自豪地向世界敞开国门,带来的是唐朝空前繁荣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时,国门开始合拢,为郑和的下西洋,使中国一度扬威海外;到了清朝,国门终于完全关闭,这并未给中国带来安宁和稳定,却将鸦片与战争带来了苦难的中国,中国历史就这样步入了近代社会。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设

8、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实行“海禁”。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第一、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即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第二、自大心理的反映。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大。而当时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一状况并不了解,一直以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其他

9、国家都是落后的“蛮夷之邦”。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为“藩臣”,就是这种自大心里的典型反映。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籍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第三、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10、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 第四、防范自卫的产物。防范自卫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居民往来会“滋扰生事”的含义。再加上在正常贸易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国沿海劫掠和搜集情报,进行非法活动。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第五、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

11、戒心。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3评价: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导致海关制度混乱,贪污勒索公行

12、,增加商品成本,影响商品质量;导致盛世之下,君臣安享太平,刮民脂民膏,奢侈无度,引起内乱;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4启示:从闭关锁国中汲取教训,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不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隔绝,应取长补短;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

13、先进的国家。 【学法导航】 1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3.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深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4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产生但发展缓慢,其原因是什么?可以联系世界史内容,进行中外

14、对照。 5.学习本课,可联系初中教材土地制度、商业政策、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同时联系高中历史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必修2前三课联系,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观察甲骨文的“田”字图和明朝的“鱼鳞图册”,认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显著变化。同时通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认识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学习本课,还要仔细分析古代中国由强盛逐步走向落后的原因。 【小资料】 明朝的“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

15、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鱼鳞图籍”、“鱼鳞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

16、较大的作用。 明初户口主要包括提供兵役的军户和提供赋役的民户,另外有很多名目的贱民户口,如匠户(手工业)、灶户(煮盐业)、乐户(娱乐业)等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法律有时候还将贬斥户籍作为惩罚的手段。各种户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路引”也就是基层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民户而言,“十户为保,百一十户为里”,设立保长、里长作为基层组织形态,负责贯彻政府的法令、征敛税赋。保甲行政系统之外,朱元璋还特别重视道德控制,每个村子都设有“申明亭”、“旌善亭”,作为村民解决日常纠纷、表彰善行的地方。道德化的基层控制也是刑法中“轻轻”的原因之一。民户的情况

17、口都要登记在册,因为用黄色纸坐封面,被称为“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一起作为政府征税派役的基本依据。 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但休宁一地编修较好。 【体验高考】 1(2010广东卷)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B井田制得以恢复 C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D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

18、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A 2(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物,在商鞅变法是提出并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出现了工商皆本思想,但重农抑商观念仍难以瓦解。故只有D表述错误。 【答案】D 3(2010全国卷)(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19、: 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抓时间(13681505),此时间段在明朝前期,据此可排除B。二要认真读表格,D错在“始终”。C项表格可以反映,但不是主要的。从宝钞使用数量“2340”的变化趋势可知答案。 【答案】A 【同步训练】 1据阅世编载:明朝后期上海“棉布盛行,各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

20、牙行(商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的上海( ) 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 商业繁荣并且竞争激烈 出现大宗贸易和长途贩运 商业资本影响到生产活动 A B C D 2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3.雍正皇帝曾显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一政策( ) 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转型 导致官僚、地主和商人三维一体商业发展模式的产生 A B

21、C D 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5下面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均田制新探以及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均田制的研究的封面,这两本书研究内容涉及的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应该是( ) 北魏 三国 隋朝 唐朝 A B C D 6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22、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 7.造成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如下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清朝“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B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各地商帮的出现 8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重农轻商 C以农为本 D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9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

23、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 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 B C D 10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11“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2. 1784年,刚刚

24、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依靠的港口应该是( )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

25、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审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日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26、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 (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

27、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

28、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摘自岳麓版教材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认识。 【提示与答案】 1D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后期上海商品经济异常繁荣,说明人们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发生了变化,也反映出商业的激烈竞争、大宗贸易和长途贩运出现、商业资本对生产

29、活动产生影响的史实。 2B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玄宗时期,是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3C雍正时期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的说法错误。 4A清初的“海禁”政策其含义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活动。 5C 6C 7C 首先要从图中看出两种税收变化的特点:农业税稳定,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在“摊丁入亩”政策下,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农业税相对稳定。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商帮的出现,都会促进工商税的增加。“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阻碍了清朝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工商杂税的增长。 8D 从“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

30、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强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要作用。 9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并未得到迅速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错误。 10D 注意乾隆年间和洋船这两个信息,当时清王朝推行对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所以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 11D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 12D 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13(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的中心。(2)“末”指商业和手工业。“本”指农业。重农轻商的思想。(3)雇佣劳动者。他们是早期

31、的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4)资本主义性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14(1)禁海令,不许民船出海贸易。(2)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倭患。没有达到。因为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3)阻止沿海居民与东南抗清势力相联系。依据:清初东南沿海人民坚持抗清,如郑成功。(4)明清的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15(1)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主要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实行“海禁”政策;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3)认识: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