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830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时提升作业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解析】选D。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从材料看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项中的“为政以德”、B项中的忠恕之道以及C项中的“因民之利”都体

2、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2.(2015河南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张复古倒退【解析】选A。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张政治改良,故选A。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加固训练】(2014东城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

3、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选A。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后,故D项错误。3.(2015山西诊断)孟子主张“制民恒

4、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C.推行仁政D.克己复礼【解析】选C。材料是孟子劝统治者轻刑罚,实行仁政的思想,故选C项。【加固训练】(2014黔东南州二模)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怒孟”的原因是()A.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孟子宣讲民本B.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性善C.明太祖信用法家思想,孟子代表儒家D.明太祖出身农民家庭,孟子依附权势【解析】选A。

5、明太祖主张废丞相,加强皇权,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明太祖“怒孟”,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明太祖的性本恶,故B错误;明太祖仍然信用儒家思想,故C错误;孟子依附权势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4.(2015成都摸底)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A.恢复周礼B.严刑峻法C.儒法并用D.君臣有别【解析】选C。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加固训练】(2014甘肃一模)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

6、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解析】选B。从题干“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强调君子为吏的作用,故B正确。5.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子

7、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解析】选A。从“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说明是道家思想,故A正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以法治国理念,故C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故D错误。6.(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道家C.儒家、道家、法

8、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选C。由“暴其民甚”,体现的是“仁政”思想;由“以其无以易之”,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由“刑、赏”,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拓展延伸】古代法家所提倡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1)基础不同:古代法治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上,而现代法治建立在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础上。(2)内涵不同:古代法治的内涵是运用“势、术、法”三种手段统治人民,是一种驭人之术;现代法治是通过完善科学的法律制度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是一种民主保障。(3)本质不同:古代的法治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维护的是其专制统治,统治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本质上是“人治”;现代法治,赋予法律最高的地位

9、,一切国家生活都在其框架内运行,没有法外公民,是真正的依法治国。【加固训练】(2014漳州质检)韩非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英明的君主不会让臣子不受法律的约束,不会让法律特殊关照他的臣子。这体现了韩非所说的“法”要有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故D正确。7.(2014山西模拟)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B.

10、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解析】选B。“天子受命于天”为君权神授思想,故A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汉武帝建立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依据,故B正确;秦朝已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故C错误;董仲舒思想是先秦儒家学说的演变,并非完善和发展,故D错误。【拓展延伸】黄老之学对西汉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积极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消极影响:地方势力的发展,特别是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甚至造成了七国之乱,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另外,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问

11、题、外部的匈奴问题,也是黄老之学无法解决而又严重危及大汉稳定统治的问题。8.(2014临沂模拟)春秋繁露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可知董仲舒在对春秋进行解释,再结合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以看出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正确,A、B、C错误。9.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

12、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故A错误;“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太学与察举制与汉武帝尊儒有关,故B正确;董仲舒没做过丞相,故C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错误。【拓展延伸】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1)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

13、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使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和强力推行。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解析】选D。根据题中“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两个阶段代表人物,先是法家代表人物,然后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荀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放在第一阶段不合适,故A、B项错误;第二阶段“经汉朝儒生”,而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韩非主张法治和君主专制,汉朝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

14、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形势,故D项正确。11.(2015长郡中学月考)“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

15、D项错误。【加固训练】(2014邯郸模拟)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解析】选B。题干的意思是说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错误;题干中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错误。12.(2014黄冈模拟)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

16、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解析】选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不是本质目的,故A错误;“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与题干意思相反,故B错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迎合君主统治的需要,故C正确;秦朝“焚书”造成文化压抑和文化典籍损失,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

17、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

18、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10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6分)(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第(2)题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题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

19、政治的影响回答。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6分)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分)(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6分)(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2分)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8分)14.(26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

2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材料二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材料三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6分)(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6分)(2)作者:董仲舒。(2分)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6分)(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4分)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4分)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