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学情2021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
2、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期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
3、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
4、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材料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
5、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美国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
6、。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
7、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材料三: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8、,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看性别,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我国0至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至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0至14岁、15至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我国汉族人口为
9、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看受教育程度,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
10、态。(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减)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82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主要得益于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推动。B.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下降趋势未能逆转。C.只有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才能逆转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D.甲骨文的“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决定了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需要面对
11、的巨大挑战。B.自从工业革命,欧美国家的生育率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直低于1.2。C.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展开论证,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D.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B.“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子)C.“夫天地之道,生生不息,推之以祖宗厚泽深仁,洪昌繁衍。”(国朝文类)D.“
12、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个字。(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节选) 曹雪芹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13、”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
14、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着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
15、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
16、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方得一首。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17、。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众人看去,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是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忽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众人跟去因问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
18、索起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忽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节选自
19、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有删改)注鳏鳏(gun gun):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中黛玉说的“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B.香菱爱陆放翁的诗有趣,黛玉却说其诗“浅近”,入了这个格局便再也学不出来,这说明陆放翁诗格调不高。C.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读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判词写的是香菱。D.文章中黛玉主张作诗要“不以词害意”,立意第一要紧,词句是末事。这种观点和巴尔扎克的“文采来自思想而不是
20、辞藻”不谋而合。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虚实结合讲述了香菱从“读诗”到“品诗”再到“作诗”的艰辛的学诗过程,正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肯付出才能成功。B.“这个人定要疯了!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既从侧面表现香菱学诗之“苦”,又照应题目中的“苦吟”二字,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文章准确描写了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D.香菱从王维的诗句中品到了诗的韵味,以绝妙的比方“念到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显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感受
21、力,且从艺术通感角度描述了诗歌的形象特征。8.红楼梦中,多愁、多病、多思是林黛玉的主要形象特点,但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请简要分析。(4分)9.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请结合文本概括总结。(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
22、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23、。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注埸(y):边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4、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家,为史记五种体例之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包括著名将相)的兴衰历史。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
25、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渲染六国攻秦声势与结局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B.韩、魏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的重要性。C.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D.苏辙认为,韩、魏国君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造成的。13
2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分)(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分)1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苏洵六国论与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此消息即携眼医前去探视,后“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此诗便作于此时。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诗人
27、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C.“白鸟故迟留”,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借鸟儿的迟留写出诗人自己对禅智寺的静寂环境的喜爱。D.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16.首尾画线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如何表现的?(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苏洵
28、在六国论开篇就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然后从 和 两个 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论证思路严密,论证结构清晰。(3)杜牧的阿房宫赋已经在第一段用“ , ”为下文“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中的“渭流”做了交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
29、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 , ;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 , ; ,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
30、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的性格形象。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不仅 而且 关于 或者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不仅 而且 至于 甚至19.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古诗词,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静夜四无邻
31、,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A.B.C.D.20.请依据选段,概括“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4分)21.阅读下面文字,指出文段中表达不当的5处地方,并加以改正。(5分)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到青蒿提取物相当快速,然而,这绝对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白血病颇有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十分颇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临
32、床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用药。22.阅读下面文字,压缩文段主要信息,字数不超过80字(5分)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
33、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著名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材料二:屠呦呦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69年被任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1972年研究得到抗疟有效药物青蒿素,1986年青蒿素成为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2002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上材料触发
34、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学情2021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人教版)1.C (A选项中“主要得益于”于文无据;B原文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选项中“逐年微增”错;D选项中“决定”二字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即甲骨文的“帝”字只是能体现政府的职责。)2.D (A选项,未然变已然,原文在材料一“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B程度
35、不同,选项中“一直”错,原文为“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C选项,因果论证在材料二中并未体现。)3.D (D选项强调了农业劳动的重要性。)4.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通过中国古代人口策略、欧美国家生育率的变化来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4分)5.看户别,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看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看民族,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每个要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B (以偏概全,不能因为这一句诗就说陆放翁的诗格调不高。)7.A (虚实结合
36、错,没有虚写。)8.乐为人师。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溢于言表。(2分)善为人师。善于鼓励,精通教艺,提倡自学。她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和感悟。不仅如此,林黛玉更强调自学,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2分) (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学诗要学习一流的诗歌,否则,一入了“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的格局就再学不出来了。学诗应该循序渐进,要重视积累、感悟、探究。如文中黛玉要求香菱先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37、,就是在强调积累;问“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引导香菱谈自己的读诗感悟;还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很重视探究提升。学诗应该进行读写综合训练,重视实践。例如香菱请黛玉给自己命题写作,且每写完一首就去请教,分析问题,进行改善。写诗要有新意,大胆创新;要有真意趣,不能以词害意。如文中香菱谈到“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则说“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都是在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又借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评价香菱的第二首诗歌时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都是在强调写诗要有真情实感。 (每条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6分。)10.B11.C(战国时期的“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有时也
38、说关东,即函谷关以东)12.C(秦昭王一开始并没有准确把握形势,而去攻打齐国,后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13.(1)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2)那韩魏两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却必须借助韩魏两国来保护他们的西边的国土,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14.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灭亡,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1分) 苏辙的六国论:六国破灭,在于考虑问题不周全,只考虑眼前利益,而且不了解天下之大形势。(2分)15.C(“喜爱之情”错)16.首尾两句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2分)首句“蝉噪”以动衬静,反衬禅智寺的静寂,(2分)末句“歌吹”以
39、闹衬寂,以乐衬哀,用热闹的扬州来作陪衬,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来反衬禅智寺的静寂落寞,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失落的心境。(2分)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18.A19.B20.“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得分点:空阔)(2分) 落木体现的是悲凉与凄清的思想感情。(得分点:悲凉)(2分)21.青蒿素提取物到青蒿素研发“绝对是”改为“绝不是”“ 用于”后面加上“治疗”去掉“十分”或“颇”“临床”放置“用药”前面22.中国的建筑形式被中国人民喜爱接受,并超越材料限制运用到砖石建筑,与外国舍弃木
40、材完全以砖石为材料不同,中国木框架是建筑主要结构方法,为新建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3.评分标准:参考2020年高考评分标准。附:苏辙六国论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
41、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
42、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借助韩魏两国来保护他们的西边的国土,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