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儿孙晓玲笔下的孙犁女儿孙晓玲笔下的孙犁 近日,孙犁女儿孙晓玲回忆父亲的文章结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出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孙犁是最早的“文学的觉醒者”之一。但由于孙犁少与外界交流,常被误认为是孤高清傲,不近人情,而这本书“使覆在孙犁面孔上的冰层层层脱落”,让读者发现他比常人的心更热,情更真。 孙犁被称为“大隐”,因为他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采访,甚至连住所的大门都不迈出。住在天津旧居多伦道十几年间,老人只迈出过大门一次回访专程来看望他的丁玲。 作家莫言曾说:“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
2、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晓玲回忆,有一次市长来探望父亲,对他嘘寒问暖,他却拘谨地站在屋子一角,显得十分无奈,全无往日的谈笑风生。 在生活上,孙犁十分朴素,少有要求。“一条肥皂使成片,一条毛巾用得透了亮,他也舍不得扔。”在六十年代,由于连续出版了几部作品,孙犁积攒了两万七千元的稿费,他将其中大部分作为党费上交。这在当时是笔巨款,足以买下四所后海四合院。 在这本书中,读者还能感受到孙犁对父母妻儿的浓浓真情。孙犁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晚上路过老母亲的屋子,都推门进去看看是否盖好被子。老母亲爱吃鱼,孙犁就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