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阳中学高2016级第四学期4月月考试题历 史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欧质坤 审题人:王登坤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第I卷(选择题 48分)本部分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
2、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2.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 主张立法为民B. 强调有法可依C. 关注法律实施D. 重视赏罚并重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史学界认为,秦朝短命而亡与商鞅变法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观点的依据应是A. 秦朝延续商鞅严酷的法律而激化了阶级矛盾B. 商鞅奖励军功致使秦朝好战消耗了国力C. 秦朝继续重农抑商使其社会经济丧失了活力D. 商鞅彻底扫荡旧势力使秦统治基础薄弱4.商鞅在商君书中
3、说:“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不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材料反映出商鞅的思想是A. 重农抑商以巩固统治B. 重商抑农以增加财富C. 发展农业以实施仁政D. 发展商业以繁荣经济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
4、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 均田制B. 实行科举制C. 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8.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5、。”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民族大融合C.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9.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 青苗法 保甲法B. 均输法 保甲法C. 市易法 将兵法 D. 免役法 保马法10.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 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11.王
6、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C.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1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利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13.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
7、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A.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B.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C. 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D. 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1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述:“他(梭伦)创立了一个新的宪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牌子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材料中不能体现的法制特征是A. 法律的普遍性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法律的稳定性D. 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15.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
8、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的民主改革A. 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B. 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 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D. 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16.历史发展往往是辨证地统一在一起。从民主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梭伦改革中即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的重要成果,又是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展时最大障碍的措施是A. 颁布“解负令”,废除“六一汉”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建立“五百人会议”D. 鼓励发展工商业17.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
9、德国宗教改革A. 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 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 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 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18.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A. 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B. 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C. 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D. 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19.“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
10、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根据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 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提倡信仰绝对自由C. 得到了西欧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D. 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20.恩格斯说:“宗教改革前人是上帝的奴仆,宗教改革后上帝是人的奴仆”。这说明宗教改革A. 摧毁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 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 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D. 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21.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 人人
11、得到了一小块份地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22.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 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 表达了地主的愤怒C. 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 揭示了改革的性质23.一个俄国官员在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C.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2、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24.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A. 现代化发展不平衡B. 整体经济落后C. 仍然是一个农业国D. 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第卷(非选择题 52分)本部分共三个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7分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
13、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10分)(2)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8分)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山东之见,田野荒芜,民不聊生;淮南之地广,不耕之田,千里相望,仓禀久匮。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做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仍坚持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金世宗即位后,尤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命卢庸为定平县令,整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世宗还下诏天下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劝民力田,奖励耕织。世宗规定女真贵族只许在一处占地,其余皆要收回官府,并赐与贫民。世宗一朝,多次因水旱
15、等灾害减免赋税。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称他统治时期的社会为“小康”。摘编自王宏志金世宗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8分)。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宋前期东南茶主要实行官购商销的交引法,嘉祜四年后,实行了四十余年的通商法。崇宁元年,蔡京废除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崇宁四年再次改创,允许商人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筇,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崇宁四年茶法已经具备了已引榷茶的模式,但尚不严密。政和二年蔡京对茶法进一步改革,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
16、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萘先向官府买引,再向茶户买茶,用官造笼筇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筇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第等,然后启封贩卖,贩卖还要请卖茶人在茶引上批写所买数量。商人卖茶还有时限,商人限期售罄茶货,缴回茶引、笼筇。黄纯艳论北宋蔡京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京历次茶法改革的核心举措,并指出其举措的本质共同点。(8分)(2)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蔡京茶法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影响。(9分)第四学期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答案:1-
17、5 CCABD 6-10 DDAAB 11-15 ADBDC 16-20 BCBAB 21-24 BACD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私有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连坐法,故B项排除;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故选C。2.【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的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
18、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被废弃不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善良而守法的民众,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善良守法,是因为刑罚重了。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施。故选C。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接受了法家的思想,用严酷的刑法实行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秦二世更加残暴,最终导致秦朝速亡,故A正确;商鞅奖励军功只是使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故排除B;C项中“丧失了活力”说法绝对,故排除;D项“彻底”说法
19、绝对,故排除。故选A。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鞅的经济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此题需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由所学分析材料可知:商鞅的意思是如果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天地荒芜国家贫穷;若从事工商业的人少,国家就不可能富裕;总而言之商鞅强调工商业可增加国家财富,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属于表象,故排除故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以A项错误;B项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C项“出售”表述错误;孝文帝
20、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答案选择D项。故选D。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考查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事件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解读。根据题干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盖世英雄”,是指汉化政策推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千古罪人”,是指汉化政策改变了鲜卑民族骑射等传统,使原先鲜卑族的游牧文明丧失。综上可知D项符
21、合题意,正确;AC两项不涉及民族特色泯灭的情况,排除;B项本身错误,科举制是隋朝才创立的。故选D。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因此A项说法符合史实;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BD项说法片面,不如A项说法准确,可以排除;故选A。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
22、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关,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故选A。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的“弊端无穷”、C项中的“弊大于利”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机构改革与财力之间的关系,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题目中的“冗官”指的是人浮于事,“冗兵”指的是士兵过多,“冗费”指的是不必要的开支过多。故题目中的信息“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表明政治改革应重视精兵简政。故选B。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
23、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免役法的含义。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A正确;寇乱息,而戚势强矣指的是增强了军事力量,与题目不符,B错误;“贷贿通流,而国用饶”指的是市易法, C错误;“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是由于实行了青苗法,D错误。故选A。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旨在考查学生真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
24、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D选项正确;A、B、C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1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打破了氏族血缘关系,而起到这一作用的是梭伦改革中实行的财产等级制度,即用财产多少代替出身高低划分等级,B项符合题意;A项“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说法错误;C项是梭伦改革的措施;D项是梭伦改革的措施,但题干并未反映。故选B。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
25、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体现了法律适用范围的普遍性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故AB两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的信息“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体现了法律的稳定性,故C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个人承诺与法律间效力的等同性,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故选D。15.【答案】C【解析】梭伦执政时进行了民主改革,但是从材料中的“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看,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结合诗中的比喻可知,他要用这两个机构稳定出现危机的统治,故C项正确;民主的推行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不是贵族内部的矛盾,故A项错误;经过改革,普通公民的确享
26、有了一定的参政权力,故B项错误;目的表述应是维护统治,不是缓和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16.【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的措施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最大障碍”梭
27、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一制度虽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但以财富来区分公民对国家安全所具备的责任和能力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因此这些又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继续发展的障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C项不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项是经济发展方面,不属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范畴故选B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的把握以及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
28、“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的分析理解14到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幸福和人文主义精神,繁锁复杂的圣礼和宗教仪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适应了这种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教义,更没有“破除”天主教对人们的影响。题干并没有体现因信称义的主张,只是要求宗教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而没有突出对民众疾苦的重视。故选C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材料中的“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
29、测都是荒谬的;”、“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可以反映出科学与宗教信仰是水火难相容。AC两项说法错误;宗教一直是一种信仰,故D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B。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欧洲宗教改革相关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宗教改革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A正确:B项明显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信仰是否是绝对自由方面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欧各阶层对宗教改革的态度,故C错误;宗教改革对民族文化事业的作用,与题
30、意无关,故D错误。故选A。2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影响,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与发展,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开始关注人及人类社会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者,C错误;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故选B。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废除农奴制,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出钱赎买得到
31、一块份地,分析材料,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故B正确;A项获得一小块份地不是引起农民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农奴获得解放后,还要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还处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故A错误;CD太过绝对,故CD错误故选B2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目的的掌握和准确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改革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A符合题意;BC不符合材料主旨;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A。23.【答案】C【解析】本
32、题主要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尽管在制度上废除了奴隶的普遍存在,农奴变身为农民,提高了政治地位,但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地主阶级和政府的重压和盘剥,所以材料中的信息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而未涉及其全部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故选C。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化与俄国近代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比较、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表述准确,符合两国近代化进程的相似之处,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两国整体经济比较落后,B项属于两国的相似之处,不符合题干
33、要求,排除;两国工业化水平低下,主要是农业国家,C项属于两国的相似之处,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已经结束了,D项表述不符合中国,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25.(18分)【答案】(1)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严格户籍的登记造册;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督促与检查;引诱流民入籍。(每点2分,共10分)(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收;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点2分,共8分)【解析】(1)本题考查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由“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可知设专门机构管理;由“
34、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可知每年定时核查及核查登记严格;由“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可知特点为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由“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可知引诱流民入籍(2)本题考查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等信息,从户籍制度的政治、经济、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归纳分析。26
35、.(17分)【答案】(1)背景:民族战争,破坏生产;民族压迫,激化民族(阶级)矛盾;战事失利,引发内部冲突。(总分9分,答对一点给3分)(2)特点:以经济改革为重心;注重缓和阶级矛盾;重视解放奴隶(生产力);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注重发展边境贸易。(总分8分,答对一点给2分)【解析】(1)本题考查金世宗改革的背景,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可以得出“民族战争,破坏生产”;根据材料“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做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可以得出“民族压迫,激化民族矛盾”;根据材料“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仍坚持
36、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可以得出“战事失利,引发内部冲突”。(2)本题考查金世宗改革的特点,旨在考查概括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尤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劝民力田,奖励耕织”可以得出“重视发展农业”;根据材料“世宗还下诏天下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可以得出“重视解放奴隶”;根据材料“世宗规定女真贵族只许在一处占地,其余皆要收回官府,并赐与贫民”可以得出“注重缓和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世宗一朝,多次因水旱等灾害减免赋税”可以得出“轻徭薄赋”;根据材料“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可以得出“注重发展边境贸易”;综上可知,金世宗改革以经济改革为
37、重心。27.(17分)【答案】(1)举措:第一次:废除通商法,恢复禁榷制;第二次:政府垄断茶引印卖权;第三次:茶引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6分)共同点:加强政府在茶业经营中的主导作用。(2分)(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分)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控制;(3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对宋代蔡京茶法改革的内容、影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 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小问的核心举措,依据材料“崇宁元年,蔡京废除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允许商人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筇,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可以得出核心举措是:第一次:废除通商法,恢复禁榷制;第二次:政府垄断茶引印卖权;第三次:茶引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监督第二小问的本质共同点,依据材料中三次改革可知,本质共同点是加强政府在茶业经营中的主导作用解答第二小问的社会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影响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