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472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4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5《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生平: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有人又称他老聃。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成就: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

2、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代表作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南华真人”庄子 生平: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 369 年,卒年约为公元前 286 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做过蒙城漆园吏。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成就: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

3、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老 子 降 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正行之时,老

4、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材 与 非 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

5、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6、。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庄 子 名 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老 子 名 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7、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二、探寻背景鉴往知来,清净无为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反对

8、黑暗,追求自由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应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自然产生了。三、相关链接(一)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1.老子的主要内容(1)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9、,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2)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2.老子的影响(1)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并列的思想流派,“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2)近代以来,老子也受到了西

10、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 21 世纪的新挑战。19 世纪德国哲学家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二)汪洋恣肆的道家经典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

11、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1.阅读四章,根据提示完成填空。答:参考答案:有道者不处 慎终如始2.阅读五石之瓠,根据提示完成填空。答:参考答案:大而无用 大有用处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通假释义1.曰余食赘行(同)2.其脆易泮 (同)3.起于累土 (同)4.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5.世世以洴澼为事(同)6.企者不立 (同)行“形”泮“判”,分离累“蔂”,土筐龟“皲”,皮肤冻裂“纩”,丝绵絮企“跂”,踮起脚跟二、一词多义1.强(1)自胜者强 ()(2)强行者有志 ()2.而(1)

12、常于几成而败之()(2)死而不亡者寿 ()形容词,刚强形容词,坚持、执着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3.举(1)其坚不能自举也 ()(2)西举巴、蜀 ()(3)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4.之(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2)今子有五石之瓠 ()(3)客闻之 ()动词,拿起来,提举动词,攻取动词,行动,行代词,葫芦种子助词,的代词,这件事5.为(1)吾为其无用而掊之()(2)我世世为洴澼 ()6.以(1)以盛水浆 ()(2)或以封()(3)以说吴王()wi,连词,因为wi,动词,做介词,用介词,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来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与越人水战 ()2

13、.动词的使动用法常于几成而败之()在水上使失败3.名词作动词(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事无事()(3)其未兆易谋()(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4.名词作形容词死而不亡者寿()智,本义:名词,智慧。这里作动词,有智慧做显露迹象种植长寿5.形容词作动词(1)慎终如始()(2)治之于未乱()6.形容词意动用法(1)是以圣人欲不欲()(2)不贵难得之货 ()(3)自是者不彰 ()慎重对待发生祸乱以为欲以为贵认为正确7.形容词作名词(1)其安易持()(2)其脆易泮()安,本义形容词,安稳。这里作名词,安稳的时候脆,本义,形容词,脆弱。这里作名词,脆弱的时候四、古今异义1.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显明

14、。今义:不明白。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按某种办法)处理。3.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4.埏埴以为器古义:来做。今义:认为。5.跨者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6.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接近成功。今义:表示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7.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进行。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1)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于未有”“于未乱”做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足下”做状语,后置)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于毫末”做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自”做宾语,前置)2.省略句以盛水浆 (“以”后

15、面省略“之”,即大葫芦)3.判断句则所用之异也(则也)六、文化常识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2.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以水和土;埴,黏土。3.石: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精读析文合作学习老子四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毂的中间空的地方),有车之用。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自见(同“现”

16、)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彰显),自伐者无功,自矜(和“自伐”一个意思,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读 zhn,意思是得到敬重)。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形”),物(人)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5)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其微(事物细微的时候)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千里之行,始于

17、足下。(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7)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十一章认为“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间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B.第二十四章指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会

18、给国家、社会、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C.第三十三章强调自我修养,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人”“胜人”更加重要。D.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解析】选 C。顺序颠倒了,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2)译文:_(3)译文:_(4)译文:_(5)译文:_(6)译文:_(7)译文:_“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能了解、认

19、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五石之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的题目。惠子谓(对说)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名作动,收获果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1)剖之以为(把当作)瓢,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砸破)之。”庄子曰:“夫子固(实在,确实)

20、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同“纩”,丝绵絮)为事(营生)。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同“悦”,取悦)吴王。越有难(发难,即发兵侵吴),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则夫子犹有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之心也夫!”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

21、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解析】选 C。根据“也”和“或”断句,可选出答案。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如“二千石”“万石君”等。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

22、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解析】选 D。鲁即山东全境,不在古代“吴”的范围之内。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解析】选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应为“惠子讥笑庄子学说大

23、而无用”。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2)译文:_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研读提能探究学习老子四章1.通读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明确】第 1 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第 2 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第 3 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

24、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 4 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低、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2.四章第 1 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明确】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

25、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3.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明确】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

26、,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4.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明确】(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 1 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 4 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五石之瓠1.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明确】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

27、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2.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明确】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心生困惑。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明确】从形式上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庄子提出了对大瓠的使用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还批评了惠子不通达。从逻辑上看,

28、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对于大瓠来说,惠子的立足点是实用功能,庄子的立足点是精神功能。4.从四章和五石之瓠来看,老子和庄子在风格特色上有何明显不同?【明确】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五石之瓠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带给你的人生启迪。参考示例:观点 1: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样。宋人只知道漂洗业需要他家生产的不龟手之药治疗皮肤冻裂。那个外来的人见识就比宋人

29、广多了,他成功地游说吴王让他持不龟手之药的药方带兵去跟越人打仗,结果他大败越人。吴王论功行赏,划割一块土地让外地人做了小君王。可怜的宋人却还在守着那贫穷的漂洗业。目光短浅、见识鄙陋的人,永远不会有长久的发展。观点 2:有时换个思维方式,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个买宋人制不龟手之药的药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转变。在惠子面前,庄子也善于转变,当惠子拿着一个大葫芦派不上用处时,庄子告诉惠子:你可以把这么个大葫芦绑在腰上做个腰舟,让自己逍遥地漂浮在江湖之上。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利弊相当,福祸相随。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观点 3:要发现并利用自己的长

30、处。宋人干漂洗业实在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而生产不龟手之药却是他的独到之处,可惜他没有发现,以致把自己的长处拱手让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群读培优拓展学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

31、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语言建构与运用)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乃,就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解析】选 B。当:当中。2.(语言建构与运用)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解析】选 D。D 项,“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3.(

32、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解析】选 D。D 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3、(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曰”应理解为“叫作”;“余食”应理解为“剩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处”应理解为“做”。第二句中,“生”应理解为“依存”,“成”应理解为“成就”,“形”应理解为“显现”,“盈”应理解为“满足

34、”,“和”应理解为“和谐”。答案:(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2)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满足,音和声互相和谐。附【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满足,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

35、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 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纹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

36、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选自庄子秋水)1.(语言建构与运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37、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重视B.使使厚币迎之 币:钱财C.子亟去,无污我 亟:赶快D.庄子持竿不顾 顾:回头【解析】选 B。“币”的意思是“礼物”。2.(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38、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解析】选 D。根据文意,“庙堂之上”是“藏”的地点,不宜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为并列结构,据此可排除 B 项。3.(文化传承与理解)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C.“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

39、日或夏至日举行。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解析】选 B。“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错,“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称。4.(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40、。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解析】选 A。“空话”一词不对,应为都是虚构的、凭空设想的。5.(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译文:(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译文:答案:(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2)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

41、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6.(思维发展与提升)甲、丙两段材料中都提到了庄子拒绝楚国使臣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含义?答:答案:曳尾涂中。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比喻与其当官显声扬名,还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乡野。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附【译文】(甲)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

42、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纵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避免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橫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担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纵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

43、去实践我的志向啊。”(乙)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我问它:鲫鱼啊!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请他们激荡起西江之水来迎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住惯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这种空话,还不如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传达他的旨意,说:“想以

44、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庄子拿着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只神龟,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老子四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

45、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古今对译通晓文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注释: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门窗。企者不立:踮

46、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彰:彰显。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 zhn,意思是得到敬重。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行:同“形”。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处:为,做。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欲

47、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和泥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

48、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微的事物;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

49、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五石之瓠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 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 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 与之。客得之,以说 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

50、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 大樽而浮乎江湖,而 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 之心也夫!”注释: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树:种植。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以为:把当作。则:却。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掊:击破。固:实在,确实。善:擅长。龟:同“皲”,皮肤冻裂。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同“纩”,丝绵絮。事:营生。鬻:卖。请:请允许我。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一:同样的。或:有的人。异:不同。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制成。而:表转折,却。蓬:一种草,弯曲不直。译文

51、: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当作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击破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擅长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营生。有个外来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正巧越人发兵侵吴,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