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原 君黄宗羲生活在 17 世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饱尝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破败所引起的种种灾难和痛苦。同时,黄宗羲曾亲身经历过明朝灭亡的历史,也目睹了清兵攻占各地的暴行,特别是当他看到各地人民反抗清初残酷统治的时候,腐朽的明王朝反而成了抗清斗争的绊脚石,这种鲜明的对比深深地印入他的心里。他思考着社会动乱的根源。最终,黄宗羲产生了总结以往的惨痛教训,找到一条出路的要求。明夷待访录就是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部力作。它是黄宗羲唯一的一部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研究历史和明代政治所作的总结。原君就是明夷待访录中的重要篇章,是黄宗羲进步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黄宗羲(16101695)
2、,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作品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1.注字音 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玉卮zh寇雠chu曾不惨然zng窥伺ku 2.解多义辞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名词,言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拒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辞)归
3、去来兮辞(名词,文体的一种)博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动词,取得)博学之,审问之(形容词,广泛的)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广阔)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动词,取得)焉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兼词,在这件事上)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怎么)固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副词,本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坚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副词,牢固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巩固)释 而使天下释其害(动词,去除)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动词,免除)则虫集冠
4、上,力叮不释(动词,放弃)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动词,释放)3.辨用法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千万”,名词用作动词,超过成千上万屠毒天下之肝脑“屠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分散4.明句式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判断句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判断句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宾语前置句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点评:这里的“自私”“自利”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不同,并不是指人性上的自私自利,而是说当初没有国家和君主,所以每个人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公共的事情却没有人
5、来为大家处理。既没有人为大家来发展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也没有人来处理社会上出现的对公众有害的事情。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至“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点评:本段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利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同时,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刚开始将天下人的东西视为自己的东西时还有点愧疚和不安,到了后来,竟然就心安理得起来,恬不知耻地把天下视为自己的产业,自己还把它传给后代的子孙,“享用无穷
6、”。究其思想本质,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作“主”,把百姓当作“客”,客随主走,一切都要听从自己的。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谋夺最高权力的过程中,他们不惜残害百姓,把天下的人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他们夺取了政权后,又为了自己享乐,增加赋税,选秀女,拉壮丁,更加变本加厉地残害百姓,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且还公然厚颜无耻地说:“这些都是我该得的,天下既然是我的产业,那么我所获得的一切就是我的产业生出的利息罢了!”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胸中的愤慨之情喷薄而出:“天下最大的祸害,就是君主!”最后又用一句感慨深沉、启人深
7、思的反问作结:“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3.摄缄縢,固扃,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点评:此句用“摄缄縢,固扃”形象地说明后世的历代君主把天下当做自己的产业,为了守住江山,简直恨不得将整个国家用绳子捆紧,然后锁起来藏着,就担心别人来抢夺。但是由于当皇帝有太多的好处,所以总有很多人在觊觎皇帝的宝座,皇帝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怎么可能抗拒得了那么多想要当皇帝的人的智慧和力量呢?就算是能够阻止得了一时,难道能够阻止得了一世么?所以从中国历朝历代来看,有些维持得久的,传了好几代,如汉、唐;有些维持不久的,不过就一两代而已,如秦、元。更有甚者,在皇
8、权的争夺之中,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自己的命搭上不算,还让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等有关联的人也为此死去。4.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点评:此段为全文之结,与前边各段联系非常紧密。此段与第一段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君位的“欲入”和“不欲入”上,这是“古之人君”与“后之人君”的“让”位与争位的对比。“古之人君”是“不欲入”,“入而又去之”,“初不欲入而不得去”;第四段则把这三种对待君位的思想行为概括为一个“让”字“人人能让”。“后之人君”不让。他们的欲得君位之心“谁不如我”而使天下的人成为牺牲品。一
9、旦失去君位,“血肉之崩溃”的悲剧就随之降临。此时,他们无不悲痛至极地悔恨争夺君位之时的自己,或也埋怨出身帝王家庭的自己及子女。最后,以“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虽愚者亦明之矣”作结,其中,关于“后之人君”悲剧的论述,暗示出君臣伦常或迟或早必将覆灭的定理。1.原君通过探讨设君之道,推原“君之职分”,抨击了后世之君和小儒。各段及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第一段指出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描绘古代君主形象,为下文对后世君主进行谴责打下了立论的基础。第二段揭露后世之君“以天下为客”、残害人民,无恶不作的罪行,同古代人君以天下为主、廉洁奉公的品质作对比,作为今之人君是天下大害的论据。第三段,提出对桀、纣
10、一样的暴君应该诛伐的主张,痛斥小儒宣扬的“君臣之义”的谰言,进一步巩固今之君是天下大害这一论点。第四段,再从君之职分谈起,指出今之人君以天下为私,引起对君位的争夺,残害人民,祸及自身,遗患子孙,实在是致乱的祸首,进一步阐述了今之人君是“天下之大害”的中心论点。2.“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核心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呢?提示:原君开宗明义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即天下之人皆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和利益。而后世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尽出于我”,“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以致做君主的人,未得位之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君位之后,“敲
11、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因此他得出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在此基础上,黄宗羲举起上古三代的大旗,称“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就提出了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这是非常鲜明的民主启蒙思想。3.原君既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又是一篇民主理想的宣言书。不过也应当看到,原君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这种时代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观点1作者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看成是人的
12、本性,这是错误的。观点2作者对君主的起源和对君主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君主是在奴隶主建立国家时出现的,他和原始社会氏族与部落的首领是不同的。在剥削制度的统治下,根本不可能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代表全民利益的君主。观点3正因为作者对君主的本质认识不清,所以他认为只要有贤君,人民就会受益;所以他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但不反对封建制度,痛斥了盲目忠君,却不否认忠君。总的说来,作者的主张是在肯定君主制的前提下,完善君主职分的改良主义。你的观点是?(1)开宗明义,阐明君主的职分 (立论的依据)(2)揭示后世君主的要害在于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指出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3)批判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
13、(4)君主视天下为私产导致的一幕幕惨剧 主旨: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讨伐封建君主专制的檄文原君既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又是一篇民主理想的宣言书。作者敢于冒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对历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进行痛快淋漓的指斥,表现出一种极其可贵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君主降低到“一人一姓”,以至可以推翻的地位,不仅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见,而且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在论证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一、因果论证,层层剥笋。例如第一段,作者先从“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的人性本质特点出发,提
14、出做人君须为天下而不为己。但是为天下人谋福利,就需要付出千万倍的勤劳而自己“又不享其利”,这必然是常人之情所不愿意的。紧接着,用许由、务光等人的不情愿做君主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点,并由这些事例推出一个结论:古之仁君禅让帝位,是好逸恶劳的人性体现,是人之常情。作者由果探因,犀利的眼光洞穿禅让的秘密,使得万代瞻仰的尧、舜、禹走下神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二、多方对比,结构全篇。本文之所以旗帜鲜明,论证有力,还得益于善于运用对比论证。例如第一段,把“千万于天下之人”的勤劳与“不享其利”相比,得出了“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引出了古代之君因此而禅让的事例,更进一步得出“好逸恶劳”是人之“
15、常情”的结论。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里,作者把“古人之君”和“后之为人君者”对待君位的思想、目的、行为作了多方面的对比,侧重批评“后之为人君者”私天下、家天下的罪恶。第四段从百姓对待古人之君与后世之君的态度上作对比,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称谓和结果:比之“如父”“如天”和“寇雠”“独夫”,“爱戴”君与“怨恶”君。从而达到了否定君主专制的目的。可以说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并强调了主旨,结构了全篇。三、逻辑性强,文脉贯通。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短句将各段内容串联起来,跳荡腾挪,宛转自如,变化多端,使得全文逻辑性强,文气贯通。例如第二段的开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一个“不然”,转入了对后世
16、之君的反面论述。第三段开头的“此无他”,由上文的表现叙述转入对原因的探讨。“虽然”由上文对小儒的批判转入到对君主制的危害等方面的论述。这样,使得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不仅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而且在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例如第四段内用“而”“至”“犹”“婉”“曾”“岂”“独”“是故”等多个连词、副词将各句连贯起来,宛转自如使得全段一气呵成。乡关何处(节选)余秋雨翻了几年史籍,发现在王阳明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上最让我动心的很少几位大师中仍有两位是余姚人,他们就是黄宗羲和朱舜水。黄宗羲和朱舜水都可称为满腹经纶的血性汉子。生逢乱世,他们用自己的嶙峋傲骨支撑起了全社会的人格坐标,因此乱世
17、也就获得了一种精神引渡。黄宗羲先生的事迹我在以前的几篇散文中已多次提到,可知佩服之深,今天还想说几句。你看他十九岁那年在北京,为报国仇家恨,手持一把铁锥,见到魏忠贤余孽就朝他们脸上刺过去,一连刺伤八人,把整个京城都轰动了,这难道就是素称儒雅的江南文士吗?是的,是江南余姚文士!浑身刚烈,足以让齐鲁英雄、燕赵壮士也为之一震。在改朝换代之际,他又敢于召集义军、结寨为营,失败后立即投身学术,很快以历史学泰斗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的形象巍然挺立。朱舜水也差不多,在刀兵行伍间奔走呼唤多年而未果之后,毅然以高龄亡命海外,把中国文化最深致和最感性的部分完整地向日本弘扬,以连续二十余年的努力创造了中日文化交流史
18、、亚洲文化发展史上的宏大业绩。白发苍苍的他一次次站在日本的海边向西远望,泣不成声,他至死都在想念着家乡余姚,而虔诚崇拜他的日本人民却把他的遗骨和坟墓永久性地挽留住了。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朱舜水以孤忠羁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而黄氏自忠端以风节厉世,梨洲、晦木、主一兄弟父子,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立。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他
19、从整个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来如此激情洋溢地褒扬余姚,并没有同乡自夸的嫌疑。我也算是梁启超所说的“生斯邦者”吧,虽说未曾卓然自立却也曾经是“闻其风,汲其流”的,不禁自问,那究竟是一种什么“风”、什么“流”呢?我想那是一种神秘的人格传递,而这种传递又不是直接的,而是融入到了故乡的山水大地、风土人情,无形而悠长。这使我想起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写下这十六个字后我不禁笑了,因为范仲淹的这几句话是在评述汉代名士严子陵时说的,而严子陵又是余姚人。对不起,让他出场实在不是我故意的安排。由此,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在乡关何处中,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用极真诚的情感写尽了一个住
20、在繁华都市的知识分子对远在他方的故乡的种种复杂情感,童年的故乡和梦中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属于自己的故乡和属于别人的故乡,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支离破碎却又无比真实的故乡,重重叠叠地映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节选部分记载了两位余姚乡贤黄宗羲和朱舜水的事迹,赞扬了他们伟大的人格,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莫言能不能带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2013 年 5 月 13 日正式揭牌成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出任该中心主任,未来该中心计划招收文学创作研究方向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将打造文学教育、作家培养基地。邀请优秀作家到北师大讲学交流,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受邀成为该中心首位“驻校作家”,
21、与莫言共事。莫言表示,自己在考虑带研究生。这条新闻经过媒体报道后,却立刻遭到吐槽,引发争议。观点争鸣:深圳商报:带研究生,若莫言没资格,真想不出哪位作家还比他更有资格。他有多年的写作经验,对文学有着超于常人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他尽快打开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他对历史与社会有着自己的审视与认知,作为他的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与他一起观察、思考。获得诺奖之后,莫言在国际上有了众多的友情资源,他更有条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现在不是莫言愿不愿意带研究生的问题,而是北师大应力促莫言成为研究生导师,这对该校学生是一个福音。光明日报:客观而论,莫言教创作,天经地义。对作家而言,和学生的广泛接触能使
22、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保持旺盛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激情;对学生来讲,和殿堂级的作家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敬畏,提高创作的兴趣,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能活跃校园的文学氛围,为文学的未来播下星星火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莫言从事的文学是一个对学历没有门槛要求的事业,所以他能凭借天赋和能力,取得成功;然而,当他转变身份进入高校为人师时,学历的门槛就偷偷使了绊子。媒体评论员嘉豪:莫言带研究生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按照教育部规定和大学的管理惯例,要成为硕士生导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专业论文;要成为博士生导师,条件更严格得多。而莫言除发表了一些小说外,国人没能从堪比侦探的媒体所提供的资料里看到莫言还发表了哪些高水平专业论文,他在文学研究方面有什么造诣。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