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返回目录 文艺评论和随笔 第三单元 返回目录 第9课 说“木叶”返回目录 课前 教材预案课堂 深度拓展课后 限时作业返回目录 林庚(19102006),作家、诗人、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参与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这一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课前教材预案要点一 作家作品返回目录 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1947年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著有夜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冬眠曲及其他北平情歌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格律诗与语言的诗返回目录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然而发展到后来,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来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要点二 背景寻踪返回目录 要点三 字音字形1字音
3、辨识(1)单音字袅袅()灼灼()寒砧()涔阳()言筌()迢远()皎皎()柳恽()万应锭()冉冉()翩翩()nio zhu zhn cn qun tio jio yn dng rn pin 返回目录(2)多音字单 单纯 单于 宁 宁静 宁缺毋滥发 启发 令人发指 创 创造 创伤泊 漂泊 湖泊 dn chn nng nng f f chung chung b p 返回目录 2字形辨认xio 瑟吹xio xio 洒 din 粉纱dng 破zhn zhn 板zhn 贴nin 轻怕重din 量碑ti 千里tio tio zho 泽zho 书tio 帚zho 呼萧 箫 潇 淀 锭 绽 砧 粘 拈 掂 帖
4、迢迢 沼 诏 笤 招 返回目录 1近义辨用(1)传诵传颂辨析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辨用 这首诗曾经_一时。全村人都_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要点四 词语运用传诵 传颂 返回目录(2)典型典范辨析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文学艺术作品中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辨用 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民间叙事诗的_作品。卡夫卡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勇于跳出19世纪文学塑造纤毫毕见的人物的桎梏,为当时的文坛贡献了典范 典型 返回目录(3)一字千金一字千钧辨析 一字千金:一个字值一千金
5、,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一字千钧:一个字有三万斤重,形容文辞极有分量。辨用 拉贝日记以具体而真实的文字,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_,有力地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 足,妙 喻 层 出,讽 刺 深 刻,旁 征 博 引,可 谓一字千钧 一字千金 返回目录 2词语积累(1)熟能生巧:_(2)一言难尽:_(3)不落于言筌: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远。返回目录 课堂深度拓展重点一 主旨概括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对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
6、“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剖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返回目录 重点二 结构图解返回目录 1“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如何理解“暗示性”一词?【品析】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因其不是词语的一般义(词典可查的),但与一般义有关,所以说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重点三 句段品析返回目录 2
7、“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如何理解“敏感而有修养”这一短语?【品析】“敏感”是指诗人们能认识语言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们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返回目录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如何理解这段话
8、?返回目录【品析】这段话说明了“木叶”的形象生动的原因。古诗中引用“木叶”,其意象往往没有离开过一个“秋”字。对“秋”的古人,或壮志未酬、抱负未展,或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羁留他乡、倍感思亲,他们面对肃杀、萧索的秋景,一股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到“木叶”之类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返回目录 阅读全文,结合第六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下面的表格。重点四 小组合作意象颜色感觉意味树叶褐绿色(1)(2)木叶(3)干燥不湿润(4)落叶(5)(6)春夏之交落木(7)返回目录【提示】(1)密密层层浓阴(2)繁密充
9、实(3)微黄(4)疏朗、飘零之意(5)繁密绿色(6)饱含水分(7)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返回目录 1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木”的意味的?【探究】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与“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重点五 疑难探究返回目录 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发出的“木
10、叶”“树叶”“落木”“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使用的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返回目录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在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要用“说木叶”作为标题?【探究】用“说木叶”作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以具体喻抽象,以此作为引子,引出随笔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作为例证,
11、使得文章富有形象感,阐释有凭有据。在文中作者先指出一遇到“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再探寻“木叶”用于秋天的情景时所蕴含的意味,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返回目录 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整个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得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写出的文章便是一篇理论性较强的、较为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了。返回目录 标题探究“五思考”(1)思考标题自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
12、接点出了写作对象。作答时要特别关注其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作答时,更要注意结合对象前面的修饰语以及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返回目录(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在标题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外在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文章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些句子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5)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从构思看,文章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返回目
13、录 1简明的结构,严谨的思路文章由“木叶”成为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联想到古诗词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有用“落木”的,但就是没有用“树叶”的,从而展开思索,发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它本身没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还会带来颜色的暗示性。重点六 写法借鉴返回目录 2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作者以屈原诗开头,引起读者对“木叶”的关注,紧接着引用历代诗人沿用“木叶”这一形象的诗句,提出疑问,引出下文。为说明“木叶”的艺术特征,作者分 析 了 大 量 与“木 叶”有 关 的 艺 术 形 象,如“树”“叶”“落木”等等。对于每一个艺术形象,作者都大量引用名家诗作,进行比较
14、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返回目录【素材开发】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谨严。重点七 素材运用返回目录 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主题适用】“深阅读”“语言的奥秘”“严谨治学”“读诗”等。返回
15、目录【典例示范】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忠贞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返回目录 林庚先生的“做人”余 杰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年逾九旬的林庚先生是北大中文系年纪最大的老教授。老人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在中文系呆了整整六年,也不过见了先生三五次面而已。重点八 美文品鉴返回目录 据说,8
16、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那天,林先生穿着一身笔挺的新衣服,满头的白发也梳得“一丝不苟”。他讲红楼梦,讲古典诗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那风度,那气派,学长们回忆起来至今依然为之而神往。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返回目录 我曾经跟先生有一次直接的来往。中文系要办一份学生刊物,我是编委之一。大家建议去找林庚先生题字。我说:“先生高龄了,不好去打扰吧?”其实,背后还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担心老先生脾气大,去了有可能自讨没趣。一位老师
17、猜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说,林先生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放心去找林先生吧。返回目录 于是,我壮着胆子拨通了林先生家的电话。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沉稳有力的声音:“您是哪位?”我简要介绍了我的请求,忐忑不安地等待先生的答复。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欢喜,小心翼翼地问:“那么,您看我什么时候来取呢?”先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我万万没有想到,先生会用这样的口气跟一个20出头的后辈学子说话。返回目录 先生不是着眼于自己什么时候有空,而是问对方什么时候有空。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先生的寓所。更没有想到的是,先生早早地就在门外等着。那时还是初春时节,先生站立在料峭的风中,胸前围巾飘飘,
18、依然具有当年神采飞扬的诗人气质。先生一见面就跟我握手,然后对我说:“我担心您找不到地方,便出来看看。”先生的手干瘦而温暖。返回目录 把我接进屋子,拿出一张精美的写好题词的卡片,先生带着歉意的微笑对我说:“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我接过先生写的字,仔细一看,发现有一处刮过的痕迹。原来,有一个笔画大概是写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先生便小心地刮去,再精心添补上。我顿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几个小小的题字,先生也如此认真。我想象着先生趴在桌子上一点一点地刮去墨迹的情景,眼睛湿润了。返回目录 心里有些责怪自己,真不该打扰先生的。先生和蔼微笑着送我出门。我已经走出很远
19、了,一回头,看见先生还在门口目送我。林庚先生是一位国宝级的学者,而我仅仅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普通学生,先生却以完全平等的方式来对待我,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在今天已经“多乎哉?不多矣”。返回目录 一位学贯中西的世纪老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待人接物的。我想,俗话说“做人”,其实,高境界的人都不是“做”出来的。比如林庚先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理应如此。真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出乎常理的,所以感到惊讶。这就是我们与老一辈学人之间的差别。学问的差别是看得见的,而在人格上的差别却是看不见的。我们没有那份“平常心”。我们会压抑不住
20、自己的傲慢、轻狂,即使是谦虚,也是有意做出来的,显得很勉强。与林庚先生相比,真是汗颜啊!“高山仰止”,返回目录 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不少年轻的学者,沉湎于沽名钓誉,对学生敷衍了事,早忘了什么叫作“为人师表”。想想林庚先生吧。想想那位衣着朴素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备课的老人,那位认认真真题字的老人。这是一位真正的长者。(有删改)返回目录【品鉴】这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文章记叙了林庚先生的两件事:一是为北大学生讲“告别课”,一是为学生刊物题字。两件事一虚一实,一略一详,生动地表现了林庚先生一流的学问、一流的人品。略写讲课,详写题字,意在照应“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文中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值得我们模仿学习。返回目录 课后限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