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练四 文意通顺要到位 文意不通例说翻译标准是信、达、雅。“雅”是译文的最高境界,非考场翻译所强求。对前两个字,则是严格要求。“信”,平时得以强调、落实。“达”,则是说说而已,并未落实,甚至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忽视。然而,查看高考卷每年的翻译评分细则以及平时的大市模拟卷的评分细则,都把“文意通顺”作为与关键实词、特殊句式相并列的得分点,而且分值不低,占 3 分。那么,如何落实好这一得分点呢?重要的是先了解“文意不通顺”的原因和情况。请看下列从高考现场中摘出的例句。1因对关键词语理解不准确而导致的文意错误。原句: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010天津)现场译句 后母慢慢给女儿穿上衣服,拿着着
2、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衣:名词作动词,穿。“母徐衣其女衣”应解释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向水池走去。)2不顾语境,就句译句,导致文意偏差。原句: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2010天津)现场译句 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竟不知所从来”是说不知“鞋”是从哪里得来的,不是说“洞人”是从哪里来的。就句译句,误解文意。)3当补不补,语意错误。原句: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2010四川)现场译句(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
3、扬,抢劫往来的行人,死的伤的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在第二句前应补出实施“剽劫”的人,即“为非作歹之徒”,原文没有补出,致使文意错乱。)4因漏译出现的文意损害。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现场译句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考虑了。(“不之虑”为宾语前置句,误把“之”字理解为助词而漏译;应翻译为“不再怀疑她了”。)5表达有语病,或违背生活常理。原句: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2009全国卷)现场译句 馆陶的全体百姓都悲伤痛哭,于是跟着他居住在一起的人达几百家。(不是“全体百姓”,而是整个境内的百姓;不是跟着往贵乡居住,
4、而是跟随往贵乡安家。)上述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在平时训练中得以关注并及时矫正,就一定能大大地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译水平,提高自己的成绩。现场批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
5、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注 厌、禳: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1)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现场答案 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受到祸害,我怎么能预料(预见)呢?矫正指导 此题有三个得分点:罹,预,句式宾语前置句。该答案把“预”理解为“预料”“预见”显然不合语境。若使用“预料”“预见”一词,就不可能达到为自己辩解的目的,反而会招认自己是“旱灾的元凶”。其实,从下文辩解性文字可以看到
6、“预”的正确理解。另外,句式特点也未译出。正确答案 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到祸害,这与我有何关系?(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现场答案 杀了我并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一次死亡呢?矫正指导 粗看之下,这种翻译一点都没错,是典型的逐字对应式的直译。琢磨之后,就会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一死”译作“一次死亡”很不妥,生命只有一次,难道死亡可以有好几次?二是假设语气没有翻译出来。“杀我”只是假设,并未真杀,所以要译出假设语气。最后,要考虑前后文的词语搭配。“吝惜”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死”可意译为“生命”。正确答案 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参考译文己未年(金章宗承安四
7、年)间,河朔地区大旱,镇阳帅自己说担忧百姓,特别急切地督促下属祈雨。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和小法术,没有不试过的,最终还是没有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怪异虚妄的说法就兴起了,恰逢一户人家产下一头白驴,有的人就指着驴说:“它就是天旱的原因。这头驴不死,大旱怎么会停止呢?”镇阳帅听到后,认为说得很对。就下令赶快把驴牵来,将用火烧死它。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一个人说:“烧死我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与我有何关系呢?像这些水灾、旱灾的事情,哪里是我知道的!灾祸有的是上天造成的,有的是人造成的。人造成的灾祸可以自己解决,上天造成的灾祸就听其自然。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求之于这些方法呢?求而得
8、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至于问题在天,就听任天命了。不求于人,不求于天,凭没有根据的说法,而认为是我的过失。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如果杀了我天还是不下雨,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用这种方法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义的,轻信妄言是不聪明的,不仁义不聪 明(的方法),镇阳帅为什么采取呢?你是他的属下,所以我才敢私下冒昧地向你倾诉。”梦到这件事的属下谢罪之后就醒了,向镇阳帅请求将白驴释放。人们起初对这样做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毁坏了人们的庄稼,最终也没有收成。从此,人们不再议论白驴的事情了。类题精做 一、片段短文翻译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9、汉语。(一)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1)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译文:(2)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译文
10、:(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译文:(4)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译文:解析(1)置,安排。“不亦乎”表反问语气。句意通顺。(2)盍,何不。“谁怼”宾语前置句。怼,怨。(3)尤,指责。效,仿效。焉,于此。(4)志,记。旌,表扬。答案(1)这实在是老天爷的安排,但这么两三个人却认为这是一己之力,这不是很荒唐吗?(2)为什么不也去求赏,死了又怨谁呢?(3)指斥(这种行为)却又去仿效,罪过就更大了。(4)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同时褒扬好人。(二)申子(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
11、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平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1)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译文:(2)申平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译文:解析(1)视,比较。“此我将奚听乎”,宾语前置句。文意通顺。(2)辟,通“避”。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安排相应的 官职等级。现在你要我让你的堂兄做官,这样,我将听从哪一种意见呢?申不害就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君王真是(我理想中的)有道明君啊!”(三)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疾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12、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译文:(2)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译文:(3)此惟师心自用耳。译文:解析(1)是,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判断句。(2)整个句意通顺,狎,亲近。(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己为是而以人为非,这是世俗的通病。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接近而不敬重又不甘于 向人家讨教。这完全是因为自以为是啊。(四)冯绲(n)父焕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极致其罪。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赐以欧刀。又下辽东都尉庞奋使行刑。奋即收焕
13、,焕欲自杀。绲疑诏文有异,止焕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他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奸恶,愿以事白上,其罪无晚。”焕以其言,上书自讼,果诈者所为,追奋抵罪。绲由是知名。(1)疾忌奸恶,数极致其罪。译文:(2)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他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奸恶,愿以事白上,其罪无晚。译文:解析(1)奸恶,形容词作名词。后半句句意通顺。(2)白,告白。罪,服罪。句意通顺。非常愤恨奸邪凶恶的人,对于他们的罪行 总是穷追深究,一点也不宽恕。大人在幽州当刺史,下决心要把恶人坏蛋除尽,确实没有别的问题。这必定是那帮匪徒铤而走险,胡蒙乱诈,暗中使坏,想把大人害死。希望大人把这 件事报告皇帝,讲个明白,到那
14、时再来甘心服罪,也 不为晚。(五)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注 谒者:负责接待宾客的人。(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译文:(2)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译文:解析(1)之,去。乃,才。乎,于。卒,结束。(2)“食玉炊桂”的句意。因,通过。苏秦到楚国,三天才得以被楚王接见。谈话结束,苏秦辞别欲行。现在让我拿玉当做粮食吃,拿桂树当做柴禾烧,通过鬼才见到高高在上的
15、天帝。(六)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选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1)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译文:(2)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译文:解析(1)注意三个“美”“恶”的词性和译法。第二个“美”“恶”属意动用法。(2)第二个“贤”属意动用法,“安往”是宾语前置句。“不爱”是意念被动句。添加一个词语,保持句意通顺。那位相貌美的人自以为美,(但)我不觉得她美;品行贤良但(又能)去掉自以
16、为贤明的行为,(这 那位相貌丑的人自以为丑,(但)我不觉得她丑。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敬爱呢?二、综合阅读与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鲁穆传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
17、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节选自明史鲁穆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司纳林赂,坐诉者 坐:定罪B穆廉得其实廉:廉洁C穆上章劾之,不报 报:答复D穆治之不少贷贷:宽恕解析 廉:查访,侦查。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是中为治
18、棺衾,乃克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B.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C.还,以疾卒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D.时杨荣当国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解析 C项均为“因”。A项才/竟然。B项嘱咐/写作。D项执掌/抵挡。C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仁宗监国,屡上封事 理冤滥,摧豪强 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 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ABCD解析 均与执法无关。C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
19、却因此名声大振。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解析 是杨荣家人犯法。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译文:(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译文:(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译文: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 里吗?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 名声震动朝廷。他
20、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参考译文鲁穆,字希文,是天台县人。永乐四年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将要进京选授官职,州府官吏送给他路费和物品,鲁穆说:“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没有接受。授官御史。仁宗监国,鲁穆多次上密奏言事。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迁任福建佥事。清理冤案错案,打击豪强。有一个泉州人李某,调动官职赴广西上任,他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某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李家族人到官府告状,衙门收受了林某的贿赂,竟判告状的李
21、家族人有罪,把他关进监狱,时间已经很久。鲁穆明察暗访,弄清了真相,立即把杀人夺妻的罪犯林某逮捕归案,判罪正法。漳县人周允文没有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为后,晚年妾生了一个儿子,周允文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嘱托他照料妾生的小儿子。后来周允文去世了,侄子便说小儿并不是叔叔的骨血,把他赶出门,夺取了全部家财。妾于是到官府告状。鲁穆召集县中父老及周氏宗族,预先把妾生小儿和一群儿童混在一起,然后叫大家辨认,大家都指认出这个小儿同周允文相像,于是判侄子把夺取的家产归还给他。民众都称之为“鲁铁面”。当时杨荣主持国政,杨府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一点不宽恕。杨荣称赞鲁穆正直贤能,把他推荐给朝廷。英宗即位,升任
22、右佥都御史。第二年,奉命前往大名县捕治蝗虫。回朝,因病去世。诏命派官船送回家乡安葬。当初鲁穆入朝任右佥都御史,随车行装只有一包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用品,他不接受。到现在还是吴中替他购置棺木寿衣,方能出殡下葬。他的儿子鲁崇志,历任应天尹,廉洁刚直有乃父风范。阅卷忠告要保持句意通顺,除加强阅读读懂文意外,做题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既要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保持直译,又要灵活机灵,添加必要的词语,使语句连贯通顺。2了解一下文意不畅的几种情况,反观自己翻译情况,做到不漏译、不误译、不乱译。3下笔之前,最好在草稿纸上写出几个关键词语,以便组织好语言。译好之后,可检查一下有无不通顺之处。4保持与原句语气、标点符号的对应。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