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运用图文资料,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重难点)3.运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3)区域具有层次性。(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特别提醒区域内部的区位特征相对一致,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层次性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位置的差异(2)自然环境的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贫乏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3)人类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春小麦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耕作类型水田
3、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有影响。如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资源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3)现代社会:人口、城
4、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1)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区域界线是十分明确的。()(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都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3)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发展。()(5)某区域处于农业社会,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工业以资金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特别大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D整个区域处于原始文明状态提示:(1)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分界是
5、秦岭淮河一线,该界线具有过渡性特征。(2)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3)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在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限制了耕作业的发展。(5)C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对外开放程度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由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
6、容城、安新3县组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图。问题1(区域认知)雄安新区设立后,其与周边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判断理由是什么?提示:雄安新区属于新设立的行政新区,行政区界是明确的,故其与周边区域的界限应该是明确的。问题2(综合思维)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反映了区域之间的什么特征?提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归纳总结 1区域的内涵(1)区域的主观性与
7、客观性。“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即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3)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2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3)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
8、下图所示:(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1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北部多年冻土区;东部湿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1)(3)题。(1)图中七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经济发展水平B气候C行政区划
9、D地质(2)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A BC D(3)在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A地震 B冻土C泥石流 D地壳塌陷(1)B(2)C(3)B第(1)题,据材料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A、C排除;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正确,D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错误;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西北干旱区对应,B错误,C正确;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西南潮暖区对应,D错误。第(3)题,据图可知,区域对应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
10、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下面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对比分析两图,探究以下问题。问题1(区域认知)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提示:年平均气温的高低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有关,纬度、海拔、光照时间长短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年均温低。问题2(综合思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
11、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问题3(综合思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归纳总结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长江三
12、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2读图,回答(1)(3)题。(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2)沪宁杭工业基地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临近香港、澳门著名的侨乡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ABC D(1)A(2)B(3)A第(1)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
13、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A对。位于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错。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源短缺,D错。第(2)题,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A错。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对。是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错。依托长江,内河航运发达,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D错。第(3)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临近香港、澳门,对;著名的侨乡,对;国家政策支持,对;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错。3甲、乙、丙、丁四幅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
14、针叶林为主B乙图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图所在地形区海拔高,气压低,光热充足D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2)关于甲图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1)D(2)A第(1)题,从图中信息来看,甲图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图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图所在地形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第(2)题
15、,甲图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该地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问题1(区域认知)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史记中所记载的现象?提示: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限制大,人类难以克服这些障碍。(说明自然条件如何制约当时的农业生产即可)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16、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问题2(人地协调观)“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归纳总结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其实质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对地理环境条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开发早期,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往往成为制约生产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汉代时,耕作技术水平低,黏重的土壤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船只使用少,广布的河湖和沼泽制约了交通的发展
17、与区际之间的联系。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进入农业社会阶段后,农业耕作技术、作物培育技术、种植方式、劳动力数量等都得到提升,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增强,一些自然条件由制约条件转变为优势条件,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阶段,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趋势,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应发生变化,一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阶段优越的自然条件在现代社会阶段则无法适应需要,再度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条件。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发展和稠密水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地理环境的限制性随着社会的进步
18、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4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1)(3)题。(1)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2)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
19、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 ()A工业原料和动力B生活水源C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D丰富的水产品(3)目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人口稠密,粮食商品率低C国家政策的调整D技术落后,被东北、华北超越(1)B(2)C(3)B第(1)题,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的红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而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故B项符合题意。第(2)题,工业化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密集的河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生产水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有利于经济的
20、发展。第(3)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粮食商品率降低,且河网阻隔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导致其“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类题目【典例】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思路点拨(1)答案(1)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北侧:以高
21、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2)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差异则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解答时可参照以下模板: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答题模板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
22、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冬)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贫乏)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稀少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
23、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答题模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交通交通运输线、交通
24、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环境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1)简述法国的地形特征。(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解析第(1)题,作答时要注意特征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地形特征的描述要从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势起伏状况、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结合图例,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法国地形以
25、平原和丘陵为主,东南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第(2)题,降水差异要从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描述: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冬季或夏季),或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从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因为甲地处于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小。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在冬季。因为乙地处于地中海沿岸,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第(3)题,要注意区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
26、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描述,而水系特征一般从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等方面进行描述。塞纳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为充沛、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冬季气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地处法国北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答案(1)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2)差异: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成因: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3)径流量(
27、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人地协调观特色民居山东威海荣成的海草房山东省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有一种奇特的海草房。这种房屋完全是由海草搭建而成,它不需要任何黏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就可以屹立百年不腐不倒,甚至很少需要修补维护。建造海草房所需要的原料在这里的海边随处可见,便宜耐用,且易于获取,充足的建筑原料为海草房的修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搭建房屋的海草一种是生活在5至10米海域中的野生大叶海苔草,它的颜色翠绿鲜嫩,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是建造海草房的绝佳选择。另一种是生长在浅海水域中礁石上的虾形藻,也是大叶海草科属的一种。由于它本身纤维含量高,韧性十足,耐用性更好。在生长
28、的过程中,细长的叶片上又附着了大量的硅藻,这些硅藻具有耐腐蚀性。两者的结合使得海草能够更好地预防虫蛀、不易霉烂、不易燃烧、结实耐用。海草房作为胶东地区特色的建筑形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这里的人民,将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合理地利用起来,用花岗岩打底,海草叶覆顶,打捞鱼虾贝类为食,他们仰仗着这片富饶的海域,世代繁衍,谱写着大自然的赞歌。“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
29、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据此完成(1)(3)题。(1)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其原因可能是()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3)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30、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1)D(2)A(3)B第(1)题,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苔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此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第(3)题,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
31、展租赁业,可发展民俗旅游。(教师独具)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多少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1C2.A第1题,题图为甘肃省干湿地区分布图,划分指标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第2题,区域类型中只有行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据此回答35题。三大自 然区因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
32、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和地势平原丘陵,海拔较低高原山地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水文特征外流河内流河多冰川植被和土壤森林,黑土、褐土、红壤草原发育下的土壤冻土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海拔3.表中空格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A地形、热量B热量、水分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4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C热带气旋的形成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5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A BC D3B4.D5.D第3题,我国东部季风
33、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是热量。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第4题,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季风环流是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D对。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对。西北地区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对。D对。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67题。6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7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
34、)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降6D7.C本题以某区域三个阶段的平面发展图展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条件的变化。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都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7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教师独具)教材P34活动1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
35、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2我国南北所跨纬度和东西所跨经度均较大,因此各地区存在着地理环境的差异。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下表反映沿途各地部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情况。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哈尔滨雾凇、太阳岛中外风格建筑、冰雕、哈尔滨龙塔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美景蒙古包山西太原千沟万壑晋祠江苏南部太湖美景古典园林、古镇周庄江西井冈山亚热带森林井冈山革命遗址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竹楼、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