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北中学2021届高三学情调查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次考试卷面分5分,请注意卷面工整美观。一文言文阅读(共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
2、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
3、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节选自元史尚野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
4、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 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B. 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C. 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D. 国子祭酒,古代
5、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B. 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C. 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D. 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人更多。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至官,狱
6、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答案】1. B 2. A 3. B 4. (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2)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迁”是动词,主语是“尚野”,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两项;“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2题
7、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至”,到;“狱讼”,案件和诉讼;“充斥”,积压;“留滞”,拖延搁置;“涉”,经过;“旬”,十天。(2)“谓”,说、认为;“混居”,杂设在一起;“合”,符合;“遂”,于是、就;“寝”,(被)停。【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
8、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
9、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
10、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
11、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
12、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
13、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节选自明史海瑞传)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
14、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B.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C.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D.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B.
15、 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C. 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D. 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B. 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C.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
16、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D. 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9.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答案】5. A 6. A 7. C 8. (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2)市民停业悼念。灵
17、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9. 自知触怒皇帝将死;抱定必死的决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各选项间不同之处。“昨闻海令为母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然”表转折,与后文关系密切,所以应在它之前断开,排除B项。画波浪线部分句意为: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考
18、生来自全国各地”错误,考生为本地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原文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并未“被迫退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素”,一向;“矫”,矫正,纠正;“杖”,名词用作动词,杖责。(2)中“罢市”,停业;“丧”,灵柩;“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酹”,洒酒祭奠。【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由“自知触忤当死”可知他自知触怒皇帝将死,所以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由“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
19、不遁也”可知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并不打算逃走,而是遣散童仆,等待皇上降罪。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一直都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陆光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总督巡抚大臣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往往就
20、此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宫中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界多不知道。而监狱主事听到消息,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怀疑以为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
21、其它。提牢主事这时贴着海瑞耳语:“皇上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恸,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露,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
22、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之处均致力于清丈土地,颁行一条鞭法。他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注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参
23、: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0.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11.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 B 11. 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
24、】【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B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三.12. 名篇名句。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运用
25、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陈情表中,李密在祖母床前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的两句是“_,_”。荀子在劝学中引用车马行千里、舟楫渡江河的例子,所要证明的结论是:“_,_。”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苏轼认为,造化所为,生命有限,不可强求,“ _,_”,是大自然慷慨的赏赐,可以尽情享用。“_”,所以孔子这样的人有很多老师,无关地位!毛主席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说:“_,_。”伶官传序中引用完尚书中的话,顺势引申出“_,_”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
26、于“人事”。登泰山记中“_,_”一句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答案】 (1). 使负栋之柱 (2). 多于南亩之农夫 (3). 臣侍汤药, (4). 未曾废离 (5). 君子生非异也 (6). 善假于物也 (7). 秦之所大欲 (8). 诸侯之所大患 (9). 惟江上之清风, (10). 与山间之明月 (11). 圣人无常师 (12). 而世之奇伟、
27、瑰怪,非常之观, (13). 常在于险远 (14). 忧劳可以兴国 (15). 逸豫可以亡身 (16). 苍山负雪 (17). 明烛天南 (18).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19).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0). 奈何取之尽锱铢 (21). 用之如泥沙【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生”“惟”“瑰怪”“逸豫”“苍”“锱铢”等字词的书写。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
28、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13.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29、 喜闻乐见B. 老少皆宜C. 炉火纯青D. 不一而足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B. 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C.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国际风筝节D. 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6届的国际风筝节15.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3. C 14. B 15. 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交响乐
30、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符合语境。B项,老少皆宜: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符合语境。C项,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前面由“不断”修饰,而“完美”境界应该只有一个,因此该词不符合语境。D项,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符合语境。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吸引观赏和竞技”的主语应该是“国际风筝节”,CD两项主语是“山东潍坊”,与后句无法搭配,排除;A项,“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作“举办”的宾语,无
31、法同时作后句的主语,同时“已经连续”缺主语,排除。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要分析比喻的“相似性”,首先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相似点;画线句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首先是声音上具有相似性;无数风筝上的哨声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具有独特的魅力”,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
32、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湮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
33、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16.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B. 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C. 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D.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
34、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6. C 17.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文中的引号: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友邦人士”表示讽刺和否定;B项,“北京话”表示特定称谓;C项,“秋”表示特殊含义;D项,“过人头”表示直接引用。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原句是“为
35、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改句是“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句子顺序来看,改句是正常语序,而原句采用了倒装句,将“一定”放到句子后面,且单独成句,应采用感叹号,这就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因此原句更好。四、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要。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
36、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而花石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你在与人交往中有怎样的困惑与收获?你对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认识或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怀疑与信任信任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有了信任,所以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友谊的桥梁,因为有了信任,所以国家和国家对对方开放经济、文化、政治大门。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坐在窗台上,
37、他的爸爸鼓励他往下跳,他的爸爸用强壮的臂膀接住了他。第二次,孩子虽然有点害怕,但不像第一次那么害怕了,跟上次一样他的爸爸依然接住了他,可是第三次的时候,他已毫不犹豫的往下跳,可是这一次他的爸爸却没有接住他。第二个故事是一位父亲给他的孩子讲完第一个故事后,让孩子从树下往下跳,以便让孩子记住这个故事。刚开始,孩子不愿意往下跳,可是在爸爸的一再要求下,孩子一咬牙便从树上跳了下来,可是结果没有像第一个故事中那样,父亲把他紧紧的抱入怀中,并且对他说,孩子,有时候应该学会信任,何况我还是你的父亲?前面的故事教会了孩子怀疑,而后面的故事则教会了孩子的信任。把目光拉回现实生活,不难发现在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
38、事情让人心寒,更让人的信任的目光慢慢地变成了怀疑的目光。例如在两千零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帮助山区儿童的募捐活动,而举牌未捐的企业高达十几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凉的事情。再说一件更小的事,在大街小巷总是会有数量不少的行乞人,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假乞丐被媒体曝光,所以当行人走过那些人时,眼中总带着少许怀疑的目光,甚至是愤怒的目光。曾有人感慨这个社会中信任的眼光越来越少,那为什么不去想想自己做过的事,值得被别人信任吗?诚信的流失是信任这种感情减少的主要原因。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与人会不会把自己由里到外全副武装起来?像套中人一样,不再与人交流,不再敞开心扉?那么
39、,交易困难,战争不断,物价飞涨等一系列的问题恐怕也会接踵而来。这种局面真是不堪设想。我们要学会信任,要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事物,要知道信任的目光是对诚信的最好鼓励,信任的目光也是对行骗者最好的手术。劝君能多用信任的目光去投向这个社会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
40、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审题】这则材料作文题不仅仅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更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可能遇到的尴尬。我们可用因果追溯法审题。小男孩辗转难眠,小女孩睡得很香,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跟他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就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是
41、材料的最核心立意。追溯小男孩的怀疑,小女孩充满信任的原因,可发现小男孩的私心即“心计”以及小女孩的纯朴天真,由此可想到“心计与童真”。在交往中看似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可以引出“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就可以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现实中,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由此反思:面对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个辗转难眠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救赎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使得人性的底线不断遭到践踏。“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立意】1.怀疑与信任;
42、2.心计与童真;3.得到与失去。【素材】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不过受到的感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43、、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46 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于北大,在语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即使在病房中,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智者乐,仁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生,留得十年寒窗
44、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小泽征尔,著名音乐指挥家,在一次比赛中 ,反复停下三次重奏乐谱,最后他坚决地,亢不卑地大声喊出:“这谱子一定错了。”是敢于怀疑的精神,让他获得全场的掌声,是敢于相信自己的精神让他名垂后世。他没有过度相信权威,也没有过度怀疑自己,而是让自己珍珠般耀眼光芒闪烁在沙滩上。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完全相信的,也没有什么会让你全盘怀疑。人生的冒险之途总是充满陷阱,怀疑是你看穿把戏的眼睛。但它依然四处美景,需要你的相信去感受它灵魂的极致之美。【结构】例文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然后具体例举现实中令人心寒失去信任的例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发出呼吁:能多用信任的目光去投向这个社会。【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