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名著之旅第2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学习目标导入 今天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将相和大家结识两位著名将相。“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关于这两位人物,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
2、,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蔺相如简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简介学习完璧归赵重点赏析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是真心用城池来换。重点赏析3、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怎样?“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
3、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态度坚决。重点赏析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勇敢机智4、依据词语,认识人物形象。重点赏析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蔺相如不畏强暴4、依据词语,认识人物形象。5、“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重点赏析学习渑池之会秦王约赵
4、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秦王吃亏。前因:后果:6、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重点赏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勇敢、随机应变学习负荆请罪重点赏析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7、“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前因:后果: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重点赏析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8、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9、“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重点赏析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归纳总结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