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8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东省淄博六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BY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淄博六中12级高二第二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收回。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2、。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A. 中国早期政治极具神权色彩 B. 中国早期政治充满迷信愚昧C. 中国早期政治实行等级制度 D. 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早期君主在解决疑难问题或进行重大决策时,要考虑五方意见,即君主、卿士、庶人、龟、筮的意见,最终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所谓神权政治指的是君主以神为精神信仰,通过卜筮等方式与神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君主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从材料看,君主自己的意见、卿士和庶人的意见都很重要,因此A、B表述过于绝对,不正

3、确。D项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中“等级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2“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是某学者总结出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乡村的认识范式。对这种范式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一宗族二元模式强化了中央集权 B宗法制成为维护等级制的有力工具C郡县制有利于儒家伦理道德贯彻渗透 D乡绅自治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从材料“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可以看出乡绅在维护古代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故选D。A项说的中央集权,材料没有体现;B项说的宗法制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郡县制材料没有体现。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

4、主一统的政府, 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答案】B考点: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史学常识。钱穆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阐述中国的历史。当然从材料中也能看出来,他在论证“君主专制”时是从政治,经济,人才选拔等多个角度出发,这些角度的集中体现,就是因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文明,故B正确。4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

5、逾古典。”(如右图所示)。这一体制( )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 考点:汉初郡国并行制。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意反映的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王国势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这一制度不符,故排除。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察

6、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B考点:选官制度。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依据所学知识,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故排除;察举制是一种以品德、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血缘;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的选官制度。故选B。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B职事官名衔与其职事分离C弹劾是古代一项重要权力 D权力制约,完善监察制度 【答案】D考点:古代监察

7、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正确选项是D。 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

8、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答案】C考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文化心理的认同作用不符, 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意时间特征不符。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

9、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考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是争夺相位,也并非有意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驶检察权;因此AB两项错误;D项错误,检察权和宰相行政大权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无法比较。监察官员和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加强皇权的思想。故选C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雅典的现状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从该谈话中可看出他(

10、)A推崇民主制度 B认为雅典民主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C欣赏僭主政治 D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雅典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说明雅典直接民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不重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选D。10恩格斯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罗马法官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罗马法官控制了帝国的各地方C罗马法官依据公民法进行判决 D罗马法维护了帝国的

11、统治秩序【答案】D考点:罗马法。A项明显错误,皇帝是最高统治者;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官并不是地方长官;C项错误,帝国时期公民法发展到了万民法;D项正确,材料明确说明了罗马法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故选D。11. 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

12、过程【答案】D考点:英国民主政治进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在英国确立起来。但是国王仍然掌握了行政权。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议会制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题干正是在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所以选D。12.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

13、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君主派由此退出历史舞台C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制 D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答案】D考点:1875年宪法。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可以得出在法国政治体制中,维护“议会至上”的原则。所以答案选D。1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

14、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 )A. 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 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C. 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 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答案】B考点:美国政治体制。从材料“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可以看出文明的同质性是建立联邦制的重要的前提,故选B。A项错误,邦联制材料未体现;C项错误,美利坚民族的相关内容材料没有体现;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意思不符。14.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

15、,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答案】C考点:1787年宪法。材料中华盛顿城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紧密构筑在一起,体现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故选C项。A项“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文化特点;B项“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D项与材料无关。15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

16、、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答案】C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A不对,是对题干的表面阐述;B不对,在对外关系上,关税与驻外使权是同等重要的,免除关税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如何维护国家尊严?D不对,这是偏离原题意,断章取义;C符合题意,注意题干本质上,要从统治者维护统治这一点,结合晚清的天朝上国思想。16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中国同盟会“平均地权”主张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走欧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C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D与发

17、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相联系【答案】D考点:“平均地权”。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中国同盟会纲领中关于土地纲领的区别。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属于近代化的方案,根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也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农民也没有获得土地,故D项说法正确。17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

18、的能力,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18. 1879年,挪威作家易卜生发表小说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终于认清了丈夫的自私、虚伪的真实面目后,毅然觉醒,离开玩偶之家。近现代某一时期,在中国兴起了“娜拉热”,“出走的娜拉”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是( )A.戊戌时期 B.辛亥时期 C.五四时期 D.双百时期【KS5U答案】C【KS5U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妇女解放

19、思潮,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认清丈夫的真面目后觉醒,不再依附自己的丈夫,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妇女解放形成了一种潮流,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故选C。19“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民主革命( )A目的的坚定性 B手段的优越性 C过程的跳跃性 D结果的建设性【答案】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依据材料中的“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表明中国革命的连续性,排除C;“当无论如

20、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继续撬”,表明革命手段的单一性,目的的坚定性,排除B,选A;材料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并没有提到革命后的政权建设问题,故D项排除。20“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答案】C考点:中共二大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联系

21、已学知识可知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的主要的敌人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中国的这一国情被正确的认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解决这一矛盾,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21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答案】B 考点:抗日战争。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否定了淞沪会战的积极意义,认为部署不当,造成了北方抗

22、日力量的削弱和南方的沦陷。事实上,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由于,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对于中国制定合适的抗战策略,进行战备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AC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22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答案】D考点:巴黎公社。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

23、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23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制度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答案】B考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24、,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暴露,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尖锐对立,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产生;材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A项材料只能说明西方学者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合理成分,但并不能说明其肯定的态度。C、D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24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C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答案】B

25、考点:十月革命的意义。本题以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共性与联系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继续”应是指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这并不符合题干问题的要求,A项排除;B项在二月革命即已实现,排除;D项“共同执政”说法与史实不符。25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材料中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协商制度 C民

26、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主要讨论关于新中国建立的会议,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战略部署都是在这个会议上制定的,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各方面的工作就是具体落实了,结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反映的是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所以应该选A。 26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光荣革命 D解放战争【答案】A考点:共同纲

27、领;巴黎公社的影响。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题干中共同纲领的规定正是源自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故选A。27.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A B C D【答案】C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穿各种样式的服装,“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

28、”“生平第一次”可以判断这是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北平市选举新政协代表及讨论递交新政协提案的会议,说明了这次会议具有广泛性、平等性、深刻性等特点,故符合题意;从“第一次”可以排除继承性的特点,答案为C。28.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次修宪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之后

29、我国的法制建设。1978年修订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进行的,由材料中“继续革命”可知此次修宪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化大革命”,因此没有实现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排除A、C两项。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表明该宪法否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央文革小组”的最高领导地位,因此这次修宪有曲折也有前进,B项正确。D项与题干无关。29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有关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A民族平等、团结

30、和共同繁荣逐步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答案】C考点:民族自治制度。材料中的法律、法规等都是为了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因此,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这些法规实施的效果信息,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中反映不出来。30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记者奥林娜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时问:中国以后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式的悲剧出现?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答案】D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文革的教训。文革十年

31、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最大的破坏还是对民主法治的破坏,因此只有完善民主法治才能避免文革的再次发生。ACD项在文革前已经存在,但是并未阻挡文革的发生。第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31题16分、32题15分,33题14分,34题10分,共55分)3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

32、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6分)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励学篇(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6分)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

33、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刘海峰科举学导论(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三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6分,每点2分)(2)风气、观念: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2分)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4分,每点2分)(3)根源:宗法制。

34、(2分)原因: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2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表格材料看,初试要求的是对经典的熟练掌握,二试考查的是写作能力,三试中的时务策显然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现实问题。第(2)问从材料二的两则诗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其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第(3)问理解“人情”的含义,从材料内容“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可见这里的人情指的是血缘亲情,因为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32.(15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

35、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

36、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英法美三国革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1分)材料一中“英国模式”有何特点?(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英国和美国对民主政治的“创新”和法国推动现代民主政治“全球性”的表现。(6分)(3)与欧美国家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目标方面增加了什么内容?(2分)孙中山为实现这一目的做出了哪些努力?(4分)【答案】(1)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实现政治民主化(1分);英国模式:渐进改革(或回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极少大起大落)(2分)(如回答君主统而不治、议

37、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分权与制衡可给1分)(2)英国:创立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2分)美国:开创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2分)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侵略战争动摇欧洲封建统治;法国启蒙思想推动世界各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任意一点即可)(3)增加了“民生”的目标(或平均地权)(2分)努力: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一些障碍;(2分)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或提倡使用国货(2分)考点:本题考查中美英法政治民主化进程。(1)是主要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任务,从材料进行概括可以得出中美英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共同问题。英国政治民主化的特点,从材料“光荣革

38、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获得。(2)涉及英美民主化的特点以及法国大革命世界影响的途径,从革命战争和思想传播两个方面分析。法国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侵略战争动摇欧洲封建统治;此外法国启蒙思想推动世界各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英国创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民主共和制(3)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和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对比可知为“民生主义”,努力即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的一系列措施.33.(14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

39、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6分)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2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 (2分)材料三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

40、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3)依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4分)【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2分);中央集权(2分);等级森严(2分)。(2)特点: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2分)证据: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2分) (3)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4分,每点2分)考点:题主要考查古代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问

41、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最大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并且显示了“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第(2)问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第二问说的是雅典民主制带来的弊端。雅典直接民主制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形成暴政。(3)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阶段建立民主主义社会,第二个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主主义社会。34.(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治维新前曰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

42、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 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 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漸薄。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巴州政俗总论(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4分)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 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2)结合明治维新的相关措施,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6分)【答案】(1)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2分)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2分)(2) “废藩置县”,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分)“殖产兴业”,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2分)“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2分) 考点:(1)“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 .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 中。 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从生活追求、勤劳致富逐私利、上层参政意识浓等回答;(2)考察明治维新的进步性,从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采取的措施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