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第20课知识点题号基本目标发展目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新经济政策2、3、4、510、11“斯大林模式”6、712、13综合8、914基本目标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解析由“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起义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
2、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2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A实行余粮收集制B颁布土地法令C实行粮食税D采取义务劳动制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允许部分私有制存在,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与材料“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符,故C项正确;B项是俄国十月革命期间颁布的法令
3、,与材料主旨不符;A、D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3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计划经济的推行B解析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故B项正确。41922年5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包括村社的、个体
4、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C解析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该政策在1921年3月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7年,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条件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故C项正确;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5布哈林是列宁政策的支持者,他说“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是()A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B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C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现国有化D农业
5、和工业都由国家指令调控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哈林的思想是利用市场、商品发展经济,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所述否定了市场,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也否定了市场,不符合题意。6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评价苏联某一体制时说:“为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而发明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C解析材料评论的是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
6、工业,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见材料中的评价较客观,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农业集体化,A项排除;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D项不符合题意。7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是结合国情的一种探索C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D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D解析由“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可知,布坚科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以行政命令管理发展经济的,即以高度集权为核
7、心内容,故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排除A项;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8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解析由“1918年”“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国家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1921年新经济
8、政策开始实施,故B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出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2)
9、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3)从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以回答第二小问。(2)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差异;再结合教材,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3)从国情、客观规律等角度解读即可。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由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10、;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发展目标10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实现这一思想苏俄()A确立斯大林模式B进行经济体制改革C推行新经济政策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解析实践证明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后来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11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谷物产量达到45亿普特,
11、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 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就增加133%以上。这表明()A政府加大投入优先发展农业B新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效显著D苏联人民彻底解决了饥荒问题B解析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12“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
12、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一体制()A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D开创了全新的工业化模式D解析材料评论的体制是斯大林模式,该模式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苏联这样的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13有学者认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期间,苏联用强制手段确立了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该机制()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3、C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业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解析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国家对农民强制征粮,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B项错误;苏联对农民强制征粮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等,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取消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
14、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
15、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解析(1)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滞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2)考查十月
16、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3)首先要说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例。(4)先阐释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并与苏联工业化进行比较,说明其差异。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通过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