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一 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1 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1)标志: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_隆重举行。(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_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_、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_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北平临时宪法刘少奇义勇军进行曲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2、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长期共存(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依据(1)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_,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标志(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_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主政治(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_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3、,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_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_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利。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史学新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
4、析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思考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教材批注微点拨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
5、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构图解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概念阐释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
6、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知识点二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_失去了保障。3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人身自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制定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_”的法制建设方针。2平反冤假错案:为_平反昭雪,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_奠定了
7、重要基础。违法必究刘少奇依法治国(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与民主党派关系:1982 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荣辱与共”的方针。2民族工作:1984 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_自治法。3基层民主建设: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肝胆相照民族区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材补遗 新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历史分期历史年代阶段特点 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过渡时期改造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
8、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知识点三 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_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制度。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告台湾同胞书 邓小平资本主义(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经过1982年,中英双方同意通过_途径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意义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9、。为_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外交澳门(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_,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_等方面进行交流。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_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金门经济文化连战史学新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起伏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与共识是决定两岸关
10、系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制约着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两岸固有的深刻矛盾再度凸显出来,成为两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正因如此,大陆不断呼吁和推动两岸进行政治对话,通过对话,增进双方互信,了解彼此想法,积累和形成共识,最终找到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李逸舟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方位,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对话发现问题 作者主要是指明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作者认为相对于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和平发展而言,两岸政治互信与政治共识明显不足,基础还不够扎实牢靠,明显滞后于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水平。思考角度 两岸政治难题是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有着种种内外复杂原因,不可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遵
11、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采取务实做法,共同探寻双方都可接受的可行办法。构图解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信息提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组织形式和核心运行机制。在当今世界政治体系中具有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轻巧识记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轻巧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归纳比较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信息提取: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
12、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图示线索“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一 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构建 史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史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
13、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新中国的民主法制曲折发展“新中国着手起草民法典草案”说明新中国民法建设起步较晚。说明从历程上看,民法建设因政治、经济原因中断。史料二:反映民主法制发展重新健全“制定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说明从内容上看,民法建设随经济发展
14、不断完善。“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说明经济全球化推动民法完善。学会用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示(1)特点:民事法律建设起步晚;过程较为曲折,时有中断;新时期民法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2)影响因素:起步晚、曲折的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后期完善的原因: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主题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
15、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
16、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 史料一:写信者期盼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诚挚愿望“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料二:中国政府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生活方式不变”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学会用史(1)综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提示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方针?改革开放新时
17、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简析上述方针和构想的影响。提示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
18、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在政策上的异同项目台湾问题港澳问题 本质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不同
19、点权力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措施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相同点权力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解析:新政协第一次会议是在 194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政策是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20、,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故B 项正确;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不是取消各民主党派,故 C 项错误;进行基层选举是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故 D 项错误。答案:B22020长沙调研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说明()A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已完成B中国民主制度得到重建与完善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制建设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A、B 两项表述中“
21、完成”“重建”有误,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答案:D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央视推出反映香港回归20年历程的五集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该片由神圣时刻同心圆梦凝聚共识开启归途同舟共济五集构成,其中第二集是()A神圣时刻 B开启归途C凝聚共识 D同舟共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后顺序是开启归途、神圣时刻、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同心圆梦,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答案:A42020安徽开学考试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
22、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从现实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A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尽早实现直接“三通”D践行“一国两制”构想解析:加强经济合作也要以坚持一个中国为政治基础,所以 A 项并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 B 项正确;两岸“三通”已于 2008 年实现,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是 2016 年召开的,故 C 项错误;两岸目前还没有实现统一,还不能践行“一国两制”构想,故 D 项错误。答案:B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对本讲内
23、容考查的较少,近五年的两次考查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基层民主建设即村民自治等方面。(2)从考查形式看,涉及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前者以创设新材料情境为主,后者结合了当今社会治理这一热点问题,这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科学现代化建设。(3)从考查方向看,应关注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和新时期两岸关系新发展,理解二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2021 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70 周年,对此应引起重视。已考视角讲练考法 还原历史情境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1.命题点:新中国的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24、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根据材料“1956 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C 项正确。答案:C关键点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
25、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2命题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19北京卷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政府认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
26、”,最终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该举措可以防止将香港、澳门问题复杂化,使中国政府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 A 项排除;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 C 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香港和澳门分别于 1997 年和 1999 年回归祖国,排除 D 项。答案:B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紧扣热点中共八大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律”有关论述,契合当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第2题转换思维 中国致函联合国,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转换思维分析中国政府这一举措待考视角预测考向一 从新中国政治制度创新角度命
27、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时结合三大制度的基本内涵分析。1命题点:新中国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020山东济宁高三考试题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纳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解析:材料中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中,甚至担任了部长级的职位
28、,这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代表了更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讲述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政权,并不能说明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民主党派进入统一战线和政协,不能说明人民政协就代行了人大职权,是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故 C 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主人士被吸纳进新政权,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任何政治特权,故 D 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新中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020安徽合肥模拟下表反映了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少数民族地区
29、教育迅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 A 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建成,故 B 项错误;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 1995 年,这与材料给定的时间段显然并不相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在稳步而非迅速发展,故 D 项错误。答案:A3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
30、: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解析:材料说的是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具体体现,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故 A 项错误;中共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基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故 B 项正确;政协制度正式确立是通过 1954 年宪法,故 C 项错误;我国政权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故 D 项错误。答案:B4命题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
31、折进程1958 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 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曲折,并非一帆风顺,故 A 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 B 项正确;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程序,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
32、为国家意识,故 D 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 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角度命题“一国两制”构想立足世界和平与发展,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解题时需结合“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历史意义分析。5命题点:“一国两制”的政治基础2018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改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解析:“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 A 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
3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 B 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 C 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 D 项错误。答案:B6命题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祖国统一大业2020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一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解析:“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于 90 年代中期,中美关系正常化 70 年代已经完成,故 A 项错误;“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强调对香港回归结果的认识,没有涉及政策问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的“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客观上说明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 C 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主要是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与美国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