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61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7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三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A.长途商贸的范围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C.食物的加工技术 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2.依据周礼,国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会被招入官学

2、加以奉养,这些在官学中养老的老者被称为“三老五更”,礼制要求“天子父事(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三老,兄事五更”。这表明周代礼制A.限制了周天子权威 B.以儒学为指导思想C.注重发扬公序良俗 D.具有社会救济功能3.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4.下表所示为东晋南朝时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由此可知,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论述出处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

3、钟繇(曹魏书法家)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东晋王羲之书论王僧虔(南朝初年书法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A.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 B.由强调统一到走向多元化C.由全国普及到家族化传承 D.由推崇法家到受儒学浸染5.武则天自天授三年(692年)起赐新任命的都督、刺史(地方军政长官)以绣袍,上绣山形,周围绣有“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等文字;两年后,赠袍行为推广到所有新任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其袍文仍各有训诫”。武则天此举旨在A.强化监察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C.重塑政治秩序 D.打击李唐宗室【高三历史 第1页(共6页)

4、】 23-130C 6.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献记载,当时的煤炭开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渐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设备和工作流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据此可推知,宋代采煤业的发展A.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 B.催生了新型雇佣关系C.带来了工业能源革命 D.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7.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亲赴南京奉天门主持典礼,迎接“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一带)使臣。典礼上群臣竞相祝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翰林学士沈度应诏写下瑞应麒麟颂,后以工笔小楷抄在宫廷画匠所绘的麒麟画像上;大臣夏元吉也为此撰写了一篇麒

5、麟赋。材料可用于说明A.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B.中非贸易的源远流长C.明初专制帝王的昏庸 D.郑和远航的政治动机8.明朝末年,陈洪绶为接济生活困顿的朋友,将历时4个月创作的40幅水浒人物画相赠;收购此画的收藏家将其刻制成版印刷,以作为传统纸牌游戏叶子戏的筹码,即水浒叶子(右图所示为其中“燕青”和“李逵”的形象)。这反映出当时A.人物画是绘画的主流B.印刷技术取得了突破C.社会上流行拜金思潮D.市民文化颇具影响力9.184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强迫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并划定了英国人居留地,这就是“租界”的前身,其后美、法两国竞相效法。列强通过在居留地移植自身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逐步消解了中国政

6、府的行政、司法干预权,吸引大批鸦片贩子、投机商等蜂拥而至。这反映出,上海租界的形成A.为列强提供了资本输出平台 B.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产物C.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推动了中国基层治理近代化10.随着电报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中文报刊开始发行新闻号外,报刊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高;电讯作者往往须用最精练的文字传递人们最想了解的信息,这大大遏制了新闻的文学化倾向。由此可知,电报传入中国A.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密切了国人的日常交流C.增强了时事的传播力度 D.促进了教育的深度普及11.1912年2月14日,革命派占绝对优势的临时参议院就建都地点进行表决,开票时计得28票,20票主北京,5票主

7、南京,其决议称:“前经各省代表指定临时政府地点于南京者,因当时大江以北尚在清军范围内。今情势既异,自应因时制宜,定政府地点于北京。”决议中“今情势既异”指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革命派内部分裂非常严重C.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结束 D.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12.一位近代学者就某次武汉之行回忆道:“最触目之点有二:其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若)布旗不备,以纸代之;其二,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一切权力属于党巩固革命联合战线此外有省党部、市党部、工会、学生会各编制标语。”这段回忆可用于研究 A.国民革命时期的宣传攻势 B.武昌起义胜利的庆祝活动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

8、固 D.国共两党合作的民意基础13.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成立的北平市戏曲审查委员会有权对该市所有的戏曲剧本及演出形式进行审查。如某新戏中出现的大力神、四云童等神话元素因有违“科学”而被要求删去,名将薛丁山的妾室在演出时也被要求作为普通女将出场。戏曲审查委员会的这些活动客观上A.宣传了国民党党义党规 B.助推了社会风气近代化C.加速了新文化运动转向 D.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传播14.下表所示为解放战争期间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部分文件精神汇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时间文件土地政策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采取比较缓和的、以清算为主的方式将地主多余的土地归还给农民1947年10月中国

9、土地法大纲重点强调“群众路线”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以求在全国迅速、彻底地完成土地改革1948年2月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不能性急,应该以当地环境和农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以及领导层的强弱来决定土地改革工作进行的速度A.逐渐放弃“耕者有其田”原则 B.立足形势变化调整土地政策C.对地主阶级的态度愈发强硬 D.依托工农联盟巩固革命成果15.下图所示为1952年第11期人民画报上刊载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生产车间的俯瞰景象。该厂于1952年10月1日起正式投入生产,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亚麻纺织企业。该厂的建成投产A.旨在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B.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C.奠定了重工业发展基础 D.得

10、益于苏联的大力援助16.20世纪70年代初,金钱报酬被谴责为资本主义余孽,罕有领导干部敢将其作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1977年8月,大部分工人的工资实现了上调;1978年5月,奖金和计件工资再次回到工人的薪资体系中。这反映了A.经济管理的有益探索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C.干部制度的拨乱反正 D.思想解放的快速推进17.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某地居民每年只等待大河水涨,灌满沟渠田畴;水退后,他们随即播种,便可获得丰收那里的居民只要把蚊帐拿到池塘里捞一捞,便有吃不完的鱼虾。在此基础上,该地居民A.传承了洪水与方舟的传说 B.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C.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D.编订了人类最

11、早的成文法典 18.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 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19.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4、15世纪的欧洲,大师们在自我设计和奋斗时,也专注于跻身上层社会去追求金钱荣誉,如“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一生都在为诗人桂冠和宫廷显位而奔波劳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经济兴衰决定个人荣辱 B.人文主义思想源远流长C.新教伦理鼓励发财致富 D.文艺复兴脱离社会大众2

12、0.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书中汇集了他从大约1760年起研究经济问题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他观察并思考国民财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决定一个国家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并将“劳动”作为他的答案。亚当斯密的研究A.有助于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B.揭示了工业革命的制度前提C.套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D.为殖民掠夺提供了合理辩护21.1845年,某国元首宣称:“只有本大陆的人民有权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如果他们中的某一部分组成一个独立国家而建议要和我们的联邦合并时,这将是由他们和我们来决定而毋庸任何外国插手的一个问题。”这段讲话出台的背景最可能是A.普鲁士实现了德国统一 B.亚洲资产阶

13、级开始觉醒C.拉美国家纷纷取得独立 D.列强势力深入非洲腹地22.下图所示为一名海军士兵在1920年致列宁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对此,列宁在今年3月的一个月内,除给工人发了5磅面粉和3盒火柴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市场价格高得惊人:面粉每普特15000卢布,土豆每俄斗1600卢布。工人所得仅800卢布,而且还得有买各种零碎物品的扣除人逢饥饿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所有人都有一个新口号:“不管是什么政权,只要给面包就行!”A.改善工人待遇以推进工业化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过渡路径C.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3.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不断向外扩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

14、,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处境有所改善。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渐壮大。这可用于说明A.两极格局已经无法维持 B.经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C.中美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调整24.二战后,拉丁裔移民在美国人口中占比较高,如迈阿密州的居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安

15、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材料二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

16、,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17、(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寿辰后许多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被称为“四大徽班”。它们立足北京进行创作,历经数十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了京剧。中国京剧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1919年梅兰芳首次率剧团赴日本演出起,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演艺产业与世界文化市场紧密结合,中国京剧在

18、海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房收入低、演出需要政府补贴是京剧海外传播的主要挑战。摘编自李四清等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翻译与传播京剧跨文化交流的对策研究材料二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后,欧洲戏剧界悄然发生了变化。苏联文学报载文称:“梅氏不仅为近代中国戏剧之宝,且宜(被认定)为中国整个戏剧艺术史之骄子梅氏表演能令人重都(睹)辛亥革命时境物,而其伟大与重要乃在其能令中国戏剧成为世界的现象也。夫以梅氏之身,能使中国戏剧打破国界,深入欧美观众心目,实为历史上空前之举。同时,外人观之,绝不类难于领略之外国戏,却为伟大艺术之表演!”从那时开始,一股持续向“东”看的热流绵延至今,西方戏剧家不断探索如

19、何吸取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此来创建拯救 西方戏剧的新的表演理论。西方戏剧家对西方传统戏剧观念的批判和背离,尤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话剧的不满,与当年梅兰芳在苏联舞台上所传递出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摘编自邹元江、林萃青关于梅兰芳表演美学的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对当代世界戏剧进程的影响”论坛纪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优势和不足。(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兰芳苏联之行的意义。(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出另一例中国的文化遗产,并说明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

20、列要求。(12分)材料策问又称“经史时务策”,始于西汉,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要求各郡国推举的“贤良”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策试一直是科举和各级学校考试的重要形式。“时务策”尤其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政策导向。下表所示为节选自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问题目:策问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

21、为最急策?策问二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提炼材料中清末的有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信息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面对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的垃圾、下水道、供水以及居住等问题,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率先提出治理公共卫生。基于当时瘴气和接触传染的医学观念,此时的公共卫生对因营养不良和恶劣居住条件引发的天花、伤寒和慢性病尤为重视。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改革者声称,工人阶级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过早死亡减损了社会劳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效率。他们提倡利用政府

22、资金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由此可减少为孤儿寡母提供的救济。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成为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公共卫生最终接受疾病传播的细菌理论,从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基础之上;公共卫生干涉的领域从环境卫生转向家庭卫生;公共卫生运动最初的领导者几乎都是社会改革者,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摘编自杜丽红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8分)【高三历史 第6页(共6页)】 23-130C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 .C 2.C 3.A 4.A

23、 5.B 6.A 7.D 8.D 9.C 10.C 1 1.C 12.A 1 3.B 1 4.B 1 5.D 1 6.A 17.B 18.B 19.D 20.A 2 1.C 22.B 23.D 24.D25.(1)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影响: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2)时代性因素: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开

24、明的对外政策(市舶司的设置)。(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6.(1)优势:历史积淀深厚;时代感强;民族特色显著;艺术性强;政府重视。(3分,答出三点即可)不足: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1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启发了西方及苏联的现代戏剧艺术创作、表演;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示例一文化遗产:长城。(1分)价值说明:长城位于中国北方,绵延万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长城凝结了从战国到

25、明朝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对长城的研究、保护及旅游开发,既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雄伟壮阔,也促进了我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对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4分)示例二文化遗产:莫高窟。(1分)价值说明: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是西域与河西走廊衔接的咽喉,是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往和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东亚儒家文化、南亚和中亚佛教文化、西亚伊斯兰教文化相互交融之地;对莫高窟的研究、保护及开发,既可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的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也可为不同文明交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启示。(4分)(“示例”仅供参考,正确举出文化遗产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合理解读皆可酌情给分)27

26、.示例信息:清廷对设立近代学堂存在关于办学重点的分歧,清廷主动谋求修约以保护华侨利益。(2分)阐述: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全面暴露,中国与列强的综合国力差距越拉越大,巨额赔款加上列强的驻军彻底消解了清政府通过自我改良实现救国的可能性。列强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并向基层渗透,传统小生产者纷纷失去生计,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中外交流频繁化、近代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拥有专业知识的管理和建设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净化世风、外争国权、振兴实业无不是当时急务,但清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齐抓共建。另一方面,美国禁止华工已达十年,清政府仍无应对之策,这凸显出清政府国际影响力的衰微与外交人才的

27、匮乏。加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科举制尚未废除、传统八股化教育根深蒂固的1904年,科举考试中“孰为最急”的策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政府灭亡的命运。(8分)结论:中国难以抗拒近代化潮流,传统选官制度难以满足对新式人才的需求。而清政府一再拖延选官制度和教育改革,暴露出其难以避免覆亡的命运。(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若以“向西方学习”“主权意识增强”等角度阐述,亦可酌情给分)28.(1)趋势:从关注环境卫生到全面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和家庭卫生;医学理论基础愈发科学、精准;领导者和从业者的专业性日益增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科学技术(生物学医学)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利兴是工作的作式 (9分签中四点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