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79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蓝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在春秋初期,“子”作为一种尊称,一般用于大夫之间,只有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子。到后来,卿大夫皆称子,渐渐也被一般人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如孔子、老子、庄子。这反映出当时A. 等级体系日益松散B. 人际交往趋向平等C. 士人地位逐渐提高D. 王权衰微趋势明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子”作为一种尊称,其应用层次有下移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等级体系日益松散,故“子”的应用层次下移,故A正确;“子”称呼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人际交往趋向平等,故B错误;材

2、料“卿大夫皆称子”说明“子”称呼的范围还包含卿大夫,而不限于士人,故C说法过于片面,故C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王权衰微趋势,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到后来,卿大夫皆称子,渐渐也被一般人用来称呼受尊敬的学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等级体系日益松散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习近平表达的这一治国理念传承了百家争鸣时期A. 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B. 兵家“知已知彼”的思想C. 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D. 道家“

3、祸福相倚”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为民,以民为中心,没强调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切实为民,没体现知己知彼,不符题意,故B选项错误;“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为民,传承了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福祸相依”强调的福和祸的关系,没强调为民,不符题意,故D选项错误。3. 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 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C. 提倡改革,追求法治D. 崇尚

4、自然,清净无为【答案】D【解析】【详解】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逍遥,崇尚自然,其“终身不仕”的主张正是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体现,故D项正确;A项体现是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是儒家的主张,排除;B项是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排除;C项是法家主张变法的主张,排除;4.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A.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B. “兼相爱、交相利”C. “非攻”、“尚贤”、“尚同”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

5、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了兼爱的主张,主张打破等级名分,故选B;A项是商鞅的主张,排除;C项没有体现出打破等级名分和重义轻利的主张,排除;D项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排除D。5. 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 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 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

6、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 “天行有常”B. “君权神授”C. “天人感应”D. “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君主的行为,故C项

7、正确;ABD项都不能限制君主,故排除ABD。7. “经过董仲舒神学化了的儒学,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都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比其他学派的思想,更加具有方法的灵活性和政治的目的性。”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神学化儒学”A. 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B.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C. 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 具有更明显的进步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董仲舒通过“君权神授”神化了儒学思想,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天人感应”的神化思想灵活地制约着君权的滥用,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目的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罢黜其他学派的信息,只是说明了汉

8、代儒学更具有政治目的性,排除A项;儒学的正统地位是由统治者在确立并强化的,并非董仲舒,排除C项;汉代儒学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并不代表着比其他思想更具有进步性,有些方面甚至是走向了倒退,如“三纲五常”思想,排除D项。8.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经义成为官方教科书,对

9、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是儒家思想影响政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表现,故C正确;AB不是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的主要原因,排除;经学之士推动,不可能让孔子成为圣人,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排除D。9. 魏晋时期,热衷于探讨有无、本末等观念范畴的玄学思潮盛行一时,认为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西晋向秀即提出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同时又主张“当节之以礼”。这一思潮A. 是儒道相互调和的产物B. 否定了传统的名教秩序C. 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 推动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人伦秩序原本出于自然”、人之欲求“皆生于自然”“当节之以礼”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儒家主

10、张以礼束人,玄学思想体现道儒思想的融合,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主张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并非否定传统名教秩序,故排除。C项,三教合一为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材料未体现佛教思想,故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文化艺术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排除。10.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共同关注的是A. 道德修养B 君主权威C. 教育普及D. 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详解】无论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出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

11、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教育问题,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排除D。1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了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A. 废除君主制度B. 君臣共治天下C. 实行君主立宪D. 提倡公平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根据“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可知他提出了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主张废除君主制,排除A

12、;黄宗羲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排除C;提倡公平法治与黄宗羲的主张不符,排除D。1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崇尚A. 格物致知B. 知行合一C. 经世致用D. 趋时更新【答案】C【解析】【详解】“绝知此事要躬行”“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映了务实、践行的思想,与经世致用的主张是一致的,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方法论,与顾炎武的主张无关,也与材料强调“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的主旨无关,排除AB项;材料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而不是趋时更新,排除D

13、项。13.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黄宗羲、唐甄们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本质上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选C;早期启蒙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A;早期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排

14、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4. 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 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C. 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已经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个性自由,从根本上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故选B;李贽仍然属于封建士大夫,排除A;C不是本质上的反映,排除C;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学思想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D。【点睛】15.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15、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6.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

16、“信巫不信医不治”。这表明A. 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B. 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C. 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D. 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医巫合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进步,思想和科技发展,医巫逐渐分离,这说明社会进步助长科学精神,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巫逐渐分离现象并不能说明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故A错误;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夏、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17、,学生应该从生产力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7. 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 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 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造纸术与地理大发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18.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

18、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A. 表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B. 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C.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答案】D【解析】【详解】吴军携带的硫磺和焰硝是为了放火使用,而非是做为兵器,所以不能表明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故排除A项;武器优劣决定战争胜败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项;硫磺和焰硝不是火药,不能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排除C项;吴军将硫磺和焰硝作为助燃材料,提现了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故选D项。【点睛】硫磺和焰硝是火药的组成材料,但它们不是火药,所以吴军是将硫磺和焰硝作为

19、放火助燃的材料,而不是开始应用火药。19.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 经济停滞倒退B. 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等科技发明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未能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D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非停滞倒退, A项错误;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扰不是明清时期科技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B项错误;国家分裂、国力衰弱的说

20、法与明清时期史实不符,C项错误。20. 屈原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A. 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理想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C. 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D. 强烈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答案】D【解析】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屈原的“美人”应该是表达其希望富国强兵的愿望,即“美人”就是“富国强兵”,故选D;A无法体现屈原的愿望,排除;B、C不是屈原要表达的思想,排除。【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知道屈原生活的时代以及屈原的愿望。21. 安史之乱(

21、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 杜牧B. 孟浩然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内容中唐诗的特点,然后再依据四位唐朝诗人诗风特点来排除错误项,最后再依据诗人生活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的答案。杜牧是晚唐诗人,在时间上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排除。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而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诗的特点,在时间上也相符合。白居易在时间不符合,他出生在安史之乱后。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

22、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唐诗的发展22. 下面有关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 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 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D.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故选C。23. 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了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决定其如此

23、演变的因素有古代帝王所创造受书写工具影响有利于交流传播摒弃文化传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书写工具不同,逐渐趋向简单易用,因此文字书写也趋向简化,同时因为文字交流频繁,简化文字利于交流传播,B正确;汉字并不是帝王创造的,而且汉字简化不等于摒弃文化传统,排除A、C、D。24. “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反映汉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是 (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C.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答

24、案】B【解析】【分析】【详解】汉代文学主流形式是汉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唐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宋词,“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才是汉赋。故选B。二、非选择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

25、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

26、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儒学内容广博而缺少精要,难以尽从。但“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

27、可易也。”儒学用伦理纲常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理学是宋代由儒、道、佛融合而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4)材料中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主专制;“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藐视君主权威;“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主张限制君主的权

28、力。这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5)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产生;西汉武帝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2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述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创立发展的积极意义。(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

30、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答案】(1)积极意义:儒学哲学化,更精密;重道德自觉和个人修养,主张务实力行,激励人格完善;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秩序化与和谐统一;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起到积极作用。(2)核心特征:学术自由原因:井田制的崩溃;周天子地位下降;士族阶层崛起;私人讲学,思想流派众多;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解析】【详解】(1)积极意义:根据“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儒学哲学化,更精密;再结合所学从重道德自觉和个人修养,主张务实力行,激励人格完善、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秩序化与和谐统一、成

31、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起到积极作用等方面概括。(2)核心特征:根据“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可得出是学术自由;原因:根据所学要从经济、阶级、政治等方面概括。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

32、,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三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社会作用。(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

33、,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社会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3)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小说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出现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小说。(举一例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并结合所学,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生活的需求、印刷术的发展等方面概括。(2)根据材料“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可以看出小说在当时满足的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结合所学可从小说的教化功能方面、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概括。(3)根据材料“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得出其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政治的腐化等内容,论证材料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