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247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六)线下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pdf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六安一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生物自测试卷(六)生态部分命题人: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字母代表能量数值),若传递效率是 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0.15BBC0.15DCC0.15(ABDE)DBADE2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B动物蛾类具有趋光性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来路D 孔雀开屏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各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警犬嗅寻毒品B蜜蜂跳舞C蝙蝠捕食D花香引蝶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

2、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 E 和 C 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ABCE,捕食和竞争BABE,竞

3、争和捕食CAD,竞争DAEC,捕食和竞争7下列属于群落层次的是()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生产者的总能量为 a,其中字母代表了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生产者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aBc 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d 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b 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9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2注: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

4、量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B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量的大小可用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10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包含()A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B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C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空气中D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11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 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说明该工程()A经济效益和

5、生态效益良好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12生态系统中 C、N 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13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4下列结论错误的是()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单个或少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大量繁殖,可形成菌落,可作为菌种鉴定依据与细

6、菌共生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细菌具有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进行水解形成原生质体细菌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ABCD15下列各项中,阐述生态系统正确的是()A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B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C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D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16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哪种食物结构()A以禽类、蛋类为主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肉类为主3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像表述,不正确的是()A图 1 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因为曲线表现

7、出此消彼长B图 2 中,a、b、c 三个地域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 aC图 3 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D图 4 中,昆虫与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18如图所示为物种 A 与物种 B 的关系,则物种 A 与物种 B 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向是()A信息只能由 A 传递给 BB信息只能由 B 传递给 ACA 与 B 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DA 与 B 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19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

8、合适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土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明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20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21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9、的是()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B 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b 到 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 比较曲线 Y 与曲线 X 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22如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的增长曲线呈“S”型,d 点对应的是 K 值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cC图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迁入第 2 年后明显加快D图中第 8 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2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4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

10、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24下列因素中一般不会对种群密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年龄组成B出生率和死亡率C部分雌性羊死亡D部分雄性海豚死亡25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超过 T4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B超过 T3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C超过 T2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2D超过 T1 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 K/426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 2050 年将达到最高值,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A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D人口性别比例2

11、7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8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29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 1 到 8 表示的 8 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

12、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30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ABCD5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31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 AB 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曲线 BC 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 C 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

13、外,还有_、_。(3)在 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4)某同学在 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 D 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322010 年 7、8 月份,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使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专家预测如不采取对应措施,到 2030 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可能减少 5%10%。有关专家认为,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农业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经济模式。下图为某地建立的低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_,鸭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是_

14、。(2)若鸭从植物中获得的能量为 4/5,从害虫中获得的能量为 1/5,则鸭每增加 1 kg 体重,最少需_植物(水稻、杂草)供给。养鸭户很注意控制鸭群的数量,主要受稻田养鸭场_限制。(3)乙醇作为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利用植物秸秆生产乙醇时,植物秸秆经处理后,被微生物 A 所产生的酶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微生物B 所发生的反应式为_。(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其原因是_。33(1)对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6上表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乏的成分有_。圆明园遗

15、址公园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_,鱼类与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若用大量的杀虫剂杀除蝗虫等“害虫”,则不利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稳定。试分析其原因。_。(2)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计划的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对圆明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3)圆明园是北京地区金线偶褶蛙的唯一产区,为探究这一物种在该区的_,对其进行了取样研究,第一次捕获 120 只,测量并标记后释放,两周后,再次捕获的100 只中有 15 只带有标记,此环境中大约有金线偶褶蛙_只。34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图一表示该人工生态系统的

16、简图,图二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的作用可被桑基、蔗基所利用。(2)根据图二信息,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3)若持续干旱使甲大量死亡,则丙和丁种群密度将_。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时,该生态系统依然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_。(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变化的形式是_,补充完成下列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丙种群摄入ABC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散失A_,B_,C_。7六安一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生物自测试卷(六)参考答案1【答案】

17、A【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C 占其同化量 B 的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的总同化量 BACDE,CB15%,即 C0.15B。2【答案】C【解析】A、B 两项都属于光的刺激,属于物理信息。D 项为行为信息,C 项为化学信息。3【答案】C【解析】蝙蝠捕食依赖于声波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4【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也来源于无机环境;捕食关系的存在,对食草动物有利,也有利于牧草更好的生长发育。5【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

18、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答案】B【解析】食物链越短产量越高,E 以 C 为食,同时两者都以 B 为食,所以两者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7【答案】B【解析】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特征,A 错误;B.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B 正确;C.水池中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 错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D 错误。8【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19、,b 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 d 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 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9【答案】A【解析】是生产者固定光能利用的 CO2,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A 项正确。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产生的 CO2 应越多,B 项错误。消费者呼吸释放的 CO2 量可表示其分解有机物的量,C 项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 释放量应小于消耗量,剩余 CO2 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农作物体内,D 项错误。10【答案】B【解析】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还是含氮化合物,不属于氮循环,因此不是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B 不正确。11

20、【答案】B【解析】人工大坝的建成虽然取得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2【答案】B【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13【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

21、式散失,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错误。14【答案】A【解析】细菌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正确;菌落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才可形成,错误;噬菌体为病毒,属于寄生生物,错误;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错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为肽聚糖等,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错误;细菌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正确。15【答案】B【解析】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A 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B 正确;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C 错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指的是生物圈,D 错误

22、。816【答案】C【解析】17【答案】A【解析】图 1 中大、小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并不是所有竞争的结果都是一个物种排挤掉另一个物种,也可能是两种生物此消彼长。18【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以得出 A、B 之间是捕食关系,即 B 捕食 A。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是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的。19【答案】C【解析】直射光下,生态缸中的水温升高,会导致生物死亡。20【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分类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为依据来划分的。物理信息是通过物理过程来传递的,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等“肢体

23、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21【答案】B【解析】K 值的大小与环境因素有关,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增加,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到 c 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受资源、空间和食物的影响,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2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S”型增长曲线的识图分析能力。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应是 b点,即 K/2 处。23【答案】D【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

24、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24【答案】D【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在性别比例中,对哺乳动物来说,雌性个体的数量变动对种群的影响较大。因为一个雄性个体可以和多个雌性个体交配,所以雄性个体数量的变动对种群的影响较小。25【答案】C【解析】一般将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值时,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数量大于 K/2 值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 K/2 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最大量;过度猎取会导致

25、种群数量小于 K/2 值,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26【答案】A【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27【答案】A【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虽然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大致都要经过由裸地到森林阶段。物种的数量由少到多,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由简单到复杂。28【答案】A【解析】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29【答案】C【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

26、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 A、B 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30【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马尾松的年增长量为 4 000 m3,而年采收量为 1 000 m3,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鲫鱼的年增长量为 3500 kg,而年采收量为 3 600 kg,年采收量与增长量持9平;甘草的年增长量为 200 kg,而年采收量为 300 kg,远大于年增长量;沙蚕的年增长量为 3 000kg,而年采收量为 500 kg,年采收量小于增长量。31【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 pH

27、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解析】图示 AB 段没有乙醇生成,所以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C 段有乙醇的产生并且酵母菌数量仍然增加,说明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在 T1T2 时段,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对葡萄糖消耗量大,另外酵母菌大量增殖,所以这个时段葡萄糖消耗量大量增加。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 CO2 导致培养液 pH 下降,不利于其增殖。在酵母菌计数前,需将培养液摇匀,若没有摇匀并从底部取样,酵母菌数量会偏高,另外,该时期酵母菌处于衰退期,有大量菌

28、体死亡,若计数时没有把它们排除,计数也会偏高。32【答案】(1)水稻、杂草捕食、竞争(2)9 kg环境容纳量(K 值)(3)纤维素(C6H12O6)C2H5OHCO2能量(4)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图中的生产者为水稻和杂草;根据图中食物关系可知,鸭和害虫都以水稻和杂草为食,同时鸭又以害虫为食,则鸭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和竞争关系。(2)鸭为消费者,由消费者计算生产者,应该除以传递效率,最小需要生产者应该选择 20%的传递效率;鸭所在的食物链有 2 条,即植物鸭,植物害虫鸭,根据题中鸭食物分配比例,有 14/520%4,11/5(20%)25,

29、则共需生产者 459kg;种群数量受限于所处环境的最大容纳量。(3)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需要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降解为葡萄糖,利用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转化成乙醇,微生物 B 应该进行的是无氧呼吸。(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少密切相关,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弱。33【答案】(1)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蝗虫、螺、沼虾、鱼类竞争与捕食蝗虫等昆虫是食物链(食物网)的重要环节,影响其他营养级(物种)的生存(杀虫剂会造成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或其他合理的答案)(2)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的

30、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种群密度(种群数量)800【解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题中的表格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蝗虫、螺、沼虾和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鱼和螺有共同的食物,两者为竞争关系,鱼还以螺为食物,两者又构成捕食关系。(2)清除多种野生植物,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3)此法为标志重捕法,计算过程为 120(100/15)800(只)。34【答案】(1)分解者(2)甲乙丙丁(3)均降低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高(4)光能化学能热能A 丙种群同化B 呼吸散

31、失C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解析】(1)蚕粪、蔗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需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桑基、蔗基所利用。(2)根据图二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能量的相对值大小为甲乙丁丙,由此判定甲为生产者,乙丁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且乙丁间存在竞争关系。(3)由于甲大量死亡,导致丁食物匮乏,丁的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减小,丙随着减少。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受到外界干扰后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含生物成分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对于丙种群而言,图示的 A 为流入丙种群的生物量即同化量,B 表示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 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