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56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考卷》2016-2017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步测试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3题。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C0.7亿年前 D6亿年前答案:B解析: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2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A原核细胞生物 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答案:D解析:无脊椎动物是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3盛极一时的恐

2、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答案:B解析: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细胞生物。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

3、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同时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5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C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D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种途径:即消耗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时释放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另外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规律使然,经济发展太快并不一定破坏和改变下垫面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能使气候向着良性循环的方

4、向发展,但并不能改变气候的特点。读剖面略图,回答68题。6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与生物的对应关系。三叶虫是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古生代早期;鱼类繁盛于泥盆纪,即古生代中期;恐龙生活在中生代;裸子植物出现在二叠纪,即古生代末期,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即中生代,不完全在古生代,主要时期在中生代,故选A项。7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答案:B解析:“在这一时期”从图例中可看出是古生代到中生代时期。在

5、这一时期出现的动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情况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自鱼类开始为脊椎动物。8若在甲、乙两地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甲地找到煤层B在乙地找到煤层C甲、乙两地都找不到煤层D甲、乙两地都可以找到煤层答案:B解析:了解成煤时期为古生代末期;古生代前期为海生藻类植物时代,不是成煤时期;古生代末期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形成煤的重要时期。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甲地找不到煤层,乙地为中生代,当时裸子植物繁盛,是另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9下列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叙述,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A恐龙之间互相撕咬、残杀,而自取灭亡B地球上出现了比恐龙更庞大、更凶猛的

6、动物,它们将恐龙统统消灭C由于全球性的地壳运动,将所有大、小恐龙活活掩埋D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大气中尘土弥漫,植物光合作用几乎停止,使恐龙没有食物来源而相继死亡答案:D解析: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假说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最有代表性的假设就是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大量的灰尘遮蔽了日光,使许多植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死亡,于是许多动物也因找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10如图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表示的含义依次是()A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人口增

7、长速度适中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答案:B解析:生产规模适当的前提是人口数量适中,其结果是人类的需求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而人类生产活动若要符合自然规律必然要认识自然规律,这就需要人类有较高的素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A为生产规模过大B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C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为破坏生态环境答案:C解析:根据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

8、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12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具有对立性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D向恶性循环发展答案:A解析:该图说明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二、综合题(共16分)13地质工作者在下图各地地层中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依据是_。(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它是由于岩层受_而造

9、成的。(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代。(4)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的是_处,理由是_。答案:(1)背斜地层中间老两翼新(2)褶皱挤压(3)沉积古生(4)A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充足解析:图中所出现的古生物由老到新的顺序是: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由古生物所代表的地质年代判断出岩石的新老关系,进一步判断出地质构造。A处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好,又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植被茂盛。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作用吸收CO2

10、,通过_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激增,导致大气中的CO2显著增多,这一变化开始于历史上的_时期。(3)如果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那么由于_、_,会导致海平面上升。(4)如果海平面上升,我国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如_市、_市、_市将会受到影响。答案:(1)光合呼吸(2)工业革命(3)海水受热膨胀冰川融化(4)上海天津广州B卷课后作业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中生代和新生代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D古生代

11、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答案:D解析: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答案:C解析: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造成某些生物物种的灭绝。2013年4月,中外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四川省西南部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发现了中国首例确凿的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足迹。读图甲和图乙,回答34题。3肉食恐龙生活的年代是图乙中的()A BC D答案:D解析:由

12、材料中“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足迹”可知,肉食恐龙生活的时代是图乙中的。4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A干旱环境 B温暖浅海C热带深海 D森林密布答案:B解析:由于肉食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不可能进入深海,再结合材料中“游泳”可知,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温暖浅海。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如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5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6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13、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答案:5.B6.C解析: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说明该历史时期气候逐渐变冷,而现代全球气候是逐渐变暖。现代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减少。雪线高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升降,气候变冷雪线高度降低,气候变暖雪线高度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南移。如图是四川省某山区一县19612008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78题。 时间项目1961年2008年耕地面积(km2)400521森林面

14、积(%)36.7920.46气温年较差()24.127.6年降水量(mm)1 3691 087雨季地表径流(亿m3)7.18.2水土流失面积(km2)61108粮食总产量(万吨)9.611.9人口(万人)41.560.17.下列数据中,呈上升的是()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答案:C解析:由计算可知,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8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小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D森林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加大答案:A解析:人口增加,为解决粮食问题,就要增加耕地,为增加耕地势必会砍伐森林

15、,造成森林面积减小。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910题。9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10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答案:9.B10.C解析: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11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环境状况的变化图。图中abcd

16、依次为()A径流加剧水土流失地表侵蚀气候趋于干旱B径流加剧地表侵蚀水土流失气候趋于干旱C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地表侵蚀气候趋于干旱D径流减少地表侵蚀水土流失气候趋于干旱答案:A解析:植被破坏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径流量加大,流水侵蚀加剧;植被破坏,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候趋于干旱。12当前,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A二氧化碳、氟利昂、酸性气体增多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B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人口增多、资源枯竭、森林锐减D水资源短缺、粮食缺乏、噪声污染答案:A解析:目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例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酸性气体、氟

17、利昂等,造成大气环境问题。13在下面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表示的含义依次是()A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答案:B解析:人口增长速度适中,生产规模才适当。生产规模适当,才会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们的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二、综合题(共34分)14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

18、问题。(16分)(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建筑材料燃料农田水土流失文明衰落(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通过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3)从图中还可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答案:(1)从左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可互换)(2)20(3)水土流失流水侵蚀解析:该题以玛雅文明的消失来考查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

19、规律,才能协调发展。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第(1)题,可以根据森林植被的脆弱性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内在联系进行填空。第(2)题,通过模式图中的提示可得结论。第(3)题,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土地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15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根据图中提供的线索,完成下列问题。(18分)(1)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会对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影响。A、B、C、D、E分别代表影响的结果,它们的含义分别是:A_,B_,C_,D_,E_。(2)客观评价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地下水水位变浅(升高)水生生物或湿地生物增加气候湿润、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减小变小变少(2)修建水库的利是:可以防洪、蓄水、供水、发电、旅游、水产养殖,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等。弊是: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解析:该题以水库的修建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水库的修建既可蓄水,又可通过蓄水进行防洪、供水、发电、旅游和水产养殖等;同时也因蓄水,导致库区淹没耕地和居住区,导致地下水水位提高等,进一步导致其他影响。因此,分析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要紧紧把握住其蓄水的功能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