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19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后作业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北京高二检测)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核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解析】选D。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B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故C错误;根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正确。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

2、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解析】选C。材料既强调了血缘政治又强调了国家政权,即说明西周政治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C符合题意;西周未实现权力集中,A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始于秦朝,D不符合题意,排除。3.周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周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

3、治理。这说明()A.中央集权官僚制深入地方封国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必要条件C.周天子可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D.各诸侯的权力存在等级差别【解析】选C。根据材料“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派遣要员同往治理”可知周天子可以派人协助治理诸侯国,这说明周天子可以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故选C。4.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分封制度逐渐恢复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贵族政治逐渐瓦解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解析】选C。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材料中“

4、公元前386年”时该制度尚未形成,故D错误;材料讲述了“田氏代齐”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原有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错误;大夫出身的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国君,故C正确;齐国是周早期的封国,材料反映的只是田氏代齐,不存在基础扩大问题,故B错误。【拓展延伸】先秦到秦政治制度发生的重大变化(1)从君主层面上看,先秦时期虽然确立了世袭制,但是仍然有兄终弟及现象;君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保留原始民主传统,君主权力受到王室成员、诸侯乃至“国人”的制约。进入秦朝,确立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形成了皇帝制度,掌握国家事务的决定权。(2)从官员层面上看,先秦时期

5、官员流动性差,官员的身份以从部落时代过渡的世卿世禄制的诸侯贵族为主;秦以后,官僚制出现,官员由皇帝任免,增加官员的流动性,官员遍布中央地方,提升国家的运行效率,保证了国家的政令执行。(3)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来看,先秦时期君主直接控制的是王畿地区,对于其他地区采取了松散的控制方式,虽然西周尝试用血缘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减弱。秦以后在地方设立行政区,行政区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控制。5.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

6、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和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C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通过郡县制等制度实现的,A错误;材料未涉及思想统一,B错误;秦朝暴政是专制统治导致的,不是材料中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导致的,D错误。6.“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

7、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解析】选A。“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说明宰相可相机行事,其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故选A;“堂贴”只是一种公文形式,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且“日益尖锐”一词说法欠妥,排除B;三省分工的模式在唐前期就已经形成,“逐步形成”说法错误,排除C;此时国家的决策机制仍是三省六部制,排除D。7.(2020天津高二检测)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8、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解析】选A。材料“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表明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机构的限制,故选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8.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中书一省制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B正确

9、;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D错误。故选B。9.明弘治四年,礼部尚书丘濬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同年,丘濬入阁。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丘濬位在王恕之上。这说明当时()A.入阁官员的地位提高B.六部都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六部与内阁机构合并D.内阁阁臣纷争不休【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内阁官员的地位较高,故A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权统领六部,故B错误;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阁臣的地位而非

10、其相互间的关系,故D错误。10.“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朝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朝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但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清朝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表明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强化,内阁尚有

11、制可循,而军机处设立后完全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符合题意。11.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据司马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A.企图削弱丞相权力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C.挑起王国内部矛盾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解析】选B。由材料“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可知汉武帝此举削弱了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分割诸侯封地的是推恩令,排除D。12.

12、元朝的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权,同时兼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性质,其权力大而不专,凡钱粮、军事、屯种、漕运诸要事,行省无不领之,对防止地方割据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知,行省制度()A.继承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政治文化B.反映了蒙元政权独特的治国特点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合理组合【解析】选D。根据材料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权,同时兼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性质可知行省不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发展,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合理组合,故选D;行省制度是在中原传统文化上的创新,A错误;材料主要讲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因此说明蒙元政权独特的治国特点,B错误;到清朝才

13、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材料二“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圉。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公子既众,公室忧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

14、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木乃不神。”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极有可能是受了韩非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12分)(2)与材料一相比,韩非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怎样“从制度层面接受了韩非的政策”。(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一“亲亲”可得以血缘为纽带,据材料一“尊尊”可得等级森严,据材料一“干枝本是一体”可得干枝一体。第二问作用,据所学知识,可从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势力范围及周天子地位等角度分析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如加强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

15、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第(2)题第一问不同,据材料一“干枝本是一体”可得材料一主张干枝一体;据材料二“毋使枝大本小”可得韩非主张强干弱枝。第二问表现,实质是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形式;据所学可从中央与地方两个维度进行回答,即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答案:(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作用:密切了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2)不同:材料一主张干枝一体,材料二(韩非)主张强干弱枝。表现: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16、三公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14.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陈苏镇与“汉道”:两

17、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宋濂元史地理志(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4分)【解析】第(1)题内容:由材料“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中央郡县的行政体系

18、;由材料“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特点:由材料“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第(2)题制度:由材料“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汉初七国之乱相关史实可知,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题创新:由材料“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原因:由材料“然幅员之广”可知实行行省制的原因是元朝疆域辽阔。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与地

19、方分权。答案:(1)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创新:行省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4)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备选习题】1.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职务职责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续表职务职责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B

20、.为历代王朝所沿用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解析】选D。“九卿”中的“宗正”“太仆”“少府”主要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鲜明的家天下的特点,故D正确。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加强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

21、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忽视民族发展的信息,排除D。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以宰相作为行政首脑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反映了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解析】选C。根据“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可得出是郡

22、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A、B、D与郡县制无关,排除。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的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在某种意义下甚至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政治元首都要感到无力”。摘编自尹敏志军机处:帝王集权的意外结果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

23、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唐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弱化地方权力”和元代“地方适度分权”的具体表现。【解析】第(1)题观点:根据“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官僚体系有利于限制皇权。结合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诏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驳议、尚书省执行的法定程序,个人意志很难得到发挥,皇权因此受到限制的内容进行说明即可。第(2)题根据“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并结合所

24、学内容可知北宋“弱化地方权力”的表现主要是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主要通过实行行省制度,使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等措施实现“地方适度分权”。答案:(1)观点:官僚体系有利于限制皇权。说明: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诏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驳议、尚书省执行的法定程序,个人意志很难得到发挥,皇权因此受到限制。(2)北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

25、力时受中央节制。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司马光上神宗论体要材料二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之为内阁。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就官职论,绝对不能与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然而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在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

26、全部责任在皇帝。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各举两例)(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说明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宰相。【解析】第(1)题要理解“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的含义。“纲纪其内”指的是中央官制,“纲纪其外”指的是地方官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在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可以归纳出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纲纪其外:郡县制、行省制度。(各举两例即可)(2)职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说明: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