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2课1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A孟子和荀子B孟子和老子C荀子和墨子 D老子和孔子【答案】A【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2唐代诗人王维的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伦理对传统节日影响的诗句是()A独在异乡为异客 B每逢佳节倍思亲C遥知兄弟登高处 D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B【解析】儒家伦理重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爱,B项与这一
2、点最为接近。3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答案】A【解析】“民贵君轻”显然有损君王尊严。4下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练得仙药”“飞天”等信息可知题中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5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
3、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答案】A【解析】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A项社会动荡不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B项百家争鸣趋于合流发生在西汉;C项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发生于春秋时期;D项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发生在战国时期。6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 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
4、儒”【答案】A【解析】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法治”,严酷地统治人民。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主张。8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一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荀子 B墨经 C老子 D论语【答案】D【解析】据“仁在其中矣”这一信息可确定复旦校训当出自儒家典籍论语。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介绍诸子百家的学派时,批判其中一家宣扬了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出现的不分
5、阶级的情感。请推测批判的对象及其学说是()A孔子的“仁” B孟子的仁政学说C墨子的兼爱 D庄子的齐物【答案】C【解析】墨子的兼爱主张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10(2014如东)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晋文公因“僭越礼制”而遭受指责,这正好体现了儒家学说中关于“礼”的主张。故选A。11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认为:“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
6、而固,使民知之。”请推断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庄子C韩非子 D墨子【答案】C【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重视刑罚的作用,与之符合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1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答案】B【解析】A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墨子的主张,D项是韩非的主张。13某校发起的“汶川,我们在一起”的志愿者活动中,下列
7、最不可能参加救灾的人群是()A高二(11)班儒家信徒汪洋B高二(20)班道家信徒恣肆C高二(12)班法家信徒落英D高二(16)班墨家信徒缤纷【答案】B【解析】儒家主张“仁”、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三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可能参加救灾;而道家主张“无为”,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风气,认为人必须顺从自然,所以其代表人物最不可能去参加救灾。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8、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于丹论语心得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3)荀子提出“舟水之喻”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了怎样的儒家思想?【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民贵君轻”的观点。(3)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15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
9、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
10、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奥运官方网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这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
11、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解题关键是分析、概括材料。材料一中五则材料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联系,可知是民本思想。材料第一段“民为君之本”民众是君主治国的根本,体现“重民”的思想;第二段“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君主要像关心自身一样关心民众,体现了“爱民”的思想;第三段“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民众缺乏生存物资,国家肯定会灭亡,所以君主不过分地掠夺百姓,才能长久地统治下去;第四段“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体现出“从民”的思想;第六段执政者须“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四句论语经典名句概括。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的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