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81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讲义增分练: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2.经济:一方

2、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阶段政治经济

3、文化明朝(13681644年)(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选官制度: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监察制度:在中央设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设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事。(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4、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是著名瓷都。(3)商业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4)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思想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2)科

5、学技术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戏曲: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朝前中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由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

6、君主专制,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1)手工业: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在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3)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文学艺术小说:创作兴盛,如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

7、志异等。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考向一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

8、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论点2明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变化及评价(1)变化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因监察而设,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发展为一级地方军政官员,进一步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2)评价三司的设立,削弱了元代行省制下地方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在抑制

9、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论点3清朝前期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1)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为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2)盟旗制度:在蒙古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

10、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3)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论点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形态的变异(1)君主专制下,皇帝为加强对可能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的防范,动用身边的力量制约这些政治势力的发展,确保专制皇权的绝对主导地位,以致出现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异化的统治模式,形成了专制时代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2)君主专制

11、形态发生变异的原因是皇权的膨胀,这与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有关。君主专制形态的变异加剧了政治黑暗,阻碍了社会进步。命题点1:明朝中枢机构的调整1.(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关联主干明朝宦官专权现象的影响寻找题眼关键是理解从明初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向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转变反映的实质错点诊断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明代

12、废宰相,决策权仍属于皇帝 A命题点2:明代地方行政管理2.(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联主干明朝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及影响寻找题眼理解明初地方权力由三司公权向明代中叶以后由一人掌控变化的积极作用错点诊断题干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材料未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 B命题点3:清代前期与台湾地区的联系3.(2016全

13、国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关联主干清代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加强寻找题眼理解福建族谱中记载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认识清代乾隆年间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特点错点诊断材料并未涉及族谱的编修问题;“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说法过于绝对;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实现统一,“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的说法错误 B1.(视角1: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

14、(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这可以佐证当时()A.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B.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C.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D.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解析据材料“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可知御史弹劾直达皇帝,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察效能,加强了专制皇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监察官员位尊权重,排除B项;“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排除D项。答案A2.(视角2:清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

15、影响)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解析据题干中康乾时期的奏折制度“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可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提高效率,故选C项。密封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获取,排除A项;奏折制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与因循守旧无关,排除B项;奏折制度有利于强化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C3.(视角3: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影响)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这一规

16、定有利于()A.建立权力制约机制 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维护皇室独尊地位 D.保持中央政令畅通解析材料中对藩王权力的限制,有利于保持中央政令畅通,故选D项。材料是对藩王权力的单向限制,没有体现出权力制约机制,排除A项;材料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与整顿吏治无关,也没有体现出维护皇室独尊地位,排除B、C两项。答案D4.(视角4:清代地方管理的特点)雍正帝发布圣谕:“地方事务皆发端于州县,头绪纷繁,情伪百出,而膺斯任者,类皆初登仕籍之人,未练习于平时,而欲措施于一旦,无怪乎彷徨瞻顾,心志茫然。”此圣谕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知县的惩戒B.以法律治理地方官C.重视知县、加强对知县的“指导”D.加强对

17、地方的控制解析据材料可知知县均是初入官场之人,对于复杂情况的处理,会有茫然、彷徨和瞻前顾后等情况,这是雍正对知县的理解,正因存在这种情况更需要加强对知县的指导,故选C项。答案C考向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经济政策论点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1)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论点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

18、种被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4)对外贸易:明清朝贡贸易盛行。其含义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具有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特点。论点3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1)经济:农业: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到全国;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手工作坊

19、和工场日益增多,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2)政治:促使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同时也使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思想文化: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腐朽统治的思想家;文学、书法、绘画艺术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论点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镇,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

20、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镇,湖州的乌镇等地。(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论点5明清时期的白银流通(1)由民间流通到合法化明朝中期以后,白银取代了“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大小都以银两作为计价的标准。白银之所以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反之,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明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就是在白银成为主要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2)外国的白银流

21、入中国16世纪下半叶,在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其主要渠道是中国与吕宋(菲律宾)之间的贸易。与此同时,产自日本的白银也开始输入中国。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的130年的时间里,从南洋和日本运入中国的白银,总数达到两亿两,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发展和白银的货币化。命题点1:清代租佃制的特点1.(2019全国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关

22、联主干清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寻找题眼从“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理解清代以个体租佃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形式错点诊断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材料未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 C命题点2:明代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2019全国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关联主干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寻找题眼从材料理解山东与江南的

23、地区经济的差异:山东是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错点诊断大运河贯通南北,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的调整无关;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导致国内地区经济的差异 D命题点3: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3.(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关联主干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寻找题眼玉器器皿的特殊性和明后期玉器器皿使用范围的扩大来理解

24、其蕴含的政治意义错点诊断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涉及官员而不是专指市民;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器器皿,谈不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命题点4:明朝的朝贡贸易4.(2018全国卷,27)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关联主干明朝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寻找题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贡品的本质错点诊断从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材料反映

25、的是官方贸易,并未解除“海禁”;明朝君臣认为的“麒麟”,仍属于中国传统观念 B命题点5:清代商业发展的特点5.(2019全国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关联主干清代商业的发展寻找题眼结合明代到清代中期商人资本发生的变化来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错点诊断古代商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封建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朝后期,白银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1.(视角1:明

26、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解析据材料“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可知,随着江浙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其农作物需要依赖其他地区供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B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经济结构而非资本主义萌芽,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B2.(视角2: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纻丝”“士人

27、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费装缇帷竞道”。这一变化说明了()A.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D.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解析据题干中明初与明中后期人们服饰的变化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故选C项。题干所述没有提及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理学在明清时期出现强化趋势,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并非瓦解,排除D项。答案C3.(视角3:“海禁”政策的实施)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

28、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指出: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时,日本的对华贸易具有一定的海盗性质,因此明朝的“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当时日本并未与欧洲勾结共同侵华;B项可从材料中反映出来,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是海盗盛行导致“海禁”政策的实行,D项错误。答案C4.(视角4:明清

29、“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解析据材料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选D项。购置土地并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古代商业发展脉络,排除C项。答案D考向三

30、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世俗文化和传统科技论点1明清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表现: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君为臣纲”的伦常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臣平等;顾炎武继承了先秦儒学经世的传统和孔子“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批判程朱理学的空谈义理和脱离实际,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继承“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思想,批判程朱理学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生知论,构建了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评价:明清儒学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思想,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使得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

31、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论点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思想: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3)对绘画: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

32、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在南方更为显著。论点3明清文化发展的特点及表现(1)特点:承古萌新。(2)表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到停滞。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大型图书编纂的成就突出,显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论点4中国古代科技未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33、。(2)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阻碍了科技进步。(3)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4)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5)根本原因: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命题点1: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1.(2018全国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

34、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关联主干明朝中期以后文化发展的现象及特点寻找题眼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理解题干中社会现象反映的思想观念的变迁错点诊断材料不能体现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材料没有体现士人地位的变化;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 D命题点2:明代昆曲的流行2.(2018全国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

35、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关联主干明清昆曲流行的原因寻找题眼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等说明昆曲有与之相适合的社会群体错点诊断陆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明代京剧尚未产生;题干信息表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念强化的反映 D命题点3:古代科技的发展3.(2018全国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

36、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关联主干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寻找题眼从汉代至唐代、明代中国古代医学著作刊行的主体力量等角度理解错点诊断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且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隋唐以前,理学尚未产生 B1.(视角1:李贽思想的影响)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有利于人们摆脱正统儒学的束缚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解析据题

37、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贽的主张有利于推动人们从正统的儒学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C项。李贽并没有背离传统儒家思想,而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A项错误;李贽思想与清代的考证之风没有关系,B项错误;李贽思想属于早期民主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D项错误。答案C2.(视角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特点)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

38、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解析据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可知,三位思想家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因此体现了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故选D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现实内涵而非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代表,C项错误。答案D3.(视角3:明清文学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清小说中,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如著名的玉堂春遇难逢夫张廷秀逃生救父等。这传递出的信息是()A.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的反思B.商品经

39、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C.普通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渴望D.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据材料“金榜题名后大权在握,便铲奸除恶是主要题材”可知,通过小说反映人们对清官的渴望,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众对贪腐黑暗的厌恶与清明政治的渴望,与科举制无直接关联,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并非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D项错误。答案C4.(视角4: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及影响)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40、)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解析据题干及地图可知,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对世界的认知不同,当它们印刷之后,会冲击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答案A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和疆域版图的奠定【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从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近五百

41、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时期,也是现代中国疆域版图基本奠定时期。史料实证从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和对边疆地区管辖的举措等的史料记载和古迹考证,理解认识明清时期众多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大历史意义。家国情怀明清王朝加强了对地方和边疆的行政管理,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初统治者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这些史实都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考题预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

42、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逐步解除各种“边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

43、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直接介入边疆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以期“开启民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据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及积极作用。(14分)解题点拨:紧扣材料一关键信息,联系清代后期管理边疆地区的举措,注意从史实中提炼出举措反映的特点;作用可以从边疆政治、边疆经济、全局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回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44、识,指出清朝后期边疆治理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1分)解题点拨:紧扣材料二,注意从材料二中提取有关晚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方式,注意淡化史实,提炼出“治理方式的变化”;“原因”应结合时代背景,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时代特征,联系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从中外两方面来分析原因。答案(1)特点: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守中治边”);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与海疆并重;因俗而治,采取多种形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8分,任答四点)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6分,任答两点)(2)变化

45、:解除边禁,移民实边;中央直接介入文教事业;实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任答两点)原因:西方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清廷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传统治边政策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清廷对国际事务的了解逐渐增多,国家意识有所提升。(7分,任答三点)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中外社会转型的不同趋向【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14至18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与西方国家出现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西方则逐步走向近代化。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顶峰

46、;经济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但农耕经济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变。注意从上层建筑方面理解其阻碍因素: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二是“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三是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等。历史解释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比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向。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等,阻碍了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认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特征,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认识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趋势。【考题预测2】 (2019清华大学标准学

47、术能力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解题点拨:1.审题:回答本题需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提取信息,二是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三

48、是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2.解题:据材料提出信息;联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等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如历史现象可反映闭关锁国、天朝上国观念、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等;就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如对“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从积极和消极等方面评价。解答注意历史现象应同信息对应;评论应多角度。答案示例信息: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2分)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2分)评论: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致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

49、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8分)课时强化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诊断)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解析观察表格可知,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

50、利润,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B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排除D项。答案C2.(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二次联考)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这反映出,在明代()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与六部出现互争现象与废丞相有关,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最终都归于皇帝,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关系紊乱

51、,排除A项;明朝时期的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B项;题干没有述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C3.(2019湖北模拟调研)1464年,明宪宗不经正常途径,授予工人姚旺文思院副使之职,此为“传奉官”之始,后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1485年,群臣上疏请求宪宗废除传奉官制度,宪宗有所感悟,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传奉官制度受到遏制。传奉官制度的遏制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C.减少中枢决策的失误 D.提升内阁成员的地位解析据材料“传奉官泛滥,引起众多官员不满”和“罢免五百余名传奉官,一时朝野称快”可知“传奉官”的废除有利于维护官僚政治的平衡,故选B项。

52、据材料可知“传奉官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体现,废除“传奉官”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传奉官制度与中枢决策无关,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不是内阁,排除D项。答案B4.(2019四川德阳一模)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解析据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可知山区地主依靠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选B项。题干提及的是山

53、区地主,不是农田地主抛荒土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排除A项;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排除D项。答案B5.(2019山东临沂模拟)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解析材料“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体现了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防止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徇私舞弊,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官员任用的回避制度,排除A项

54、;有限制官员与宗族势力勾结的考虑,但不能表明官员的回避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规定并不排除该地区人员被任用为其他高级部门的可能,排除C项。答案D6.(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质量测评)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日花糕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这反映当时()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解析据材料“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可知这是典型的利用民俗文化推销,故选B项。“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没有提到品牌,A项错误

55、;“如北京中秋节时”无法体现北京在全国的商业中心地位,C项错误;“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不能说明商业有无政府监管,D项错误。答案B7.(2019山东济南模拟)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值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解析据材料可知,皇帝挑选亲信参与机务,其标准从没有任何硬性规定到明

56、确规定被挑选者的官品,这就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是皇权运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未体现军机处的职责和对加强皇权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清代决策权被皇帝掌握,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8.(2019湖北黄冈调研)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节选)。据表可知,我国古代()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秦汉大县万户以上小县万户以下北周一等(7 000户以上)二等(1 500户以上)三等(1 000户以上)四等(500户以上)唐(开元)上等(6 000户以上)中等(3 000户以上)中下等(3 000户以

57、下)下等(1 000户以下)宋代望县(4 000户以上)上县(2 000户以上)中县(1 000户以上)下县(1 000户以下)明代上县(粮10万石以下)中县(粮6万石以下)下县(粮3万石以下)A.中央对基层管理存在“困惑”B.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C.呈现县域面积不断减小的趋势D.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解析观察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分等标准表,可以看出对县的划分依据由户数向财富变化,表明对人身的控制越来越松弛,故选B项。表中可以看出对人口控制的松弛,对财富的要求越来越高,排除A项;古代区分的标准只有户数和财富,没有面积,排除C项;表格里的数据无法体现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排除D项。答案B9.(2

58、019湖北黄冈检测)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解析据题干可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国内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故选D项。题干不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了两个地方的商品比较出名,不能推及为较为普遍,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市场的不同需求,C项错误。答案D10.(2019百师

59、联盟大联考)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解析据材料从“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可推断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D项。“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这四个地区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反映“普遍存在”,排除A项;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

60、除B项,四个地区南北皆有,不能说明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项。答案D11.(2019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解析崔氏族谱的规定体现的儒家色彩浓厚,是将儒学的伦理主张融入了生活秩序中,故选D项。答案D12.(2019四川绵阳一模)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

61、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解析据题干“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选C项。“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无法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A项错误;“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不能说明“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情况,B项错误;“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可见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62、共2小题,共37分)13.(2019江西赣州十四县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

63、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

64、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7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二从中央与地方权力和关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宋明的措施;第三小问效果,据材料一、二,结合宋、明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二从宋明调整目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二,从宋、明改革目的及效果回答。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

65、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每点1分,共5分)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每点2分,共4分)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2分)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每点3分,共6分)14.(2019广东揭阳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反映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其故事梗概如下:清朝康熙年间(1671年),

66、山东郯城西南方向归昌集外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任某和王氏。他们没有孩子,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这一年的某个时间,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但不久之后,艰辛逃跑路上的王氏遭情夫抛弃,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栖身于一座道观之内。1671年11月,王氏曾经的邻居高某来道观上香,在厢房中瞥见王氏,怒斥道士怎么可以收留妇人。刚好此时,已得知王氏藏身于道观的任某也来了,也许因为曾有积怨,任某与高某爆发冲突。经此一事,高某和道士把王氏送到任父住处,任某与王氏又生活在一起,直到第二年一月的一个雪夜,两人激烈地争吵,任某掐死了王氏,后抱着其尸体朝

67、高家走去,半路上突然传来犬吠声、更夫鸣锣声,任某放下王氏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及其父亲诬告高某和王氏有奸情并杀了王氏,知县黄六鸿很快厘清案情。根据大清律例,以死罪诬人理当处死,但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故事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阅读王氏之死的故事梗概,寻找到历史细节,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其一,叙述出故事细节;其二,该细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其三,对于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说明与评价。答案可选的细节与历史现象:任某靠着在

68、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清代前期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礼教受到了质疑与挑战);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传统农耕社会中妇女社会地位较低,缺乏独立谋生的手段);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司法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示例)故事细节: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2分)历史现象:清代前期农业存在雇工经营现象。(2分)说明:清代前期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在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少地或无地的农民靠为他人耕种田地为生,农业出现了雇工经营现象。(4分)评价:农业雇工经营现象的出现,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了社会生产力。(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