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提升(一)中外古代文明政治文明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时期演变历程历史结论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等事务;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集权于皇帝。(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开始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隋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两宋中书门下、枢密
2、院分掌行政和军政,设三司分管财政,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对点训练1】 (2019广东深圳调研)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3、.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解析据题干“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让他们分化了相权,故选D项。让一些官员虽不是三省长官,却做他们的事务,对三省的权力造成冲击,排除A项;这一措施能够削弱宰相权力,从而强化皇权,排除B项;根据“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无法判断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答案D微线索2古代中国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时期变革表现历史结论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实质: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趋势: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西汉汉初
4、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与民政、军事和监察与司法。【对点训练2】 (2019江苏扬州调研)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
5、,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解析据材料“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至正十一年行省才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排除C项;行省制下,行省绝对服从中央,与中央没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微线索3古代中国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时期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历史结论名称特点
6、夏商周世官制贵族子弟世代承袭爵位(1)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监御史掌监察职责。两汉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以品行为主要依据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地方:唐“道”,宋改为“路”;明清实
7、行密折制度。【对点训练3】 (2019安徽合肥质量检测)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据题干“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官员大多是出身名门大族,故选B项。察举制初期能有效选拔人才,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排除C项;材料中孝廉反映的察举制看不出中央
8、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微线索4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与罗马法律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一个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两大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三个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2)罗马法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
9、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的颁布。三大原则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点认识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点训练4】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联考)著名古希腊史专家弗罗洛夫说,由于充当领袖的贵族的个人私欲必然使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距离,而由此引起的两者间的冲突,往往以某一领袖人物的垮台而告终。这反映了在雅典()A.不可能出现贵族专权的局面B.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C.平民有维护民主的意识D.不能存在居领导地位的权威解析解读题干可知,反映的是贵族与平民的
10、冲突,“往往以某一领袖人物的垮台而告终”,说明平民有维护民主的意识,故选C项。答案C经济文明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历史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验的积累等。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东汉的一牛挽犁、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农作物的推广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和引进新品种蕃薯和玉米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
11、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大运河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对点训练1】 (2019湖南郴州质量监测)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没有与
12、前代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的投入,排除D项。答案A微线索2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表现历史结论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商人、市场、货币、城市、商路和国内外贸易等。(2)每一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水平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涌现;商帮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对点训练2】 (2019清华大学学术能力诊
13、断测试)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并未说明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答案A微线索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阶段表现基本特征历史结论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
14、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对点训练3】 (2019湖北武汉调研测试)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B
15、.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东南六路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说明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联系史实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力度,排除B项。答案C文化发展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期表现特征历史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
16、性善论”;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主张礼法并施,使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创立与发展(1)发展过程:形成(春秋战国)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之际)。(2)儒家思想特点:民本主义;重群体,轻个体;重人伦,轻自然;崇老尚古。西汉时期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完善与独尊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吸收与改造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出现,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南宋以后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明以后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转型与成熟
17、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批判与继承【对点训练1】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做了区别,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据此可知,顾炎武()A.批判传统儒学 B.具有民族思想C.提倡经世致用 D.反对君主专制解析根据材料“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做了区别”,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认为异姓改号为亡国,清军入关,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亡天下,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顾炎武批判传统儒学,排除A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经世致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
18、。答案B微线索2古代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类型发展表现历史结论文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楚辞抒发忧国忧民情感,浪漫主义风格。(1)古代中国市民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搜神记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元(散曲和元杂剧)明清(小说)。(2)书法和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有重大影响,其发展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汉代: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诗人众多,作品丰富。宋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婉约派与豪放派为主要代表。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关汉卿与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明清小说:四大名
19、著;文学世俗化;具有反封建色彩。绘画战国:从萌芽走向成熟;帛画。秦汉:门类丰富,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隋唐:展子虔的山水画,吴道子的人物画。两宋: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画坛的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王冕墨梅图、郑板桥墨兰图)。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元明清时期,书法家人才辈出。【对点训练2】 (2019湖北鄂东南示范高中联考)明朝中后期,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
20、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文学领域的这种现象表明了()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社会价值观重新整合C.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 D.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解析材料“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说明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市民生活而不是封建等级观念,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是文学创作不是社会价值观,B项错误;据材料“文学领域”可知不是手工业,D项错误。答案C关联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特征的比较中国西方时期春秋战国古希腊经济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
21、,农业相对落后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国家权力不断上移,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希腊城邦分立,逐渐建立了城邦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直接民主制走向繁荣直至衰微,雅典是典型代表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形成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对点训练1】 (2019四川德阳诊断考试)晋国大夫叔向曾对齐国大臣晏婴哀叹说,晋国的公室现在已经到了末世,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好像躲避仇敌一样,政事在于私家而公室卑微。这反映出当时()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2、B.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发生转移C.晋国与齐国争夺霸主地位失败D.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农民起义解析题干中“晋国的公室现在已经到了末世,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好像躲避仇敌一样,政事在于私家而公室卑微”,体现了晋国国君命令失效,而私家权力大,权力中心由国君转到私家,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晋国国君权力衰微,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晋齐争霸,排除C项;大量的农民起义是在秦汉时期才产生的,排除D项。答案B关联2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比较内容中国古希腊罗马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理性、个体、平等等发展趋势趋向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
23、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专横,后是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但民主与法制影响深远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对点训练2】 (2019广东广州调研测试)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做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民主运作方式公开
24、透明 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解析根据题干“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做出决定”可以得出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公开透明,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注重保护什么人的权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司法审判程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公民参政议政态度,排除D项。答案A关联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比较诸子百家智者学派相同点研究内容都研究社会问题和人类本身社会大背景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成就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不同点产生原因政
25、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求人才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表现形式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修辞学,公开演说发展趋向儒学成为百家之首,秦汉之后人文主义萌芽逐渐消失,沦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枷锁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背景战国兼并战争频繁,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处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但城邦内部纷争不断目的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服务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挥【对点训练3】 (2019北京市昌平区质量抽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
26、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 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出发点是针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道家涉及宇宙时空的探求,而其他派别并未涉及,排除A项;老子和墨子的思想都未体现加强“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项。答案C关联4古希腊人文精神与先秦儒学思潮的比较(1)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例如,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都强调道德
27、的作用。例如,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2)不同点古希腊人文思想先秦儒家思想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为中心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为中心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对点训练4】 (2019湖北省重点中学模拟)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
28、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解析据材料“被后世奉为火祖,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可知,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凸显人文主义色彩,故选D项。材料主要是凸显人的贡献,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据材料“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可知受到有神论思想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凸显人的贡献,C项错误。答案D主题一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精要点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
29、中体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创新,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富有成效,是治理国家能力的体现。高考重视考查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实际是对历史上制度创新或国家治理能力的借鉴和启示。【预测演练1】 (2019湖北武汉模拟)据雅典政制记载,从雅典王政时期以来,修宪共变更了11次。在宪法变更过程中,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到了第11次修宪后,“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主人”。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A.民主政治出现了多数人专制B.贵族和平民的纷争持续不断C.直接民主造成城邦动荡不定D.公民形成了牢固的法治观念解析据材料“修宪共变更了11次。在宪法变更过程中
30、,人民大众的权力一直在增长”可知,人民用修宪的方式实现民主,体现了公民的法治观念,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是人民主权不是专制,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是民主和专制不是贵族和平民,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民主状况没有涉及城邦动荡,排除C项。答案D主题二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精要点拨】 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古代中国乡村治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等对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预测演练2】 (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
31、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据此可知,()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州丝织业十分繁荣C.杭州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解析据材料可知每年正月开张,四月蚕农繁忙,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非常活跃,实质上说明了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杭州东街丝行开张对农村蚕农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杭州经济文化生活丰富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D项错误。答案A主题三古代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精要点拨】 “
3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今天“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倡议的实施提供了历史和人文条件。【预测演练3】 (2019湖北武昌调研)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33、)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解析据题干叙述,可知政权统一国家强大时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不等同于完全消失,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项。答案C主题四古代民本思想及其借鉴【精要点拨】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关注民生问题,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及儒学思想演变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对当前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的
34、作用。【预测演练4】 (2019江苏扬州调研)“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冯天瑜
35、、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7分)(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
36、主要措施。(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民本有关的主张;第二小问主要差异,据材料一信息从内容主旨、产生背景等角度分析不同。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宰相权力、学校的功能、地方权力等方面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历史、多角度地评析“新民本思想”。答案(1)主要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3分)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2分)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
37、是手工商业时代。(2分)(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3分)(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4分)主题五历史拐点与社会转型【精要点拨】 社会转型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多次社会转型,比较突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时期、明末清初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影响,是高
38、考命题的重要依托。【预测演练5】 (2019河北张家口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则通过朝贡贸易进行交流。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策: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贡关系牟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16世纪后期日本企图“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越南攻扰云南边境,暗中支持边境土司发动叛乱;缅甸于万历年间发动对云南的攻击,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以明朝失败告终
39、;葡萄牙租占澳门,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地区,后来荷兰侵占澎湖、台湾;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摘编自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材料观点,据材料“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全境的朝贡制度”,“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策: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贡关系牟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可知
40、观点在于中国的朝贡体制到了明朝中后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从朝贡体制的含义与影响入手;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看法:明朝中期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面临严重危机。(2分)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实行宗藩关系制度,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这种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纷纷对宗主国明朝发动挑衅,明初订立的对外政策均被推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与东亚国家进行的贸易增多,藩属国广开视野,而且从西方获得了先进的军事设备,增强了军事实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国力受到影响。(8分)综上,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出现了大变局,但中国并没有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转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