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 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 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2.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
2、言的感受力;3.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过程和方法目标:1.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2.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2.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61. 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 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一、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情深意浓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请我们学校的
3、一位美术老师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一首词描写的景象 所画的:展示画面一出示天净沙秋思(个别背诵与师生背诵相结合)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学生 自由发言)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出示
4、思维方向借景抒情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 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 4 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 而坦荡热情的鲜明风格。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
5、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 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 不掩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 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二、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初步欣赏,整体感受散文的情感基调和文化味 1解题引入:本篇写于 30 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就题目提出问题,引入整体感受:本篇写了故都的秋怎样的景致?有着怎样的人文色彩?又是怎样体现郁达夫散文艺术 的特点的?3初读课文用心体会,然
6、后自由交流初步的整体感受。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悲凉忧郁的情绪基调、浓郁隽永的文化意蕴以及景中含情的特点, 尽情畅谈。三、指导学生扣住文眼,整体感知景物特征1许多散文都有文眼,起着统摄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篇正是这样,请找出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自由品读,整体感知景物特征:(1) 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作者写故都之秋,却选取随处可见得平常景物:清晨秋意(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 “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秋草”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结
7、合板书)(2) 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存疑)。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 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 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 主观色彩。第课时 四、指导深入品读鉴赏,体会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趣1. 结合朗读,揣摩作家在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生活感受和情趣?(1) 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悲凉”:(2) 品读写景片段,感受情景交融的特点:2. 作家执著地钟爱并且赞美故都的秋,除了融情入景以外
8、,还有一些情不自禁地直接抒写, 找出来加以体会。开头两段与结尾两段,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道之浓和深, 表达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且首尾照应,回环往复,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3. 细细品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如果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对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深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9、,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之一 的零头。”作家对北国之秋是如此的钟情,爱得如此的深和执著,简直动人心魄,也耐人寻味。 五、引导进一步读赏、并作比较阅读,感受人文精神和中国的赏秋文化1品读课文,感受人文精神提问讨论小结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 钟?(释疑)(1) 审美眼光与平民意识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 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 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
10、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难点突破: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声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 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 种京腔京调的平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 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眼光。(2) 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郁达夫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以热情洋溢的文字
11、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专用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结合朗读体会)。一篇写景散文连通历史人文从故都的秋色里体味中国的历史人文与“秋”的深远关系,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2比较鉴赏,体会表达的感悟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并感受赏秋文化与故都情结(1) 指导朗读欣赏欧阳修秋声赋(用 powerpoint 投影)或陶宏景答谢中书书(课后所附),比较二者情景交融的特点及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文化气息,并从而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赏秋文化。(2) 指导课后阅读老舍散文想北平,比较二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抒写故都情结及体现人 文观照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