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68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3分,共1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 尚书:“华夏,谓中国也。”何尊是西周时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由此可见,尚书与何尊铭文A. 起了证实补史的作用B. 证明周代都城在镐京C. 印证了甲骨文的出现D. 体现了华夷之辩观念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

2、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3.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 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 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C. 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

3、发D.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4.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见A. 当时魏征供职于有否决权的门下省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权限C. 当时唐朝制度已具备三权分立特征D. 君主专制因唐朝制度建设严重削弱5.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

4、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A.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6. 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 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7.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

5、到732万余两,增加了6倍。英国从中国输人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26倍。这反映出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C. 海禁主旨在保证外贸优先D. 清代贸易统计数据严重失实8.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技例交纳。因此,以上内容A.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B.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C. 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关税制度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9.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

6、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美国汉学家芮玛丽上述评价中的“非凡努力”当指A 清末新政B. 维新运动C. 太平天国D. 洋务运动10. 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A. 满洲贵族统治B. 军阀割据混战C. 君主专制制度D. 外国列强侵略11.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

7、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12.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13. 据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

8、40余条。1943年冬,召开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人员。这些做法A. 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B.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 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 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阵营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D.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15. 1955年,针对万

9、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A. 以联合国为中心B.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C. 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 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16.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A. 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B.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C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D.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二、非选择题: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吸取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孔子

10、认为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他从“仁”出发,提出“钓而不纲(结网),弋不射宿(巢宿)”,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提倡“节用而爱人”,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摘编自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材料二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达数十个,“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大量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之灾明显增多。朝廷多次下诏禁止围田并展开废田还湖行动,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

11、围湖围田皆为豪宗,且政府为安置流民,时禁时围,东南地区盲目围田的势头始终持续。摘编自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原因及影响。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4年,留美中国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等,紧衣缩食,贡献各自学费,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科学创刊号。这是中国首份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的刊物,国内第一次有了一本正式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杂志。发刊词提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

12、在中国率先发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并从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四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成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科学主义宣言。在科学社成员的努力下,有关自然科学诸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国内。不仅如此,他们还抱着科学有益于人生、智识和道德的宗旨,将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价值植入那个时代的理想追求中。薛子燕科学、史学、哲学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识的三重维度材料二 “可以说,科学一词在中国的规范化、普及化,即始于科学月刊。”科学所阐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坚实基础。民国时期,科学杂

13、志的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以至于杂志因没钱而停刊过8个月。抗日战争时期,稿荒与经费困难齐齐出现,从第21卷第9、第10期开始两期合刊,勉力维持,继续为科学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愿意接办科学杂志,1951年5月科学突然宣告停刊,1957年7月,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科学第33卷第1期出版。1959年,反右形势恶化,成立了46年的中国科学社解散。冬去春来,复刊4年的科学再度停刊。直到1985年,停刊25载的科学重获生命。“第37卷第1期”的标注方法意味着这份杂志的命脉得以延续。复刊后的科学坚持“从整个根本入手”“求真致用并重”的办刊传统,注重“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学)

14、艺(术)结合”,努力以“隔行能看懂,本行受启发”的高级科普风格,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理解求真的科学有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巨大功能的致用之理,逐步在刊物周围形成一个人数稳定上升的新一代读者群。摘编自文汇报百年不孤独:杂志与中国科学社(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杂志创办的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85年以来重获新生科学杂志与创刊时相比有何传承与创新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杂志的百年挣扎与复兴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

15、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16、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进喜(19231970),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铁人”。1950 年,他考入

17、甘肃某钻井队,1956 年担任钻井队队长,率全队创造了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959 年国庆,他作为观礼代表赴首都,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从此树立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1960 年,他率 1205 钻井队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发出了“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仅 5 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伤腿却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东北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

18、价。1964 年,人民日报以头条刊出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1970 年,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病逝。2019 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据孙宝范铁人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理由。揭东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级历史科试题(解析版)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19、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3分,共16小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 尚书:“华夏,谓中国也。”何尊是西周时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由此可见,尚书与何尊铭文A. 起了证实补史的作用B. 证明周代都城在镐京C. 印证了甲骨文的出现D. 体现了华夷之辩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尚书有记载中国,而出土的何尊铭文上也有记载中国,这二者可以起到互补的证据,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20、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

21、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3.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 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 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C. 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D.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内容中的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不相符合,魏的人口最多。材料内容只是涉及到了人口数量,并没有表明对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内容,所以C项错误。

22、D项是无关项,魏蜀吴的人口是魏晋时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经济基础,故答案选择B项。4. 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见A. 当时魏征供职于有否决权门下省B. 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权限C. 当时唐朝制度已具备三权分立特征D. 君主专制因唐朝制度建设严重削弱【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魏征抵制诏书,最终提案未能通过,说明当

23、时魏征负责审议诏书,这是门下省的职能,选项A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敇,选项B排除;三权分立是民主政治,而唐朝是专制,选项C排除;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三省各自职能。5. 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A. 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B. 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的举措有

24、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并非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免役钱的征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越加松弛是免役钱征收的客观作用,排除D项。故选A。6. 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 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 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 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答案】B【解析】从“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

25、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有效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突出中央的部分;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的干扰。7.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6倍。英国从中国输人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2

26、6倍。这反映出A. 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 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C. 海禁主旨在保证外贸优先D. 清代贸易统计数据严重失实【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6倍”等数据可知,尽管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外贸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故选B。海禁政策本身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海禁政策的主旨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非保证外贸优先,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并无不同史料之间的对比,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就海禁政策的含义

27、严格依托材料数据进行分析。8.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技例交纳。因此,以上内容A.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B.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C. 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关税制度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28、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关税制度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9.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美国汉学家芮玛丽上述评价中的“非凡努力”当指A. 清末新政B. 维新运动C. 太平天国D. 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与题

29、干中提到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相符,故D正确;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开始,清朝灭亡于1912年,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相矛盾,A错误;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与题干中“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不符,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与题干中“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不符,故C错误。10. 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A. 满洲贵族统治B.

30、军阀割据混战C. 君主专制制度D. 外国列强侵略【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孙中山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在于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1、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

31、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详解】11.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

32、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所以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不是“突破”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材料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是日益巩固而是日益分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

33、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规定以推翻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目标,同时主张使工人、农民获得民主权利,追求无产阶级劳动者的自由和民主,顺应了当时广大劳动者希望摆脱地主和资产阶级压迫、建立劳动者自己的政权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使更广泛的农民投身到革命斗争中,故答案为C。中共“一大”纲领即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材料并未体现对“一大”纲领进行修正

34、,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13. 据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40余条。1943年冬,召开全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人员。这些做法A. 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B.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 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 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阵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40余条”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这主要是为了动员社会抗战,A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

35、争时期,因此B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D.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的系列法律法规涉及政治、经济、会组织、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由此可知,此时我国初

36、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故B项正确。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是1949年到1952年的任务,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法律法规并未具体涉及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故D项排除。15.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A. 以联合国为中心B.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C. 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 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

37、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故选D项;新时期中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项;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强调“和平共处”,并非“独立自主”,排除B项;根据材料“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可知当时中国外交强调“和平共处为宗旨”,并非“以广交朋友为宗旨”,排除C项16.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A 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B.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C.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D. 市

38、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波动主要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故A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B排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同样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C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影响二、非选择题:共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吸取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

39、“畏天命”,他从“仁”出发,提出“钓而不纲(结网),弋不射宿(巢宿)”,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提倡“节用而爱人”,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摘编自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材料二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达数十个,“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大量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之灾明显增多。朝廷多次下诏禁止围田并展开废田还湖行动,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围湖围田皆为豪宗,且政府为

40、安置流民,时禁时围,东南地区盲目围田的势头始终持续。摘编自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遵循自然,敬畏自然;取之有度,持续发展;热爱自然,融入自然;节用资源。(2)原因:北民南迁,人地矛盾突出;政策不定,执行不力;生态意识淡薄。影响: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易引发自然灾害,破坏农业生产;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解析】【详解】(1)根据“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可得出遵循自然,敬畏自然;取之有度,持续发展;根据“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可得出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根据“节用而爱人”得出节用资源。(2)原因:根据“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得出北民南迁,人地矛盾突出;根据“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得出政策不定,执行不力、生态意识淡薄。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易引发自然灾害,破坏农业生产、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概括。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4年,留美中国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等,紧衣缩食,贡献各自学费,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科学创刊号。这是中国首份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的刊

42、物,国内第一次有了一本正式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杂志。发刊词提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在中国率先发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并从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四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成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科学主义宣言。在科学社成员的努力下,有关自然科学诸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国内。不仅如此,他们还抱着科学有益于人生、智识和道德的宗旨,将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价值植入那个时代的理想追求中。薛子燕科学、史学、哲学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识的三重维度材料二 “可以说,科学

43、一词在中国的规范化、普及化,即始于科学月刊。”科学所阐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坚实基础。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的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以至于杂志因没钱而停刊过8个月。抗日战争时期,稿荒与经费困难齐齐出现,从第21卷第9、第10期开始两期合刊,勉力维持,继续为科学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愿意接办科学杂志,1951年5月科学突然宣告停刊,1957年7月,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科学第33卷第1期出版。1959年,反右形势恶化,成立了46年的中国科学社解散。冬去春来,复刊4年的科学再度停刊。直到1985年,停刊25载的科学重获生命。“第37卷第1期”的标注方

44、法意味着这份杂志的命脉得以延续。复刊后的科学坚持“从整个根本入手”“求真致用并重”的办刊传统,注重“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学)艺(术)结合”,努力以“隔行能看懂,本行受启发”的高级科普风格,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理解求真的科学有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巨大功能的致用之理,逐步在刊物周围形成一个人数稳定上升的新一代读者群。摘编自文汇报百年不孤独:杂志与中国科学社(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杂志创办的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85年以来重获新生的科学杂志与创刊时相比有何传承与创新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杂志的百年挣扎与复兴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案】(1

45、)背景:经济:中华民国建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近代经济的需要;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有利于科学的传播;思想:尊孔复古逆流阻碍思想进步和科学发展(中国传统儒学的阻碍),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教育:近代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兴起,一批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个人: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担当精神,激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积极推动“科教兴国”的兴起。(2)传承:形式上: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以卷、期为主的标注方法;内容上: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将科学发展与时代和社会需要结合。创新:涉及内容更加广泛;刊物定

46、位上更加注重科普性质,更多吸引读者关注前沿科技。(3)因素: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国家方针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等。【解析】【分析】【详解】(1)“背景”,据材料一信息“1914年,留美中国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等,紧衣缩食,贡献各自学费,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科学创刊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思想上尊孔复古逆流和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教育上近代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兴起、个人方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精神等方面回答。(2)“传承”,依据材料一信息“这是中国首份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

47、式的刊物他们还抱着科学有益于人生、智识和道德的宗旨,将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价值植入那个时代的理想追求中”和材料二信息“第37卷第1期的标注方法意味着这份杂志的命脉得以延续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理解求真的科学有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巨大功能的致用之理”得出:在形式上,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以卷和期为主的标注方法;在内容上,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将科学发展与时代和社会需要结合等。“创新”,依据材料二信息“注重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学)艺(术)结合,努力以隔行能看懂,本行受启发高级科普风格,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涉及内容更加广泛、刊物定

48、位上更加注重科普性质、更加注重前沿科技等。(3)“影响”,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国家方针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等角度分析。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

49、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

50、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析】(1)本题以英德协定为切入点,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题目中“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应从列强的侵略本质

51、方面去思考;原因可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思考作答。(2)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材料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进喜(19231970),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铁人”。1950 年,他考入甘肃某钻井队,1956 年担任钻井队队长,率全队创造了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959 年国庆,他作为观礼代表赴首都,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从此

52、树立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1960 年,他率 1205 钻井队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面对艰苦的条件,他发出了“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仅 5 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伤腿却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东北石油会战取得的成绩和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1964 年,人民日报以头条刊出毛主席“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1

53、970 年,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病逝。2019 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据孙宝范铁人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理由。【答案】(1)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舍小我、为国家的拼搏奉献精神。(2)他在石油钻井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铁人”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铁人”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

54、考查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内涵,根据“从此树立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可以分析得出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根据“他率队用肩扛手提的方法,仅 5 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可以分析得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根据“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伤腿却血肉模糊”,可以分析得出舍小我、为国家的拼搏奉献精神。(2)王进喜被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理由,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仅 5 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高纪录”“对于振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等信息,并联系“铁人”精神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