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206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阿荣旗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写道:“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英法联军的“远征”A. 迫使清政府成为其侵华工具B. 达到了在华设厂的目的C. 实现了深入中国内地的战略D. 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大门【答案】C【解析】【详解】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促使列强侵华深入到内地,故C项正确。A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B项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第一次鸦

2、片战争影响。2.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作者评价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等的许诺”体现出该政权建立政权时所体现的平等性,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而“特权的森严”则体现了后期太平天国政权的腐朽,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没有建立政权,许诺于人们的平等,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没有行为的凶暴,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国民大革命后期以失败告终,且革命的性质并不代表农民的利益,故D项排除。考

3、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名师点晴】天朝田亩制度特点: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多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常。空想性: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3.晚清外交史提出,清廷外交的条约体系由“执行条约”、“保全和

4、局”到“完全屈服”、对帝国主义“有求必应”,列强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权益。下列属于列强借助清廷“完全屈服”获得的权益是A. 割占中国领土B. 设立北京使馆区(界)C. 在华投资设厂D. 传教士可在中国内地传教【答案】B【解析】【详解】“完全屈服”是指辛丑条约,该条约中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故B项正确;辛丑条约没有割让中国的领土,故A项错误。在华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传教士可在中国内地传教是天津条约,故D项错误。4.毛泽东曾说:“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是由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在他看来,辛亥革命革命

5、纲领不明确革命阵营成分复杂思想动员不充分资产阶级未掌握领导权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留学生”“哥老会”“新军和巡防营”的信息可知辛亥革命革命阵营成分复杂,正确。“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说明辛亥革命的思想动员不够充分,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革命纲领的信息,错误。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位置,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增强了民族意识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确立了共和政体D. 实现了民族独

6、立【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即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封建帝制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共和政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6.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A. 改变了社会风俗习惯B. 激发了民族意识C. 科学和民主得到弘扬D. 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再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项正确;改变社会习俗

7、不符合五四运动新特点,故A项错误。民族觉醒不属于新现代文明,故B项错误。科学和民主属于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思想,故C项错误。7.下图所示为国画遵义曙光,该画之所以起名为“曙光”,是因为此次会议A. 批判了右倾思想路线的错误B. 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的流毒C. 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D. 对中央右倾错误问题进行了清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批判了右倾思想路线的错误是八七会议,故A项错误;彻底表达过于绝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 倾错误,故B项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军事路线

8、,故C项正确;对中央右倾错误问题进行清理是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无关,故D项错误。8.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完成重要塞区建设以及构筑工事,是做好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故答案为C。A项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沿海和华北并不是当时反蒋激烈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不

9、符合“围剿”红军的目的,红军主要是在华南和西北活动,排除B;D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有这样的目的。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9.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A. 平津战役B. 淞沪会战C. 渡江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从材料描绘地点:“晋西、东海海岸、黄河畔、长城边”可以判断是在华北地带,百团大战发生地点是在华北,D项正确;AB是正面战场战役,分别是在平津、上海地区,与题意不符,而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ABC

10、项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提取空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晋西、黄河河畔等作战的地点来看应该属于百团大战,从作战的内容、目标(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来看也是属于百团大战。1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B. 解放军反攻作战取得胜利C. 战略决战在东北地区发动D. 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被通过【答案】B【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

11、攻的的序幕,成为国共两党战争态势的转折点,这一军事行动导致蒋介石“蓐食宵衣”的原因,故B项正确。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还不足以导致国共两党态势转变,故A项错误。战略决战在东北地区发动是1948年,故C项错误。D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中战略反攻的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抗战后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过程等需要掌握。11.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A. 淮海战役B. 辽沈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最大

12、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可知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等地,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位于东北,故B项错误。平津战役主要是北京和天津地区,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主要是长江以南地区,故D项错误。【点睛】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2.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

13、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象征是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家庭手工也与农业的分离,材料中“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家庭纺织业已被淘汰殆尽”说明该地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故D项正确。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不属于自然经济解题的表征,故A项错误。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是小农经济生产的体现,不是

14、解体的表征,故C项错误。【点睛】图示法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3.通商口岸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它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A. 改变了当地经济结构B. 破坏了中国城乡经济C. 是中国对外开放窗口D. 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它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和“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可以看出,费孝通认为开埠通商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导致当地经济基本结构的变动,故

15、A项正确。破坏城乡经济结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通商口岸是被动开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作用,故D项错误。14.1868年,厦门进口洋纱的数量较“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1871年,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近洋纱自外国至,质松价贱,末俗趋利,以充土纱”。据此可知当时A. 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 洋纱在中国市场畅销D. 民族纺纱业的发展艰难【答案】C【解析】【详解】“186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广州附近也竞用洋纱”说明洋纱在中国通商口岸市场畅销,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由于外商产品倾销导致中国手工纺纱业停产,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中

16、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信息,故B项错误。民族纺纱业发展艰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5.19世纪末,清政府经商部奏请“通饬”安徽省及基地各省各埠设立商会,“以期联络商情,而资保护”。这表明A. 商部在近代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B. 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C. 清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 发展商业足以缓解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清政府以前厉行重农抑商措施,材料“设立商会”“而资保护”显然是认识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了,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商部在近代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是政府的行为,故A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发展商业只是缓解之计,并不能缓

17、解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16.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A. 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B. 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C. 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D. 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情况。从材料关键信息“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等可知,这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措施。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为经

18、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实业家们创办实业的积极性。对比、分析选项,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与题干内容不相关,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的民族资本的发展原因1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一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追求A. 工业化的实现B. 发展资本主义C. 民族独立富强D. 实现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是中国所独有的,只是因为中国是独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种“产业革命精神”就是要有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故C项正确。

19、工业化的实现不是首要追求目标,故A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也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故B项和D项错误。18. 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A. 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 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 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 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题干中对华输入额的增长说明了这一点,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到中国钢铁业的增长的情况,只提到日本

20、投资的钢铁生产量所占份额,A项排除;题干只提及日本的对华输入和钢铁生产领域所占份额,无法说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B项排除;题干也没有提及中国工业发展机遇的问题,C项排除;故选D。19.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A. 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C. 民族工业走向世界D. 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答案】D【解析】【详解】民族工业在世博会上获奖主要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26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尚未成立,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C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原

21、因;1926年主要是国民革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的困境,因此该阶段民族工业发展主要是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故D项正确。20.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铁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C. 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实现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1937年机械化开采的比重以及机械化采铁量比重上升主要是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导致,故A项正确。抗战此时

22、还没有全面爆发,故B项错误。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实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侵略是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21.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该公司的经营A. 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B. 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C. 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D.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官僚资本主义享有种种特权,发展迅速,成为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压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现

23、象助长了官僚资本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发展不利于国民政府经济协调发展,显然不利于国民政府的统治,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相差甚远,故D项错误。22.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 西方的启蒙思想 B. 西方的“长技”C. 介绍研究西学 D. 早期维新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梁启超”、 “ 道咸(18211861年)”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说的“新”应是指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近代传入中国的“西学”包括先进技术、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

24、思想等。A、D两项不符合梁启超这个维新派所推崇的内容,故排除;B项包含在C项中。所以选C。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学东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3.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可以看出,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在于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法革新,即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故答案为A项。从题干政治目的角度分析,B项

25、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无所作为”说法错误,排除;D项“纯学术角度”说法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D. “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康有为在宣传维新

26、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谭嗣同“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显然也是“托古改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2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表明他A.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B. 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C. 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D. 倡导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建设一个人民掌权的国家,这说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建设党派的的信息,故C项错误。工人

27、运动相结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点睛】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工农的国家,为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的飞跃,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是邓小平理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需要了解。26.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汉语中不仅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 弘扬传统文化B. 提倡自由平等C. 推进文学革命D. 否定

28、西方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而辜鸿铭认为传统汉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这表明他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故A项正确。自由平等不是材料中体现出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不符合材料中“汉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否定西方文化,故D项错误。27.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 政党力量多元化 B. 社会思潮演进加快C. 政权更替频繁 D. 民主革命进程加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29、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分别指的是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探索,旨在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加快,B符合题意。由于洋务运动不属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排除ACD。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政治变化28.孙中山晚年曾说:“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主要是A. 领导权和目标B. 指导思想和道路C.

30、 进程和对象D. 依靠力量和对象【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后盾实为多数之民众”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主要是依靠民众,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领导权和目标认识变化,故A项错误。指导思想仍然是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革命对象仍然是帝国主义,故C项错误。29.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材料表明毛泽东A. 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B. 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C. 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D. 主张用宪

31、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反对劳农专政,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说明毛泽东认为劳工阶级在取得政权中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批判俄国革命没有注重劳工结合的特点,不是主张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主张用宪政改造中国信息,故D项错误。3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A. 建立抗

32、日民主政权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D.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说明中共七大提出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故A和B项错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务,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31.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33、求。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

34、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葛兆先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3)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不了解世界形势;天朝上国理念根深蒂固;鸦片战争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经济:促进了民

35、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3)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晚清外交政策与理念以及鸦片战争对于清政府破坏程度不够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1895年”的信息和所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并导致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政治近代化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拓

36、展史学视野以及理解历史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32.阅读

37、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民国九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更大利润,于民国十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杨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材料二 民国十七年,集资本60万银元,来蚌埠兴建宝兴第二面粉厂。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充斥市场。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姓兄弟,以求得他们的保护。材料三 “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

38、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杨听罢,慷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上述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树诚第二面粉厂迅速发展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树诚的企业没有内迁的原因及其面粉厂的发展前景。【答案】(1)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善于把握商机;宽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2)原因:资本雄厚,技术领先,价廉物美;增加生产时间,加强对工人剥削,寻求官员保护;国家基本统一,开展“国民

39、经济建设运动”。(3)原因:抗战救亡的需要,民族资本家爱国精神。前景:或被摧毁,或被吞并。【解析】【详解】(1)本题关键从社会的客观和个人主观两方面进行阐述,依据材料一“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更大利润”归纳出个人主观方面原因,依据“民国九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的信息归纳社会客观方面原因。(2)依据材料二“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充斥市场,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归纳出资本雄厚,技术领先,依据“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姓兄弟”归纳出增加生产时间,加强对工人剥削,寻求官员保护等答案。

40、并结合国民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杨树诚慷慨地说: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可提炼出原因为抗战救亡,民族资本家爱国精神等。第二小问前景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时期企业被摧毁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

41、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42、学。”(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升的过程。【解析】【详解】(1)由材料一中“不

43、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可知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的观点;由材料二中“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来归纳答案。(2)依据材料一和二信息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角度说明局限性,依据材料三中新文化运动主张从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以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角度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应结合三则材料来归纳。材料一、二从器物侧面、结合所学从制度层面以及材料三从思想层面归纳,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发展历程学习层次和特点。【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