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181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限时练: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通史整合专题归纳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株洲二模)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解析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朝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再扩大到政权,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

2、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抵御外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统治者要“爱百姓”,但这不是材料的主要思想。材料主要体现通过强化宗族管理来维护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中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排除D项。答案B2(2019广州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解析从材料中可见周王朝的统治机构分解,原有的统治秩序破坏,故选A项;“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不是周天

3、子的安排,排除B项;“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说明地方势力的壮大,无视统治秩序,排除C项;史官不是教育者,排除D项。答案A3(2019黄山二模)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战争次数130331328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解析据材料“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可知“姬姓非姬姓”和“非姬姓非姬姓”数量较大,说明西周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缺乏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C项正确。

4、答案C4(2019兰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利)。这一变化表明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解析题干中爵位制由先秦时期政治权利到秦以后不再具备行政职能,联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可知,爵位制因时而变,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政治权利与经济利益密切相连,题干强调的是爵位制依时而变,故排除C项;爵位制的变化根本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且无法反映统治者的矛盾变化,排除D项。答案B5(2019

5、上饶二模)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B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C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D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私有的出现和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故选B项。答案B6(2019宁德模拟)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解析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瓜分了姬姓封国晋国,而分别做了诸侯,破坏

6、了宗法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故选B。答案B7(2019郑州二模)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析据材料“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B项;据材料“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并结合所学汉初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可知诸侯国对国家统一和巩固产生了不利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

7、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及其效果,并非君主处理事务的决策方式,排除C项;据材料强调诸侯国的权利和治理效果,结合所学汉初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排除D项。答案B8(2019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解析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说明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

8、更加规范,故选A项;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仅是增加“授试以职”,排除B项;根据所学,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排除C项;材料的变化有利于选拔官僚队伍需要的人才,与行政效率提高不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答案A9(2019兰州二模)西汉初年,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前,担任丞相仍是功臣子弟的特权。这表明A皇帝与功臣集团共掌政权B贵族政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威胁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以缓解解析由材料“西汉初年,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前,担任丞相仍是

9、功臣子弟的特权”可知丞相由功臣列侯担任,丞相制度下皇帝与功臣共掌政权,故选A项;丞相制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排除B项;丞相制度下专制皇权受到威胁,排除C项;由于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皇权受到威胁,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A10(2019济南模拟)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解析据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 被任命博士”表明,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项;据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是经

10、学不是品行,排除B项;据所学,汉初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排除C项;儒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是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答案A11(2019惠州三模)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

11、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只是针对“豪富”的做法,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只是针对“世家”而言的,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西汉初年的政治问题,与文化制度无关,排除D项。答案C12(2019赣州模拟)“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D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

12、展解析题干中提及孝武即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但“大义未明”,而光武即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使得“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比对可知光武帝发展了儒学,故选D项;儒学在西汉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排除A项;题干中“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是指儒生大肆谄媚王莽,排除B项;察举制重视品德孝廉,强调门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19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

13、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开辟“一带一路”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

14、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

15、,并评析“一带一路”倡议。(11分)解析第(1)问,在概括“特点”时,可根据材料中“沿路建立屯戍”、长城西延、“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与汉商贾交易”“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在分析“影响”时,可结合所学概括为: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2)问,在比较“不同”时,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解除匈奴的威胁,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等概括为:汉代丝绸之路以军事及政治为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在评价“一带一路”战略时,可结合历史上丝绸

16、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综合评价。答案(1)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8 分)影响: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6 分)(2)不同之处:汉代丝绸之路以军事及政治为目的,

17、“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4 分)评析:“一带一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前提下,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一倡议的实施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7 分)14(12分)(2019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

18、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

19、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

20、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示例二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

21、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且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示例三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