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16)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可知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开始被推翻,而清政府实行的清末新政也不会“实现预期目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武昌起义后武昌已经被革命派占领,但是守城的兵士却说:“
2、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说明他没有意识到革命所带来的变化,革命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吉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考点】辛亥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
3、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革命比建国更重要不是材料中反映主旨,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中的“任何”成效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29)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
4、的软弱性是指在革命进行时易向反动势力妥协,不能坚持到底,材料中内容不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的表现,故A项错误;满清贵族与革命派的妥协体现在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这一事件,故B项错误;十八星旗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五色旗带有五族共和寓意,体现出反对清政府而不是满洲民族的民族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旗变化,没有体现民主革命进程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9)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
5、根本原因是()A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C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D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考点】辛亥革命;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反映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仍然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反映出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但不是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经济决定政治,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故B项正确;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但不是其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河北百校联盟高三大联考一10)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
6、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据材料“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初期,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非已深入,史实错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可知废除帝王纪年,故C项错误;民族主义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9)端方在担任两江
7、总督期间曾密奏:“清廷今日欲杜绝乱源,惟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惟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而于种族上杜其所借口。夫所谓于政治上导希望者,则奴才等前此所谓宣布国是定十五年实行立宪是已。”这表明()A“乱党”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B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C民主革命客观上迫使清廷预备立宪D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建立君主立宪并不是“乱党”的目标,而是清廷的不得已而为之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仅是满族贵族端方的一奏折,体现不出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乱源在乱党,解决乱党就要在政治上给予以希望,给予希望就要实行君主立宪,因此民主革命迫使清政府不得已
8、来实行君主立宪,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是外国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1)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题干中“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这一信息可知其描述的是同盟会的成立,因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8(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
9、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考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解析】题干中的三次民主革命高潮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其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正确;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革命对象分别是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前两次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第三次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前两次革命的革命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第三次的革命前途是实现社会
10、主义,故C项错误;前两次革命的结果都是失败,第三次革命的结果是成功,前两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接民主革命思想,第三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9(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9月联考11)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载:一天,在散朝路上,那位袁(袁世凯)罢官时曾去慰抚的世续指着自己脑后的辫子问袁:“大哥,你对这个打算怎么办?”袁肃然答道:“放心,我还是很爱惜它,总要设法保全它!”这主要说明()A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将不保B袁世凯是彻头彻尾的顽固派C革命的冲击使旧官员无所适从D守旧势力极力维护传统文化【考点】辛亥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剪掉辫子是革命的象征,
11、材料中“我还是很爱惜它,总要设法保全它”说明袁世凯主张实行专制,说明民主共和体制将不保,故A项正确;袁世凯不是顽固派,是两面派,故B项错误;材料中旧官员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借助传统习俗不是文化,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8)秋瑾在光复军起义檄稿中宣称:“彼固倜来(外来)之物,初何爱于我辈?所何堪者,我父老子弟耳,生于斯,居于斯,聚族而安处,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这反映了()A民族危机加剧排满革命B爱国救亡促进民主启蒙C欧美侵略激发排外意识D文明冲突推动西学东渐【考点】辛亥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
12、根据材料“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可知,作者认为一旦国土被瓜分,满清被外国统治,犹胜于游牧民族时,说明作者认为满清统治者不顾人民,体现了强烈反对清王朝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排满,不是排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9)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
13、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中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6)右面是1911年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 A法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作者认为中国出现了内部叛乱D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考点】辛亥革命;卡通漫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此材料中漫画取自一个杂志,并不
14、代表法国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尚未推翻清政府,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内部出现了叛乱,故C项错误;材料中革命者大刀阔斧,显示了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6云南昆明高三摸底30)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题干中提到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
15、府”,说明其斗争目标明确,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群众,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采取革命的斗争方式,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满洲去,则中国强”,说明革命派将整个满族同胞放在了对立面,忽视了国内民族平等,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13)钱谷风在清王朝的覆灭中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这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解决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B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D实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考
16、点】辛亥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辛亥革命完成了民族主义,不等于解决了近代困扰中国的民族问题,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其最直接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空有其形,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革命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6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9)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维新变法于1898年失
17、败,与“1902年、1912年”不符,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与“1912年”不符,故B项错误;“1912年”已是中华民国,而非革命过程,故C项错误;“1912年”的猛增是关键,联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可知原因,故D项正确。【答案】D16(2015北京西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9)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此诏书()A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B见证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C意味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实现D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时,中国还没有实现重新的统一,北方地区依然处于清
18、王朝的控制之下,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早于宣统皇帝退位诏书的颁布,故B项错误;宣统帝退位诏书的颁布并不能代表孙中山三民主义实现,故C项错误;宣统帝退位诏书的颁布说明了帝制在中国的结束,故D项正确。【答案】D17(2015北京西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40)以下孙中山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的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发动二次革命 领导辛亥革命 建立中国同盟会 发起护国运动ABCD【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中国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1916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答案
19、】C18(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2)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在发动起义,定都于B洋务派在创办了最早的军工企业C八国联军在登陆,最终攻占D在曾出现以中华民国为国号的政权【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从地图可知是上海,是广州,是北京,是南京,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定都于南京,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第一个军事企业是安庆内军械所,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答案】D19(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
20、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与材料中“1905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孙中山不是武昌起义的筹备者,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故D项错误。【答案】B20(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B制约了袁世凯的
21、独裁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月,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维护共和,但没有真正起到制约其独裁的作用,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没有限制袁世凯的独裁,成为一纸空文,无法改变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C21(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8)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
22、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主要依靠资产阶级极少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故A项错误;“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健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了客观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报刊对于广东革命的推动,故C项错误;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材料论据不足,故D项错误。【答案】B22(2016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
23、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据材料“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可知孙中山只是利用袁世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则贤于用兵十万”可知孙中山利用袁世凯是为了避免发动战争,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唤醒民众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B2
24、3(2016重庆高三11月调研33)1912年5月,梁启超曾提出以“非国会议员不能为内阁员”,“内阁必有国会下院多数党之领袖组织之,等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结合近代西方政体实践,下列符合梁氏强有力政府的模式()A责任内阁制B总统制内阁制C开明君主制D三权分立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题干中“非国会议员不能为内阁员”“内阁必有国会下院多数党之领袖组织之,等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等主张符合责任内阁制的要求,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未表现出总统内阁制要求,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并未体现出君主制要求,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并未体现出三权分立体制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A24(2016重庆名校联
25、盟高三第一次联考30)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A弘扬了民主意识B实现了民族独立C结束了专制独裁D确立了民主宪政【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列强在华势力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此后北洋军阀统治依然是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袁世凯破坏民主宪政,造成有共和之名而无共
26、和之实的现状,故D项错误。【答案】A25(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利用袁世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表明没有被袁世凯表象迷惑,故B项错误;“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
27、贤于用兵十万”可知这是孙中山革命策略有合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答案】C26(2016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B武昌起义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C列强以武力威胁向革命政权施加了压力D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A项武装起义与“不流血”不符,故A项错误;B项也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B项错误;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够证明材料观点,故C项错误
28、;从“和平交权”可知与“光荣革命” 不流血的政变性质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7(2015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8)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共同点是()A指导思想相同B革命前途相同C领导阶级相同D所属范畴相同【考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解析】辛亥革命是受在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之下进行的、解放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受毛泽东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国民革命的前途是民主共和、解放战争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
29、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是由国民党领导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正确。【答案】D28(2015河北沧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7)民国初年,人民开始在公开的场合畅谈国事,对政府的决定、法令进行监督,“无分伦类,皆托义于公民。辄日,共和政体,用人行政,上官不能专也”。这反映了()A中国已经建立了民主的政体B全国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涨C革命后民主思想渐人人心D人民主权在中国已基本实现【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放弃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
30、主要涉及人民开始公开畅谈国事,以“公民自居”,全国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涨的说法过于夸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民开始在公开的场合畅谈国事,对政府的决定、法令进行监督”“用人行政,上官不能专也”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开始由封建社会的臣民向“公民”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人民主权基本实现的说法错误,故D 项错误。【答案】C29(2016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
31、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充分说明()A张謇、章太炎比孙中山更具民主意识B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C临时政府在政治上具有不成熟的一面D临时政府由于内部分歧,最终被迫解散【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孙中山、黄兴等人筹措政府运转经费,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反对,不等于说后两者比前两者更具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材料论据不足,故B项错误;材料“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孙中山等人的行为举措表明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在政治上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故C项正确;筹措临
32、时政府运转经费导致派别间的不同意见,只能说明临时政府内部不同的施政纲领,并未直接导致政府解散,故D项错误。【答案】C30(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7)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
33、,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发生在10月10日,12、13日国内外报纸就已经见诸报道,说明起义影响大,故A项正确;两报称“武昌新军之变”、“叛乱”,说明其对民主革命的态度是否定,故B项错误;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了英国对革命的否定,不能体现其殖民主义立场,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31(2016安徽宿州一模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
34、,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
35、,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10分)【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革命探索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师夷长技”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可知,维新派
36、的爱国意识与日本成功的经验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2)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申报主张宪政失败的原因不论常识、风俗,还是心理都未达到宪政的要求。根据材料三“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需要知识的教育”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具备宪政的条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可知,受到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
37、小农经济以及小农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民宪政意识淡漠有关。【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6分) (2)认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4分)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6分)此32(2016广
38、东汕头高三期末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 省份 数量 省份 数量 广东 57 云南 7 广西 27 河北 3 福建 28 山东 4 浙江 22 河南 2 湖北 14 山西 2 湖南 13 陕西 2 江西 13 辽宁 1 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答案】评分说明:学生提出符合材料信息的明确观点给4分,答出三个对应观点的基本史实给6分。每个给2分,结论2分。 示例一:信
39、息: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巨大。(4分) 说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缔造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各省几乎都建有中山公园,说明了民众和政府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认可。(8分) 示例二:信息:广东省的中山公园远多于其他省份(或南方省份远多于北方)。(4分) 说明:孙中山是广东人(或南方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基地在广东(或南方);国民革命以广东为根据地;北伐军进军路线由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这反映了广东(或南方)民众对孙中山的认同程度高,故南方(或广东)中山公园数量较多。(8分) 示例三:信息: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区域不平衡。(4分) 说明:辛亥革命及国民革命均发端于南
40、方,民主共和观念在南方地区影响力更大。南方各省受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洗礼,对民主共和观念认同程度较高,故南方中山公园数量较多。(8分) 示例四:信息:民国政府不能全面控制中国。(4分) 说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地方的军阀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在民国政府实际控制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多,而在地方势力控制较强地区,中山公园数量较少。(8分) 示例五:信息: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4分) 说明:公园式近代以来西方传入中国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之一。民国时期,各地民众及政府兴建中山公园以此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带动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建设的西化和进步。(8分)(学生如从工业化、城
41、市化的发展来叙述史实也可。)33(2016福建高三质检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1)根据材料,归纳迫使清帝逊位的原因。(6分) (
42、2)清朝覆亡是各派政治力量合力的结果。你认为迫使清帝逊位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辛亥革命【解析】(1)归纳迫使清帝逊位的原因,材料中关键信息:“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概括即得。 (2)对于迫使清帝逊位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言之有理即可。可选择革命派,依据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南北议和、民主共和主张的传播等史实论证;也可以选择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势力,依据他们以武力威胁和优厚的待遇诱导,迫使清帝逊位等史实论证。【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的打
43、击;北洋势力(袁世凯)的逼迫;民心所向;清朝大势已去。(6分) (2)评分说明:观点鲜明1分,证据准确(至少两个史实),解释合理4分,逻辑清晰1分。若答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势力、帝国主义、清政府等政治力量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 政治力量:革命派。 说明: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名存实亡(或“土崩瓦解”);革命派与北洋势力(袁世凯)进行和谈,得到各方的响应;革命派提出的民主共和主张得到国人的响应,专制统治难以为继。35(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42)(12分)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1)以上是一张虚拟的
44、病历表,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请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理解。(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全面;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世界也刮目相看,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朱自清这一天(1939年7月7日) (2)结合所学,指出朱自清此文纪念的历史事件,并简述该事件的影响。(4分)【考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析】(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特征的概括,题目形式新颖,注意题目中的要求“从政治角度”分析,对材料中涉及的概念
45、要结合历史知识进行说明。如“心脏老化”指的是政府核心机能下降等,在叙述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出处“1939年7月7日”和材料中“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得出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端。【答案】(1)示例:这张病历表把民初的中国比喻为一个病弱的人。明清以降,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各种弊端显现(心脏老化);西方列强(强悍病毒)的侵略战争及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受损严重(肌肉萎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换心)。但是,中国又
46、先后出现了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破坏共和政体的局面(排斥反应)。清朝灭亡后,处于中国边陲的外蒙古和西藏分别在俄国和英国的支持下,脱离中国的倾向日益加剧(筋肉松脱)。左肩膊更因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特权的卖国举措而继续恶化(左肩萎缩)。尽管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先天免疫力),民初中国的形势仍然危在旦夕。(8分)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准确运用所学,恰当解释6项及以上信息,语句通顺逻辑清晰。(7-8分) 第二层次:运用史实大体准确,解释35项信息,语句通顺逻辑比较清晰。(4-6分) 第三层次:能够运用所学解释2项及以下信息,或脱离材料仅作史实罗列。(0-3分) (
47、2)事件: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1分) 影响: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3分)36(2016四川德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6)辛亥革命。(12分) 材料一 表3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 标题 朱荫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问? 昕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张翔等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 关凤利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杨丽坤 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
48、的界标意义 ,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2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9分,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1分)【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一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来划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进行说明;第三小
49、问视角,分别从专制到民主、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伦理纲常到民主共和观念等角度看,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2分) 分析:政治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经济角度: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3分) 思想文化角度: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3分) 视角:近代化。(1分)37(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1)(12分)阅读
50、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全国卷41题【解析】紧扣评论对象,明确观点;合理引用史实,根据
51、材料“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可结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可利用新文化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多角度评论和论述。【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38(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2、。 材料一 清朝统治的最后半个多世纪,是国内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和激化的时期。在国内外矛盾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清王朝这样一个长期坚持民族歧视政策的异族王朝统治的年代。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清政府是中国积弱贫困和一切苦难的渊薮。于是,“反满”这个用以激励人们起来恢复“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帜,被资产阶级拣来并加以利用。他们鼓吹“反满”,但很少同恢复明王朝或重建另一个汉族王朝联系起来,而是同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 同盟会纲领明确地提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任务。但有的人抱着传统的“反满兴汉”的观念参加同盟会,以为只要
53、推翻了清朝,“就是中国人(指汉人)做皇帝,他们也是欢迎的”。在同盟会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纯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赞同“反满”和拥护民权革命的,但对于同盟会纲领中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兴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论同盟会的内部矛盾及其分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同盟会能够推动革命发展的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3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政党在革命发展中作用的认识。(6分)【考点】辛亥革命【解析】(1)此题问条件,据材料一“在国内外矛盾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而这一切恰恰发
54、生在清王朝这样一个长期坚持民族歧视政策的异族王朝统治的年代”说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人们广泛不满,“反满”这个用以激励人们起来恢复“大明江山”的古老旗帜,被资产阶级拣来并加以利用”体现了同盟会所提出的民族革命主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革命愿望和要求。 (2)此题问必然性,据材料二“但有的人抱着传统的反满兴汉的观念参加同盟会”说明辛亥革命失败源于一部分人投机革命,“在同盟会中,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纯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赞同“反满”和拥护民权革命的,但对于同盟会纲领中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民生革命思想不感兴趣”说明同盟会内部对革命纲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
55、歧,对革命纲领缺乏正确理解,最后导致革命失败。 (3)此题问认识,可以结合材料对革命党的作用、目标、组织性和革命教育思考。【答案】(1)条件: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人们广泛不满;同盟会所提出的民族革命主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革命愿望和要求。(4分) (2)必然性:同盟会内部对革命纲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对革命纲领缺乏正确理解;还有一部分人投机革命,使同盟会在实际上显得比较涣散。(3分) (3)认识:革命政党可以凝聚革命力量,在革命发展中至关重要;革命政党要有明确、坚决的革命目标;革命政党要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要经常对其成员进行革命思想教育。(6分)39(20
56、16东北名校高三第三次调研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保路风潮 第十章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考点】辛亥革命;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
57、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40(2016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5年春,严复与
58、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1)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4分) 材料二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阅读材料三,概括章太炎的政治观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1)严复观点,据材料
59、一中“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得出通过教育启发民智,据材料一中“庶几逐渐更新乎”得出主张改革,据材料二“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反对“庶几逐渐更新乎”的改革,据材料二“鄙人乃实行家”并结合所学,得出孙中山观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以革命明之”“以革命去之” 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所学分析得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丑条约签
60、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答案】(1)严复观点:通过教育启发民智,主张改革。(2分) 孙中山观点: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2分) (2)观点: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2分) 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41(2016四川成都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
61、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表3 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
62、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
63、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15分)【考点】辛亥
64、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65、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时间1961、1981、1991、2001和2011年”可知纪念活动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据材料二“主要领导人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专题”可知纪念活动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结合“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纪念活动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第二小问原因,要注意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角度,首先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
66、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其次主要领导人都是中共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再次从“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说明:辛亥革
67、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是辛亥革命与中共
68、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每点3分,其中概括原因1分,说明2分。共9分)42(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者按: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介绍,武昌起义后,清朝有过这么一曲迟来的“国歌”(清末国歌
69、),歌词出自严复之手;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民初国歌)。) 清末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天帱:天的覆盖,喻指其恩德),民物欣凫藻(凫藻:水鸟戏于水藻,喻指嬉乐的境界),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熙嗥:和乐,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民初国歌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转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国歌歌词进行探讨。 (说明:1、两首歌词产生时间相隔很短,但意境上新旧犹如两重之天,请简要说明之。2、对民初国歌歌词进行修改、补充或重新写出
70、新歌词,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首先对清末国歌和民国初年国歌简要评述,从内容看,在清政府即将崩溃前,清末国歌仍然在为其统治唱赞歌,表明腐朽势力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初年国歌表现出美国学习西方,生机勃勃的气象。然后针对民国初年国歌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如“亚东开发中华早”改为“世界文明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改为“民主共和,中华新造”,要肯定中华传统文明的地位,以及民国的建立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如“民国荣光”改为“民族团结”,摒弃排满思想,主张民族平等团结,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清末国歌是旧王朝的挽歌,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
71、台,但最终又不能不退出历史舞台,歌词对清王朝歌功颂德,祈求金瓯永保;民初国歌生机勃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中华民国应时而生,虽然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3分)(意思相近即可) (2)评分说明 等级 修改、补充、否定或写出新歌词和论述 一等 (97分)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能够准确、充分运用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64分) 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能够运用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30分) 有观点,运用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例如:(下列观点和说明论述仅供参考,不得照搬,不得教条,只要符合评分说明,能
72、自圆其说,且符合历史即可。) (1)“亚东开发中华早”改为“世界文明中华早”,突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民国的建立是继续中华文明的传统,传承发扬中华文明,激发爱国热情和中华自豪感。 (2)“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改为“民主共和,中华新造” ,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是近代潮流,中华民国建立不仅仅是追逐西方(揖美追欧),而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和趋势,再造中华。 (3)“民国荣光” 改为“民族团结”,辛亥革命有排满倾向,直接提出民族团结,有利于民国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43(2016河北百校联盟高三大联考一28)(17分)纽约时报白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长期占据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该报
73、曾观察和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纽约时报关于近代中国报道的一览表(节选) 序号 时间 标题 内容摘要 1 1857年1月23日 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 星期二一大早,英军开始新一轮火力攻击,并且非常猛烈,从英国军舰上发射的炮弹,把广州城墙轰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2 1911年10月14日 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武昌已经宣布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军武装力量已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国皇家部队交战。一场大的战斗预计在两日内爆发。 (1)上表中,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2分) (2)任选上述其中一个事件,全面分析其影响。(4分)
74、(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两个事件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11分)【考点】辛亥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1)本小问事件,据材料“1857年1月23日,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据材料“1911年10月14日,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 (2)本小问影响,全面分析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考,本小问可任选一个,如选第二次鸦片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文化方面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出现洋务运动,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如选辛亥革命
75、,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方面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方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本小问评述,首先要提出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能够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如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政治民主化日益进步等视角中提炼,然后要结合史实说明,还需要与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建立联系,能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如若选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代议制的完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懦弱和地大物博,内容是军事侵略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作用和影响中国
76、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被侵略状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如若选政治民主化日益进步,背景为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严重,中国人为了强国御侮,挽救危机而开展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实践,内容有军事反抗,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作用和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日益进步,有助于抵御列强,救亡图存。【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各1分) (2)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出现洋务运动,产生中体西
77、用思想等。 辛亥革命影响: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一事件,答出3点影响即可得4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观点:能够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如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政治民主化日益进步等视角提炼出观点。(2分) 史实: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与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建立联系。(4分) 论述:能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论述。(4分) 组织:叙述成结构。(1分)28(2016湖南郴州一模29)(12分)阅读材料
78、,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成果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79、史实准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根据题目的提示,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根据第一个要求,可分别针对观点一或观点二进行论证。也可根据“风向标式的人物”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例如补充孙中山、毛泽东等。【答案】观点一及论证:同意材料中的中国民主观念是“舶来品”。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上长期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民主可言。随着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人中国。 观点二及论证:中国近
80、代民主思想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明显呈现四个不同阶段,戊戌变法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期间学习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人中国。总之,不同时期所提出和表达的民主观念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的发展。 观点三及补充论证:风向标式的人物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毛泽东。主张学习俄国,探索中国救国救民之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抗战胜利后,
81、参加重庆谈判,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答出两种观点及论证即可得满分;若只对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则需补充至少两名,并说明理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6(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在此过程中,绍介迻译之事功莫大焉。然而,概览此一百年间迻译之西文典籍,相比于历史、哲学诸科,法政之书仍嫌太少,宪政名著更寥寥无几。吾人推行宪政之历程多蹇,究其因由,此或为其中之一端。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
82、,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 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宪政推行难的原因。(9分) (3)中国人在追求宪政过程中有哪些实践?(6分)【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法制建设主题【解析】(2)从材料二“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是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可知原因是中国宪政理念源于西方,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从“然而,概览此一百年间迻译之西文典籍,相比于历史、哲学诸科,法政之书仍嫌太少,宪政名著更寥寥无几。
83、吾人推行宪政之历程多蹇,究其因由,此或为其中之一端”,可知原因是在翻译西方书籍中,宪政书籍少;从“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之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可知原因是民众缺乏对宪政的认识,宪政推行缺乏群众基础;结合近代中国封建经济和封建思想残余的史实,可知其他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缺乏实施宪政的经济土壤;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宪政推行举步维艰。 (3)结合近代资产阶级追求实践民主政治的史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完善民主法治的实践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2)原因:中国宪政源理念于西方,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在翻译西方书籍中,宪政书籍少
84、。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缺乏实施宪政的经济土壤。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宪政推行举步维艰。民众缺乏对宪政的认识,宪政推行缺乏群众基础。(每点3分,答对3点给9分,其它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实践:维新派主张设议院,行宪法,推行君主立宪。清末“预备立宪”。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护法运动。1949年新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1954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重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维护法律与宪法的权威。(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其它言之有理皆可得分)2(2016四川南充一模4
85、0)(25分)近年来,社会阶层及其分化问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中等社会必须走向下等社会,与“下等社会为伍”,并用新的社会理想经纪下等社会,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中坚,进行“有价值之破坏”和“有秩序之革命”。 节选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12分)(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做答。) 材料三 抗战爆发后,为改进党务与调整党政机构
86、关系,统一确定县各级组织,强化地方政权,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9月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 (抗日根据地)自然村设有村公所,是行政村的执行机关。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村公所一般设有村务委员会,由正、副村长及其他人员组成。村务委员会主要讨论村政工作,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 选自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 (3)据材
87、料,归纳国民党和中共在农村基层建设方面的不同特征?(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基层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5分)(3)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根据纲要开始实行新县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以下为保、甲为加强党治,县党部下,设乡(镇)分部和保甲小组,以层层节制,逐级运作”得出当时国民党强化政府权力,实行党治。根据“村民大会是村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村民大会闭会后,由村民代表会行使最高权力以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通过决议,付诸实施。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得出共产党大力进行基层民主建设,农民当家作主。第二小
88、问措施,根据材料三“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转变为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工人、贫苦农民的比例增加”得出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民主政府,并增加贫苦农民在其中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方面,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劳动权利。【答案】(2)角度一: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2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2分) 角度二: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2分)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
89、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2分)。 角度三: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2分)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2分)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2分) (3)特征:国民党强化政府权力,实行党治。(2分)共产党大力进行基层民主建设,农民当家作主。(2分) 措施: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民主政府,并增加贫苦农民在其中的比例;进行土地改革,保障农民的生存和劳动权利。(5分)3(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
90、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在“中国精
91、神”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8分) 【考点】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转换,中国精神指的是“爱国精神和改革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爱国体现为抗争和探索,即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第二小问努力,应该抓住“18401940年”和“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政治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时的努力就应该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
92、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2)转换: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2分) 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2分)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4(2016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6)(12分)文书档案国书咨文 料二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在近代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其谕旨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1901
93、年,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1902年,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2)阅读材料二,分析清王朝外交出现了哪些变化。(4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解析】(2)变化,据材料二中“夷务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 结合所学得出从以天朝上国自居到屈辱外交,据材料二“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结合所学得出对近代外交准则从排斥到接纳。 【答案】(2)变化:从以天
94、朝上国自居到屈辱外交;对近代外交准则从排斥到接纳。(4分) 5(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二模40)(25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
95、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9分) 【考点】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解析】(3)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根据所学知识,第一部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点是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第二部是,共同纲领,它是临时宪法,主张多党合作;第三部是1954年宪法,特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 【答案】(3)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特点或原则(共6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
96、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6(2016广东惠州一模38)(26分)有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注重从历史的微观剖面来观察历史,从而研究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词汇里多了一个新词:“资本主义”。这段历史是一出进步的戏剧。“进步的戏剧”是个隐喻说法,但是对下列两种人来说这也是毫不夸张的现实。另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以外的各国人民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解并掌握西方的进步。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在世界盛行的政治、经济原因。试指出材料二中中国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史实。(1
97、0分) 【考点】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维新思想【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教材内容,分析19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优势地位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和扩展推动了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先后实现经济工业化,同时法国大革命影响的扩大,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带来“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在世界范围的盛行。第二小问史实,即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史实包括,洋务运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史实包括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答案】(2)原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
98、动,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分,任答1点即可)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2分)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史实:经济上,洋务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兴办民族工业或者实业救国); 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政治各列举一例,每例2分,共4分)21(2016江西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
99、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4分) 【考点】辛亥革命【解析】(2)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从民主、法治两方面分析,建立中华民国,确立民主制度民主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法制化。 【答案】(2)表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分) 22(2016河南南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6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
100、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101、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考点】辛亥革命【解析】(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消极的,结合材料三中“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等史实得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第二种观点认为“妥协”是积极的,结合材料三中“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等信息得出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由材料三中“南北方的妥协”得出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答案】(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选择一个观点评述:观点2分,理由任答1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