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169 上传时间:2025-10-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到国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后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还曾担任辞海总主编。1919年,五四运动刚爆发,陈望道便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1920年2月,陈望道以回乡过春节的名义,在“柴房书屋”里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当时,李大钊、陈独秀读到此书英文版后大加赞叹,认为应当尽快将其译成中文

2、。后经邵力子推荐,陈望道荣当此任。粽子蘸着墨汁吃陈望道的故乡义乌西分水塘,是一个不大的村庄。村前有一个水塘,水塘径流两路,西北一路注入浦江县,东南一路汇入义乌城。陈望道的故宅是一间低矮的砖瓦平房,坐落于路边低洼处。在老宅的柴房里,陈望道动手打扫了一下,又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权充书桌;又在泥地上垫几捆稻草,当作凳子这真是一个因陋就简的“书屋”。入夜,他点亮一盏昏黄的油灯,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二月正值隆冬,阵阵寒流不断袭入“书屋”,冻得人手脚发麻。陈望道就请母亲灌了个“汤婆子”。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确实如此,陈望道当时既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又少有参考资料,其艰难

3、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在“柴房书屋”里,烟、茶比往日多费了好几倍。陈望道有个习惯,每抽完一支烟,总要用小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为抓紧时间,他一日三餐都是老母亲递送过来的。一次,母亲见陈望道累瘦了,特意裹了糯米粽子并加一碟红糖端进来,反复叮嘱趁热吃。隔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面问:“红糖够不够?”他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翻译入迷,竟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母子俩不禁相对大笑。“参一”改名“望道”大约过了两个月光景,陈望道硬是“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工夫”,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了出来。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

4、由于印刷仓促,封面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红色封面版)。这个差错在次月出版的第二版(蓝色封面版)时作了更正。至1926年5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印行的共产党宣言多至17版,更有难以计数的“盗版”。自那时起,共产党宣言便成为在国内影响最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经典著作。毛泽东同志1936年7月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周恩来同志还对陈望道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正式出版时,“陈望道”这个名字也正式起用。“参一”改名“望道”,为的是表明他信仰共产主义、热切瞻望中国出现新的革命道路。由此,陈望道获得了“传播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的美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