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162 上传时间:2025-10-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三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指作“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实身份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说明他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北宋。据均州(现丹江口市)地方志记载,清朝本地确实有陈世美这么一个人,他的原名叫陈年谷,出身于仕官之家,

2、顺治八年(1651年)中进士,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到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至于秦香莲,原名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两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从未遭陈世美抛弃。如此他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臭名来自他人诽谤陈世美升任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后,很多同乡故人来投,意图捞个一官半职。陈世美虽然多次盛情接待,但都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请求。后因来投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就嘱咐管家一律谢绝。而正是这一谢绝竟为他惹来了千古骂名。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学胡梦蝶,以前和他一同进京赶考,并资助过他钱财,而现在陈世美飞黄腾达,自己却穷困潦倒,因此也来找陈世美。没想到遭陈府总管

3、回绝。他心生怨恨而去,恰巧走到河南南阳碰见当地一个戏班子在演出琵琶记,于是仔细听起戏来。琵琶记是我国古代的一出悲剧,创作于元代,讲的是河南书生蔡伯喈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历经波折、高中状元的故事。后又被当朝丞相看中,入赘相府。蔡伯喈只顾贪图荣华富贵,全然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没有着落,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靠乞讨要饭为生。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胡梦蝶心生一计,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将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男主人公换成他怨恨的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自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陈世美的臭名由此传播开来

4、。但整个剧曲中并没有包公铡美的情节,这又是怎么来的呢?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个戏班子在河南演出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不过瘾,抱怨声此起彼伏。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了出陈州放粮的短戏,然后再演秦香莲抱琵琶。秦香莲的戏唱到中途,陈世美的家将奉命追杀秦香莲,但出于怜悯,放走了她,随后自刎。这本是一出戏,却激怒了台下的观众。看戏的人迟迟不肯离去,大声齐喊:杀了陈世美。义愤填膺的观众一边喊一边向台上演员扔石块,弄得场面难以收拾。掌班的急得团团转,溜到后台不敢露面。这时,唱包公陈州放粮的演员还未卸妆,他灵机一动,推着他们到前台,演员们不禁质问:“我们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怎能同台唱戏?”掌班说:“管他相隔多少年,关键是要平息观众的怨气。你们将包公的铡刀摆上戏台,直接铡了他。”于是,演黑脸包公的演员只得重整衣冠,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穿越”到清朝,直接将“陈世美”按到铡刀下给铡了。如此一来,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了今天的铡美案(又名秦香莲),陈世美由此跟包黑子扯上了关系。陈世美的臭名流传了几百年,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对其后人确实是“伤不起”,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样一个万世骂名却也有积极意义,他已经成为拷问那些为图富贵、抛妻弃子的人的鞭子,时刻鞭策他们不能忘恩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