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 九 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初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北平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筹建新中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要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完善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2、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3)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要警惕右倾,更要防止“左”倾【考题例证1】 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 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二、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及原因阶段特征
3、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1)物质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简单朴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小(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1)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国家获得独立(2)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计划经济体制建立(3)外交: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新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低,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0世纪六七十年代(1)物质生活:服饰单调,以灰、绿为流行色;生活简单朴素(2)社会风尚:社会生活单一化,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大力提倡艰苦朴素(1)政治:“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意识形态严重影响政治生活(2)经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改革开放新时期(
4、1)物质生活: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追求小康生活,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社会风尚:休闲、绿色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形成(1)政治:纠正了“左”倾错误,实行了改革开放(2)经济: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外交:加大开放力度,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考题例证2】 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首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C.经济特区成为
5、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三、运用新史观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观结论史实论证近代化史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逐步近代化服饰从长袍马褂发展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中国风俗礼仪发生了变化,表明人们的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汽车、飞机、邮政、电报和电话等工业革命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进程,表明中国逐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全球史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使近现代中国更快地融入世界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汽车和飞机等新
6、式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各地的距离;邮政、电报和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文明史观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在近代以来不断走向先进和文明;精神上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礼俗;报刊、电影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视野的不断开阔。这一切都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近代化【考题例证3】 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
7、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经验教训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间,中国的教育经过改革,加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所谓的“教育革命”是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行为,整整一代人受到了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
8、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实行了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事业走上了正轨,教育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文革”期间的挫折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辉煌这一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经验教训,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
9、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考题例证4】 2018山西太原期末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适应了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五、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区别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
10、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行使权力的主体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人民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选举产生,选举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权力机构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
11、似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考题例证5】 2018山东枣庄期末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B.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九类同比较型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题型特征近年来高考不仅重视对求同思维的考查,还重视对求异思维的考查。类同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
12、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但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此类试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试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主要”等。【考题例证】 2018辽宁沈阳质检 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38棉布11 163.4万匹16 372.1万匹47食用植物油72.4万
13、吨155.2万吨1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56盐346万吨593.2万吨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解析】 根据“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显示,材料强调的是轻工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也有显著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1957年,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生产力)的情况,无
14、法反映农业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 B 方法点拨解答类同比较型选择题的注意事项1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内涵和外延;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确立比较项和比较的角度2该题型的实质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若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在解答时必须辨别其表述的正误3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4通过对各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