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必会考点】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环境反作用于人类2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4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5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6生态破坏的影响滥伐森林不合理灌溉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过度捕猎7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经济和技术水平低发达国家转移污染9全球性环境问题
2、酸雨国际河流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10世界人口增长状况产业革命前(缓慢)二战前(加快)二战后(猛长)60年代放慢1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1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13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14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1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1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7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
3、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18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19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20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21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休养生息22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23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24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农业可持续发展25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利用新能源【重点图表】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图81人类社
4、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1、图2) 二、设问与训练 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酽,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B表示 (2)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买3表示 ;箭头4表示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解题思路】本题阐明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图中A事物应为人类社会。人
5、类为了生存和活动,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人类就是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各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相同,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则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参考答案】(1)人类社会环境(2)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物质和能量(3)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4)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本身及其替代产品的再生环境自净2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 ,B表示
6、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表示 ,D表示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 。当前全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 和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滥采滥用石油等自然资源;燃油产生的烟尘;工业“三废”排放;过度抽取地下水;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酸雨;水利工程;环境保护 A ;B ;C ;D 。 【解题思路】本题是图81的新变式,也是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但突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告诫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有计划、更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环境,进行有计划的整治工作。本图揭示的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7、:人类为了生活,必须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没有放弃进行有效的防治;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对环境的损害现象,而对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问题,我们则日益重视;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A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c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D人类系统的反馈作用 (3)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4)A;B; C;D 图82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
8、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3) 二、设问与训练3读“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和材料,回答 有关问题: 材料: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元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个,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1)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上有纪录的生物中约 的物种已经灭绝了。(2)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 变化的趋势。(3)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 人类原因: 。(4)人类为何要尽力保护
9、物种的多样性?(5)为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从哪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 (6)1993年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个日子,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也是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念日,从2001年起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12月29日改为 月 日。(7)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综合生态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其划分依据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8)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在( )省建立的。 A云南 B广东 C吉林 D四
10、川 【解题思路】本题由课本图表展开,在讲述具体环境问题表现的同时,更结合了人类如何防治的自省行动。体现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一认识到人地和谐的重要性一维护人地和谐”的转变过程。对于物种多样性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它遭受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另外还要认识人类对物种的灭绝应负有的责任,鉴于物种多样性对于人类与地球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在尝试用各种有效办法弥补自身的失误,采取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等措施,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重点内容。【参考答案】(1)50(2)加快(3)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4)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
11、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今后人类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5)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等)和离体保护(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6)5 22 (7)A (8)B图83环境问题案例 图84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4) 二、设问与训练4读“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项目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1)各项目均含有环境问题。GEF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的原因是: ; 。(2)GEF最关心的领域是 ,原因是 (3)污染问题最为严重的海域是 海和 海,是由于受到 的严重污染造成的。从污染情况分析,石油污染是
12、海洋污染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列举治理石油污染的措施两项: (4)研究表明,臭氧层损耗在 地区表现明显,控制臭氧损耗的有效办法是 ; ; ; (5)近年,由于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已经举国搬迁到新西兰。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加强 ,为此,1997年2月,气候变化框架会议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报京都召开时,通过了旨在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 (文件)。8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图85世界人口增长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5) 二、设问与训练 5读2021世纪世界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 (2)当前人类与环境的主要矛盾为 ,这种矛盾在
13、国家表现更为明显。(3)曲线所示内容目前在我国主要表现是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4)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国策是 。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应该坚持走 道路。 【解题思路】本题以三大热点为主线,结合党的十六大精神,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停细观察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出各曲线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1)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费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巨大压力,生态愫统遭受严重破坏发展中 (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 l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4)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
14、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 图8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 练习篇第2题: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6)二、设问与训练6读“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机制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列不同涵义的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空白中。 A制约社会经济发展;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C农林牧综合治理;D水土流失减轻;E水土流失加重;F毁林开荒;G粮食单产提高(2)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3)若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某地区发生上述恶性循环,能否形成沙漠? 。原因是 (4)若该图所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某地,则符合该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为耕地; 积极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技术;加大
15、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地;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 B C D (5)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 、 、 。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各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要求学生据图提示,推导相互关系。为此,一要明确左侧为恶性循环图,右侧为良性循环图,进而将各选项分成相应的两部分;二要善于根据图示和提供的选项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因果关系。即:毁林开荒一水土流失加剧一生态环境恶化一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一加剧贫困。使它步入良性循环之路的关键是进行区域综合治理,重点抓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终脱贫。我国南北方均存在图示现象,但由于区域特征不同
16、,形成的后果也有差异。北方若发生图示的恶性循环,有可能形成沙漠,而南方则不会,但可能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出现一定程度的荒漠化现象。两地虽不能类比,但应当注意这些问题,要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既有利于节水、节肥,避免水土流失,也有利于防止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参考答案】(1)上排自左往右:A、B、G,下排自左往右:E、 FCD(2)农林牧综合治理(3)否因为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某地区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偏南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丰沛降水,不会形成沙漠(4)B(5)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危机图88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一、相关变式图(见图7)二、设问与训练7读
17、图,回答有关问题:(1)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是: (2)考虑健康、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因素在内,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是 。(3)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不是)取决于财富和产品的多少。(4)今后工业的发展不能再走传统的以 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一条 、 、 、 和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题思路】传统的发展模式片面关注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了因此付出的环境代价。GNP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本图反映出英国人均 GNP的增长与考虑了综合因素后的生活质量并非呈现正相关,可引起人们对以往发展模式的
18、反思。尤其是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报复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有“黑色糖浆”之称的泰晤士河经过了约40年的治理,重现了昔日鱼虾成群嬉戏的场景,但英国人最终还是得出了“预防胜过治理”的经验教训。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和绿色GN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的价值量)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而今,绿色GNP或绿色GDP已成为人们重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参考答案】(1)逐年增长(2)逐年有所下降(3)不是(4)高消费、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人口
19、经济社会环境资源83可持续发展 图81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813公众参与 图81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8) 二、设问与训练8读图8,回答问题:(1)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把 列为首位,包括社会、 和 可持续发展。(2)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人口 ,引导 消费,改善 环境,发展 事业和 事业,提高全民族的 意识和实施能力。(3)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 时期就有封山育林的主张。1994年3月,我国颁布了全球首部国家级的 。 【解题思路】该图形象地揭示了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表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一个复合系统,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
20、续发展,三者相互制约。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原则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且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萌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我国政府为I贯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l【参考答案】(1)发展经
21、济生态 (1) 素质适度居住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3)春秋战国21世纪议程9读图9,回答问题: (1)以上各图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项原则?A ;B ;C ;D ;E (2)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 观、 观、 观的变革,公众既是 者,又是 者,也是环境的 者。因此公众是否 、愿意 并 ,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解题思路】可持续发展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遵
22、循三个基本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其中,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之关键,为此,我们需要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解答第(1)小题l时,我们应认真读懂各图的涵义,注意它们的区别与特点。 【参考答案】(1)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2)世界价值道德消费生产管理认识接受积极参与 图812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一、相关变式图(见图10) 二、设问与训练 10读“清洁生产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清洁生产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 和 。 (2)简述清洁生产的涵义是(
23、2) 清洁生产过程的要求是(4)传统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方法是把焦点放在 处理上,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是从 来衡量的,是一种将 效益和 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5)在清洁生产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公众可普遍参与的是 ,为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的做法是 。【解题思路】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观念走向实践的一项需要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措施。“清洁生产”最早在1990年提出,指“将综合性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概括地说,就是: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生产
24、模式。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尽量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原料,代替有毒有害原料;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能源高效率的转化成产品,减少有害环境废物的排出。对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和能源,实行再利用,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污染危害或将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商品使用寿命终结后,能够便于回收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潜在威胁;完善的企业管理,有保障清洁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其实施。同时,建设一个整洁优美的企业环境。 【参考答案】(1)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 (2)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其对人类环境可能的危
25、害(3)节约原料与能量,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 (4)末端废弃物原料开采一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经济环境(5)产品废弃物处理分类回收垃圾 图814环境标志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11) 二、设问与训练 11读图11,回答问题:(1)右图是我国的环境标志。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 (3)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试简述其中道理:(4)请列举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其他重要标志两例:(只写名称) 、 。 【解题思路】环境标志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定的环保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这种“证明性商标”
26、,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竞争,可以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1993年8月,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中国的环境标志图形由清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环境标志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本题的另外用意是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尤其是一些寓意明显的标志,对于加深学习内容的印象,变革人们的生活处事态度,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27、;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2)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和安全(3)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度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道路(4)绿色食品标志 国家节水标志(见图12)等图818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 一、相关变式图(见图13、14、15、16) 二、设问与训练12读“中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耗损”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横线地区的主要问题是 ;竖线地区的主
28、要环境问题是 (2)横线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主要是 ;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下列可以认为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多选题)A地表反射率增加 B主要生物物种丧失 c土壤板结坚实度增加 D植被覆盖率下降(4)图中网络状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5)竖线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解题思路】本题集中考查了全球性五大环境问题。第(1)小题可以从三种环境问题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横线部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土地荒漠化现象;竖线部分地处青藏高原,联系题中五大环境问题,不难得出“臭气层耗损”这个结论
29、。(2)题的成因可以从气候条件、人类破坏角度去分析;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改善生态环境角度去设想。(3)小题首先要判断该地出现了何种环境问题从地处大江上游这一点可以推断“森林破坏严重”这一环境问题;其次,叙述水土流失的危害。(4)小题可以从“臭氧层耗损”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叙述。不要混淆了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其成因。关于荒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一般可以用下图概括: (1)土地荒漠化臭氧层耗损导致紫外线辐射过度(2)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相对脆弱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垦荒 种草种树,退耕还牧,退耕还林 (3) ABCD(4)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5)过量的紫外线会使大
30、量低等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从而使生物破坏,同时过量的紫外线还可以使生物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13读“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图(图15)和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曾经是中国文明的中心地之一,由于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由于缺少其他经济来源,为了生存只得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造成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1)为了发挥该能源基地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实现晋煤外运,为此,我们正在完善建设以铁路为主干的交通运输建设,例举从该基地出发的运煤通道 、 (已建或在建的);考虑到晋煤外运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等
31、,为加速煤炭资源的开发,我们还可以采用的合理方式是 (2)在下列部门中,最适合在本地区发展的是A石油加工 B钢铁工业C稀土金属冶炼 D铜、铝冶炼(3)该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 、 、环境污染。试分析原因 (4)你认为该地区应如何发展农业,才能摆脱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窘境。 【参考答案】(1)大(同)秦(皇岛)线;太(原)焦(作)焦柳(州)线;焦(作)兖(州)日(照)线;神(木)黄(骅)线;给本来紧张的铁路运输带来巨大压力、使环境污染扩大 修建坑口电站,实现晋电外输 (2)C、D(3)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缺乏、夏季多暴雨加撒谎能够滥垦陡坡,故水土流失严重;本地区的
32、北部属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生态脆弱,加之对草原的滥垦过牧,植被破坏,沙尘暴频繁发生,荒漠化严重(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倡导绿化,提高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商品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5)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 防治污染14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和下表,回答有关问题: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环保工程任务量汇总表(1)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是( ) A河流干涸 B人口压力 C全球日益暖化 D草场沙化(2)为了保护长江源,我国正在多管齐下,综合防治。其中之一就是设立了我国
33、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三江源”除了长江源区外,还包括( )源区。A黄河、雅鲁藏布江B黄河、澜沧江 C雅鲁藏布江、澜沧江 D黄河、塔里木河(3)读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上游地区较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所以任务量大 B长江上游地区较黄河上中游地区面积大,所以任务量大 C黄河上中游地区森林保护程度较好,所以任务量小 D两地区工程实施的方式是全流域植树(4)你认为保护长江源区的其他有效措施是: ; 。 【解题思路】此题关键是要从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现象有河流干涸、草场沙化;本质上是全球变暖,河流补给每况愈下;草场沙化是由于人口增多,乱耕滥牧等
34、造成的。故第(1)小题正确答案为B、c。针对长江源区生物资源丰富但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的现实,我国在“三江(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地区建设了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保护的力度。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遭受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场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故第(4)小题的防治措施要注意要点完整及答题规范。 【参考答案】(1)B、C(2)B(3)B(4)禁止滥捕滥猎野生动物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等图821 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一、相关变式图(见图17)二、设问与训练15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
35、出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沼气池、农户。(2)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是以 理论为指导建设起来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3)留民营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4)该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发展 (5)从留民营村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等。 【解题思路】本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配置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建立起的高效、稳定、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本题选材典型,而且进行了图示化,题中各环节紧密联系,突出综合利用与循环,对各项的判断需要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作依据。因此,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十分重要。 【参考答案】(1)农户沼气池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2)生态经济学 (3)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4)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5)发展“生态农业”,就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多赢”局面;“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因地制宜;避免重复“石油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