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弃儿保侄话邓攸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总有好走极端的价值判断,非黑即白,好绝对化。说人坏,往往不把他说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就不过瘾。说人好,则不惜一切地美化神化,甚至荒诞魔化。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为了强调孝心,就造出(我认为一定是)名叫郭巨的晋人,因粮食不够吃,为保证供奉老母,居然把亲儿子生生活埋!作者的本心无疑是为弘扬孝道而炮制这么个惊世骇俗的楷模,但这种违背人性的典型,除了适得其反地让人毛骨悚然望而却步之外,焉有他效?无独有偶,同是晋代,还真出现了一位实有其人的“大义者”邓攸。说其真,是因为其人其事,不仅载入世说新语,还被晋书收入良吏列传。邓攸被收入史册,主要因其“舍子保侄”之“义举”。
2、而就其实际效果,至少是就我而言,恰恰是这一令人匪夷所思并作三日呕的所谓义举,让我对这个沽名钓誉到人性全无的邓大人,充满了复杂而难言的憎厌之情。事情是这样的:晋永嘉末年,邓攸陷于乱军之中,被后赵石勒俘获。石勒慕其名行,任其为参军。邓攸不愿事虏伺机逃离,携妻子、儿子和侄儿绥一起,南奔投东晋政权。不幸在中途遇盗,行装及车马被掠,只能用箩筐担着儿侄步行。但此时追兵迫近,邓攸因盘缠不足而路途遥远,恐大家都无法逃生,便产生弃去儿子独带侄儿的想法。当时妻想留儿,攸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只应弃我儿耳!我与你年纪未老,我若幸而得存,天必鉴我苦衷,再当使我有子矣。”妻听后哭泣道:恩不过夫妇,亲不过父
3、子,为何舍子而留侄呀?攸曰:“若留子弃侄,弟必绝嗣,旁人谓我不义。”依我看来,邓攸之妻所言,弃侄保儿,还是比较符合一般的人伦情理,并不为大过。反而是邓攸之举,为免担上不义之谴,宁肯舍弃血亲骨肉,怎么看都觉得难以理解。而其执意弃儿存侄的潜台词恰恰是:旁人会谓我义!不信,请看下文“邓攸乃放子于路,抱绥而走。其子朝弃暮赶及,明日攸以绳缚于树而去。携绥急走。”晋元帝得知其事迹,大为感动,便任其为中庶子。不知读者读史至此是何心境,反正我初读此事,目瞪口呆,老大的不舒服。无论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邓攸的行为,都觉得此公未免残忍,其心也乖离,其行也怪戾。而且其事也有经不起推敲的矛盾之处。当时事急不假,但既然侄儿和儿子能用箩筐担着走,说明都是幼儿,弃去一个,又能减轻他多少负担或少费他多少粮米呢?尤令人发指的是,那个触目惊心的关键细节“其子朝弃暮赶及”,分明是说他儿子能够自行行走,且速度还不慢的,而次日邓攸居然又“以绳缚于树而去”,即将明明能跟随他行走的亲骨肉生生缚在树上等死!这还是迫不得已吗?这正如前述,只能让人联想到邓攸太残忍太名欲熏心了只能这样理解:他是借机以儿子的生命博取“义”名和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