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案3 答案皆自文中出,答案全靠读中来 散文阅读训练的根本原则 第三章 散文阅读:因“形”悟“神”,依文答题微案引语 考场上做阅读题,写准写全答案是每个考生梦寐以求的目标。正确的答案从何而来?固然要靠自己的平时积累与答题时的深入思考,但关键是靠对文本的深入阅读。“答案皆自文中出,答案全靠读中来”,不少考生深谙此道,都能获得理想的分数;也有不少考生不谙此道,存在着“轻阅读,重做题”的严重问题。本章每个学案在“答题有径”前都设有“阅读有道”,就是让考生明白读文是做题的根本前提。该微案更想以例说法,引导考生看看读文是如何贯穿答题的始终,以强化“答案皆自文中出,答案全靠读中来”的理念和原则。一、先练试
2、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作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
3、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 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大概是因为沈先生
4、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
5、音希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
6、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一)答题之前,整体阅读 1.大致梳理一下各段大意及全文思路。答:_
7、2.归纳一下全文的主旨。答:_(二)带题阅读,依文答题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答:_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答:_(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意。答:_ 3.文章第四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答:_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答:_ 二、以例说法(一)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答题前的必要准备 做阅读题首先要保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
8、的信息,为具体解答问题做好准备。阅读另一种纪念碑,纵观全文,大致思路是:开头两段写游凤凰城的目的及沈从文的墓碑情况;中间四段是作者由石碑引发对沈从文其人其文的思考;末段照应开头,表达对沈从文的缅怀。中间四段议论抒情文字多,也能大致看出各段的大意。如第三段讲沈从文其文与故乡的关系,第四段谈人们对其文的误读,第五、六段谈沈从文其文的独特及其原因。看完思路,抓住文中议论抒情语句,全文的主旨也就差不多出来了。“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我一直不解的是,怎
9、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 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透过这些句子,我们能很快地整体感知到全文的主旨:作者理性地诠释了作为一代文苑宗师沈从文的“独特”,并对其作品内涵及精神世界做出了精当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10、有了这一步的整体阅读,让我们下一步答题有了方向和中心,答所有的题目都不至于偏离文本,更为做具体题目快速找到答题区域做了坚实的铺垫。(二)带题阅读,依文答题 整体阅读后就是审准题目,带题阅读,依文答题的关键一环了。先以第1题为例。首先:精准审题。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答题方向“从文中看”,不是我们平时存储的沈从文的共性特点;二是解答范围“独特之处”;三是解答要求“概括作答”。其次,寻找相关句段精读,提炼答案。先从“独特”一词出现的第六段寻找阅读。该段共有五句话,第1、3句是要点所在,可以提取“超然世外”“率真淳朴”(悠然自得)要点。再往前溯,第三、四、五三段也介绍了沈从文作品的独特。第三
11、段中“可这二十年出来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取材故乡(湘西)。再注意第四段第1句过渡句可知“盎然不绝的诗意”这个特点。从第四段最后两句的关键词“悲鸣”“悲天悯地的大悲哀”再点明了诗意背后的深刻情感。第五段“事实上追求”这句话点出了“独到”(“独特”的近义词)一词,在“在当时卓尔不群”中“从容沉静”“优美大度”点出“独到”的内容。这几段读下来,稍加整合,便形成了答案:取材湘西,富有诗意;暗含悲痛,悲天悯地;从容沉静,优美大度;超然世外,率真自然。再以第4题为例。首先,精准审题。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提示两个关注点“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
12、二是提出解答要求“简要谈谈”。审准问题以后,就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点:一是要谈谈“写它 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含意;二是要列举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某部作品,具体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含意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要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就必须回到文章本身,关注“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所在文段和与之相关的上下文段,这样不难概括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来。而第二个答案要点的得出就更为容易了,一方面文中有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的评析,另一方面高中学过这部作品的选文,所以最好的处理就是结合边城来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一要点看似与积累有关,其实回到文本第三、五段中,不是有很好的提示吗?
13、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着他对生活独到而深沉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悲痛的情怀却往往隐藏在文字中不易为人们所理解。以边城为例,作者用抒情的优美笔触,描绘湘西幽雅的山光水色、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然而作品中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惨淡。作者通过诗意的神话的破灭,表现出内心难以述说的悲痛。三、联系比较,以文解文 在带题阅读后,有的题目尚需要在精读中联系、比较、分析归纳,以文解文,以求答案的全面。如解答第2题的第(1)小题:“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回到文
14、章本身,重点揣读结尾“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这些句子,再联系作者前面对他作品的评析,就不难明白“另一种纪念碑”指的就是沈从文先生独特的作品,而“打开他的书”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参考答案:沈从文先生创作的独特的作品是对沈先生不朽的纪念。)又如解答第3题,首先要回到文章第四段,精读有关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的语句。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整篇文章是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是“正”;而第四段宕开一笔,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是“反”,正反形成鲜明的
15、对比。再联系平时所学有关对比的作用,不难明白这是突出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但只这样回答,是不全面的。还应结合前后文的表述,明确作者所言“误解和误读”的背后沈从文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另外,在“正”“反”比较中,还要提炼出作者分别对“误解和误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这样综合分析后,就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来。(参考答案:对比突出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当然,第2题第(2)小题基本上不需要联系前后文字进行比较归纳,只要结合上文,就能明白这个带比喻的句子的含意了。(参考答案:中国人独有的带有悲悯的诗意,在沈从文表现湘西文化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