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纪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写入答题卡内。)1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C.监督商族残余势力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2.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
2、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3.左传记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作用 B.君主专制的作用 C.郡县制的作用 D.宗法制的作用4.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5. 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
3、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6.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皇印为玉玺 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玉玺为皇帝独用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 B C D8.前不久,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
4、县”试点。现在的省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9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世卿世禄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 B CD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设立中朝设置节度使设立通
5、判实行推恩令 A. B C D11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实行刺史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郡国并行制12“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1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6、这主要是因为A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14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15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贵”最有可能描述
7、的是 A工部 B礼部 C户部 D吏部16.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17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18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
8、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19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20.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D.这块
9、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21.电视剧 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枢密院 都察院 御史台 参知政事A B C D 22.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23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
10、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C.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2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A.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下设六部管
11、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25.清朝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的管理与统治,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对分裂势力进行坚决军事打击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A B C D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C.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
12、政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27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28.当前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中央集权制度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
13、与资源29右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30一位中学生准备写一篇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历史小论文,下列观点中符合这要求的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4
14、0分,其中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
15、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材料一中 “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2分)(2)材料二中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3)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2分)32.(15分)阅
16、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时期职位所享有权力范围明代中叶后内阁首辅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清代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三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
17、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四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材料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3)材料四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18、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
19、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欠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三“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 康熙(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试举两例。(6分)(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二,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处理民族问题的共同方法,并指出康熙帝在捍卫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6分)(3) 唐太宗、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措施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3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