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练习)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再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不符,故排除。2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
2、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分析选项,A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B是北伐战争的结果,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放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D时间上与题意不符,红军第五次
3、反“围剿”失利是1934年10月。所以应选C。3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可能是(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是在说这次会议使得党的路线得以贯彻执行,而且到这次会议为止,共产党能够解决自己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据此推断,应该是指遵义会议,此后,长征得以顺利进行,故选C;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4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
4、;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结合所学可知1840-1919年,正是中国被列强逐渐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各阶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说法失之偏颇,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5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A.由闭关到开放B.由专制
5、到共和C.由落后到富强D.由愚昧到科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第一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的功绩,具体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以选B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试
6、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错误,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人物的主张各不相同,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符合孙传芳的主张,东三省有人不一定是军阀,所以排除B项。D项内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东三省人主张的三权都与“三民主义”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C。7根据下图示意路线判断,该图应是A国共对峙红军长征路线图 B国民革命北伐战争路线图C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路线图 D解放战争解放军进军路线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可知该路线是转向西南、西北等地,这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相符。A是指北上到达陕北,B是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D是从长江以北到长江
7、以南,因此选C。8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历史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关于对蒋介石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即能够体现出作者所持的史观是唯物史观。可知,ABC三项明显不正确,排除
8、。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9下图是某个时期的军事反攻。最有可能的是: 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军胜利进军 B十年对峙时期的红军反围剿C抗战后期敌后根据地的反攻 D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战略反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片中“晋察冀”、“晋冀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项正确;AB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10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四十年还未完成的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
9、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或者国民革命,这一“革命的火焰”既未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又未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这一“革命的火焰”却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指的是抗日战争而非北伐战争。二、材料题11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
10、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答案】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第一种观点: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 第二种观点: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属于典型论述型问题,同意的观点依据所学的新民主主义史实从“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等形式论述;不同意的观点依据“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观点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