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这一制度()A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B彻底否定了秦代的郡县制C造成地方割据的隐患D细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王国成为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A项错误,C项正确;汉代也有郡县,并不是彻底否定秦代的郡县制,B项错误;汉代地方仍是两级,不是细化地方管理体制,D项错误。答案:C2(2017全国卷)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
2、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材料表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郡国数量明显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府力量加强,这为朝廷解决边患问题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基本解决,A项错误;推恩令是解决地方王国问题的政策,对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影响,B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势力受到削弱,D项错误。答案:C3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
3、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后期,藩镇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C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出变化,排除;材料不是权力下放,而是地方专权,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不是郡县各自为政,D项错误。答案:C4“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与这一评论事件无关的是()A设置节度使B郡国并行C加强中央集权D导致机构臃肿解析:从材料中的“惩唐季藩镇”可知,这是宋代吸
4、取唐代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的教训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导致了机构臃肿,A、C、D三项都有关,郡国并行是汉朝的地方制度,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无关,B项符合题意。答案:B5(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期末)“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军国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材料中的由“中级官员”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明太祖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其职责是以备皇帝顾问并协理奏章,A项正确;殿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B项错误;执行政令的是
5、六部,C项错误;监察百官的是都察院等机构,D项错误。答案:A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解析:内阁的设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南书房的设立是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而设立的,二者都强化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答案:D7(2018吉林省吉林市十三中高一期末)清朝原来有一个“通政使”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后来,奏折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
6、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复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这一变化主要()A加剧了清朝宦官专权乱政B提升了御书房的决策权力C提高了皇帝独裁专制程度D加强了王朝对臣子的监督解析:材料中“奏事”方式的转变指的是密折奏事制度,它有利于中央王朝加强对臣子的监督,D项正确;清朝并未出现宦官专权现象,A项错误;御书房没有决策权,B项错误;密折奏事制度只是奏事方式的变化,与皇帝的独裁专制程度无关,C项错误。答案:D8(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
7、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
8、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啸亭杂录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
9、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8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6分)答案:(1)特点: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发生了转移: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皇权集中的方式及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3)认识: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